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这天,整个中华大地都为之垂泪。



9月18日,在首都北京,无数群众自发涌向天安门广场,参加追悼大会,以表达对毛主席的深切敬意和无限留恋。

就在悼念活动进行时,毛主席的长女李敏却突然情绪激动了起来。

她环顾四周,在众多熟悉的陌生面孔中找了许久,最后都没找到那个她一直心心念念的身影。

李敏心头一紧,急忙找到治丧委员会负责人,询问是否有其他人请假未到。


李敏、贺子珍、孔令华

负责人摇了摇头,说所有人都已经到齐了。李敏深吸一口气,厉声道:

“你们再仔细核查一遍,为何我哥哥毛岸成还不在场?”

委员会的人这下都懵了。他们相互对视一眼,却都是一头雾水,他们内心十分疑惑,这个毛岸成究竟是谁?怎么从未听主席提起此人呢?

要想解答这个疑惑,还要从毛主席的家族说起。

毛泽覃英勇牺牲

毛主席一家可谓是满门忠烈,家族里先后有六位烈士为民族独立与解放献出了生命。

其中毛泽覃是第一个跟随毛主席走上武装革命道路的同志,毛泽覃性格刚烈、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他也是人民军队初期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


毛泽覃

在1935年的一个春夜,时任红军独立师师长的毛泽覃正带领着红军战士们在江西瑞金进行武装斗争,他们刚刚与国军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血战,但最终战斗却失利了。

为了避开追兵,红军不得不转移至闽赣边界。于是,毛泽覃率领着几千名红军,日夜兼程地艰难行进着。

他知道,国民党军的追兵正在后方不远处,必须在夜幕降临前作出正确判断,找到一条可以甩开追兵的行军路线。

于是毛泽覃来到山峦最高处,眺望着蜿蜒的山路,此时所有的压力都聚集在他一个人身上。

到了深夜,一行人来到了一个叫“黄田坑”的小村庄,决定在此歇脚过夜。部下们搭起营帐,就地睡下,只有毛泽覃仍然在焦虑着。

没想到,红军战士们刚刚得以歇息,国民党的追兵就找到了他们。

天还未亮,村庄外围就已经响起密集的枪声。毛泽覃一下子清醒过来,他知道国民党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村子。

毛泽覃立刻命令让手下的战士们撤退。他明白,以他们现在的实力,根本无法抵挡国民党的攻击。



毛泽覃带着先锋队亲自上前,引开敌人的火力,争取时间让大部队撤离。

毛泽覃此时冲向战场,发现敌军的火力已经彻底压制了我军,他举起枪,向敌人开火还击,但不幸的是,一颗子弹直接击中了他的大腿,鲜血登时染红了他的军装。

剧烈的疼痛让他几乎站立不起。但是,他仍咬着牙,拖着伤腿,继续向敌人开火。

几分钟后,又一颗子弹穿过他的肩膀。毛泽覃不得不跪倒在地,可他的手仍然握着枪,他依旧没有死心,仍然在朝敌人射击。

而第三颗子弹直接击中了他的胸口,毛泽覃知道,他这回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

当他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他看到他的战友们已经成功突围,消失在茂密的森林中。他也算是可以安息了,而这一年毛泽覃年仅30岁。



噩耗传来,母子被迫分离

到了五月,天气渐渐热起来,革命的形势也越来越危急。在这个燥热的五月里,毛泽覃的妻子贺怡的生活,因为丈夫的噩耗而彻底崩塌。

那天,贺怡正在主持一个紧急会议。会议进行到一半,通讯员王贤选突然一脸凝重地闯入会议室。


贺怡

王贤选并不想打断会议,但他手中捏着的那封信却是十分重要。

王贤选踌躇着,他不敢看贺怡的眼睛。只得低着头陈述道:

毛泽覃在一场武装斗争中不幸牺牲……

听到这个消息,贺怡只觉得天崩地裂。

她和毛泽覃结婚才三个月,儿子毛岸成刚出生不久,这个小家庭还沉浸在新婚的幸福中。谁能想到,老天竟会在转瞬间夺去她最挚爱的人。

贺怡开完会后,躲到一旁,开始失声痛哭。

她深知革命的前景依然任重道远,自己不能在极度悲伤中停滞不前,她必须努力去完成丈夫毛泽覃未竟的事业,这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为了毛岸成的健康成长,贺怡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把他托付给江西永新县乡下的干爸贺调元抚养。

