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儿女原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

可孩子,从来不是简简单单的债,更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人这辈子,为什么要生孩子?下面是我听过最治愈的答案。



1、孩子,是来予你成长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唯有注重言传身教的力量,才能养出优秀出众的孩子。

育儿先正己,生孩子,其实就是命运赋予我们再次成长的契机。

全能学霸董吉洋,是当年的安徽省中高考状元。

她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

但她的父母发现后,没有出言呵斥,没有责备求全。

而是默默地关掉电视,坐下看书,当她看到父母都在看书,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了。

曾就读北大心理学博士的弈戈,初中也是个网瘾少年。

父母没有打骂,反而严于律己,拉着全家断网,一起读书学习。

还努力栽培和提升自己,并坚持睡前和儿子分享自己的所学所感。

最后,成功让孩子戒掉了网瘾,逆袭考上北大。

白岩松说过:“不是当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父母,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大行当。”

如果将家庭教育比作树根,那孩子就是树上的果实。

根基不深,养分不足,却期望硕果累累,无异于痴人说梦。

父母想让孩子上进,就要成为上进的父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归根结底,只有父母往高处飞、往上攀爬,孩子才会紧随其后,出类拔萃。



2、孩子,是来愈你伤痛的

辛弃疾感叹道:“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人到中年,如临半坡,更是难上加难,没有容易二字。

生存的压力、工作的重担、家庭的琐事、身体的滑坡……肩上扛着重重大山。

可只要回到家,看着孩子天真的笑脸,听到孩子关切的声音。

所有的疲惫伤痛,都会瞬间烟消云散,为内心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战乱时期,钱媛跟随杨绛和钱钟书一路颠沛流离,生计艰难。

可逃难路上,尚在稚龄的钱媛,自己背着小包袱,从不喊累。

有次她发高烧,却反过来安慰父母:“我睡一觉就好,爸爸妈妈不要花钱买药。”

动荡的年代,杨绛被批斗成“牛鬼蛇神”。

钱媛表面上与母亲划清界限,实则背后尽心尽力讨母亲欢颜。

对杨绛而言,女儿就是她的开心果,有她在,再难的日子也不觉得苦。

作家冯尘说:“我原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

诚然,养育孩子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但孩子却是疲惫生活中的光。

在孩子的陪伴与滋养中,我们被温暖,被治愈,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也让我们在艰辛困顿的红尘俗世中,重拾前行的力量,遇见更好的自己。



3、孩子,是来愉你晚年的

中国有句老话:“积谷防饥,养儿防老。”

人到晚年,青丝变白发,病痛常有,孤寂常伴。

虽说不一定需要儿女的赡养,却少不了他们的陪伴。

毕竟,若是没有孩子承欢膝下,心里该是何等的孤苦寂寥。

甚至老伴走了,病了无人关心,痛了无人诉说,只能独自一人承受。

有孝顺的孩子常回家看看,就是为人父母晚年时最大的愉悦与慰藉。

鲁迅先生,就是出了名的孝子,对母亲和颜悦色,关怀备至。

平日里,家书不断,既是报平安,也是关心母亲的近况。

知道母亲喜欢张恨水的通俗小说,他便四处搜罗,寄回家中。

后来,鲁迅在北京任职时,将母亲接到家中亲自照料。

尽管当时他已经四十多岁,可出门和回家时,还如小时候般用绍兴话同母亲说:“阿娘,我出去哉!”“阿娘,我回来哉!”

领了薪水后,他也常常特意上街给母亲买些点心,改善口味。

每天晚饭后,都要到房间与母亲聊天,生怕母亲在异地他乡感到寂寞。

节假日时,鲁迅还会不辞辛劳带母亲到北京的各大景点游览观光。

古语有云:“但得一子孝,便为万事足。”

生儿育女,不是为了养老送终,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而是因为,孩子是来报恩的,让人生下半场,感到无尽的爱意,留下美好的回忆,拥有一份永恒的牵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