或许是永远走不出的故乡

作者/孙树恒

走了大半生的路,却始终没能走出故乡,奈曼。

随着年龄增长,奈曼的这片土地越热,感情越深厚,故乡的酒越浓,上顿喝,下顿喝绵延不绝到氤氲气息。

醉在做梦时,永远是在故乡。醉中的自己,没有年龄,也没有身份,只是一个情怀,一个与谁一起喝酒、说话,或愉悦的存在。故乡不再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

但是,感情没有变质,一如母亲的怀抱。

一脚踏上这个小镇,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从脚下升腾。

清明节时节,总是阴沉沉的。

我行走在故乡的街道,嗅着泥土中散发出的清香,这是好长时间未曾感受过的气息,温馨而亲切,舒爽而欣悦。

无不都在提醒我,有些地方,离开越久,扎进血脉的根越深。



早晨,搞房地产的国发兄请我和力均、建华到谢大脚饺子馆,吃饺子,这是故乡小镇的美食。建华倡议开车去八仙筒镇吴恒开的饲料加工厂喝茶。

然后去八仙筒镇看他的表哥,也是我在哲盟党校的同学四哥炳新,随后老哥炳辉随后跟了过来让老哥俩好高兴。

一听我们要去,怕我们找不到家,七十多岁的四哥在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

虽然三十多年没有见,但是一如亲切如初。从没有分开过的感觉。

四哥安排到了中国湿地公园孟家段水库,准备了全鱼宴。四哥带上好酒,到了孟家段水库,现在大雁还没有来,漂泊他乡的我们归来了。这是在故乡的一个特定场景。

我想之所以难以忘记它,大概是因为力均在党校教过四哥我们俩,这种情感,比其他情感愈加深厚,那个特殊年代,我们处于人生转折时期,在我们每个人记忆深处影响是深远的,或许是我们开始做梦的地方,是自己人生的出发地,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所系。四哥,老哥,当年都已经是政治成熟的领导干部,那时跟他们在一起生活充实,才有意义;而党校充电,又是一个人成长的原动力,只有打心底里学习和敬畏,才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韧劲。

我们边喝酒边聊天,发自内心的开心。



在我们白音昌的同学群里,见证了同学的一切,有的已经离世,有的在外地看孩子,有的在本地看孩子,有的不种地了,有的做起大健康产业,虽然都六十多岁了,但是没有一个甘愿养老,都在自己喜欢的事情。

因为我回来,同学艳琴召集,在荷塘火锅,十几个同学坐在了一起,吃火锅,喝西凤酒,奈曼知名作家蒋丽敏老师慕名而来。

我说,到了我们这样的年龄,能够出来参加聚会,就说明精神状态很好。在一杯杯酒中,在热气腾腾的氛围里,一切同学的记忆便泛滥起来,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里,在相互调侃的玩笑里,在回眸一笑的眼神里。引以自豪的事情就是儿女们都很优秀,即使看孙子,当孙子都是幸福的事情。没有一个人默默地吃饭,默默地倾听,每个人都是当年故事的主角,这夜是我们的,是属于所有同学的,属于我们白音昌那一个个宁静安详的小山村的。那时,我们的生存是靠天吃饭,但是生活是快乐的。我们感恩那片生长故事的土地,这些故事就是这里生活的精神。反正,一个话题被提起了,便引出了别人的故事。比如,自己村子有一个能吃一锅豆包,有人吃二斤牛肉馅的饺子…那时山区穷呀,人们肚子里没有油水。话说当年,与现在相比,从天上来到人间。依然不紧不慢: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见过过来人。根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开始发芽,最后逐步生长起来的。如果说今天自己能够写一点让人还稍微感点兴趣的文字,是这片神秘的土地赐予我的。

这次重逢,不仅仅是为了吃顿饭,是为了说说话,不是为了叨咕,是看看每个同学过得好不好,是让我们的青少年的记忆就这样复活起来,似乎满雅间都是喧嚣,满雅间都是热闹,满雅间都是生气。

但这样的人生积淀,这样的文化传承,这样的成长,对于山村的小嘎子,那一定是一种慰藉、一种熏陶、一种滋养。



在清明时节,我回到了我的故乡,奈曼。这里的星星真的好亮呀。在这里,我度过了我的中学时代,工作已有十三载。我在这片土地上结婚生子,见证了青春的成长,虽然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科级干部,但我也练就了一身酒鬼的习性。喝醉后,曾撞过猪,掉过道壕,上过树,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其他都响。有时喝多了,就会住在办公室,窗前的柏树丛第二年春天都是枯黄的,吐的酒正是这些枯黄的柏树烧掉的。

一分钱不花,喝了这么多年还不知足呀。这就是酒鬼是怎样炼成的。当然,应酬是人生的必修课,喝酒是生活的催化剂。生活从不亏待每一个努力向上的人,后来的幸运都是过往努力的积攒,相信自己,未来可期。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给予我奋斗的力量与勇气。

努力,是连接现实与梦想的桥梁。我的人生亦是如此。平日里看似平淡无奇的努力,或许不会立刻带来明显的回报,但它们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让我在某一天厚积薄发,收获意想不到的幸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努力工作,这就是让我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喝酒,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从奈曼到呼和浩特,生活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在工作过程中,在酒足饭饱里,我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遇到了许多知音,遇到了许多支持帮助的人,感恩遇见。让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在渐渐变老的路上,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人要服老,但是不甘平庸老去,幸运定会纷至沓来,老了的人生也会丰富多彩!虽然故乡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但是这片热土是一样温暖的存在。

坐在小舅子家的热炕头上喝烧酒美滋滋的,故乡的夜是多么宁静!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