在这个年代,因为毛家许多人都曾参与过革命,“毛”姓实在过于引人注目,容易招致敌人的迫害。

于是贺怡把儿子的名字从“毛岸成”改成了“贺麓成”。

“贺”是母姓,“麓”是指家乡湖南著名的岳麓山,而“成”一字,则蕴含着革命事业必将成功的期许,其中也寄托了对儿子成长的美好愿景。

贺调元一家生活殷实,加之二老本身温和亲切,贺麓成在他们的照顾下,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在他的记忆里,贺爷爷总是带着他在山野里踏青,他们一起干农活、一起摘果子。



贺调元夫妇心疼贺麓成,知道这孩子命苦,因此绝口不提他的身世。于是在贺麓成的记忆里,贺爷爷就是他的亲祖父。

贺调元夫妇的关心与宠爱,弥补了贺麓成生命中父母关爱的缺失,但看见其他孩子享受父母的疼爱,他还是会忍不住问贺爷爷,为什么他没有爸爸妈妈?

贺爷爷总是会叹口气,伸手摸摸他的头,轻声说:

“等你长大一点,就可以见妈妈了。”

贺麓成听到这话,心中还是十分疑惑,他不明白,为什么只能见到妈妈,却见不到爸爸。

但是,贺麓成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贺爷爷说这话一定有苦衷,所以他就没有继续发问。

再过几年,贺麓成慢慢长大。

他开始留意到,贺爷爷不定期地会收到一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书信。

他也慢慢明白,那些书信其实都是他的母亲寄来的,这也让贺麓成心中涌起了久违的期盼。

再度重逢却是天人永隔

1949年8月的一个热浪滚滚的午后,贺麓成在田间辛勤劳作,身上满是汗水。

看着头顶的大太阳,贺麓成决定返回家中歇会儿,他摇摇晃晃地走着,还没走到家,就听见村里传来一阵喧闹声。

贺麓成诧异地望向村口,只见一辆吉普车正缓缓驶入村里,引得村民们都跑出来热烈欢迎。



贺麓成连忙也跟着跑过去一探究竟,没多久,车门打开,一个身着军装的妇人迈步走出。

贺麓成看清她的样貌,发现是那么的陌生又是那么的熟悉,他心中倏然升起一阵莫名的亲切与眷恋。

恍惚间,他记忆深处好像突然闪过一个身影。

他努力回想,却又想不清楚。可内心深处某种直觉,已经在悄然地呼唤着他。

贺麓成一时间手足无措,只觉得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

他忘了周围的人,忘了那个妇人身边的随员,直直地朝她跑去。贺怡也已经认出贺麓成,她张开双臂,紧紧地拥住他。

母子两人抱头痛哭,这场久别重逢的热泪,洗去了他们14年来的思念与痛苦。

贺麓成与生母团聚后,两人一起来到吉安,开始了新的生活。贺怡此时也一直念着另外两个许久未见的亲人,姐姐贺子珍与侄子毛岸红。

贺子珍当年也是为了保护毛岸红的安全,才不得不将他托付给毛泽覃一家。

后来,由于形势变化,毛岸红也被贺怡送到远方的乡亲家中寄养,但在此后却音信全无。

想起毛岸红那张天真烂漫的笑脸,贺怡心中一酸,她明白,她有责任将侄子找回来。

于是她带着贺麓成,走遍了赣北每一处角落,可无论她如何寻找,都无法找到毛岸红的下落。

1949年11月的一个阴天,贺怡带着贺麓成准备继续寻找,这次,他们决定乘坐汽车前往赣南和粤北地区。

没想到,当汽车行驶在山间公路上时,却突然发生了车祸。

贺麓成只觉得眼前一黑,等他缓过神来,发现眼前已经是一片狼藉。

他浑身剧痛,只能勉强抬起头,当他看到母亲安静地躺在他身边时,便松了一口气。

然而,没过多久贺麓成就注意到,母亲的双眼紧闭,胸口已然不再起伏,似乎已经没有了气息。

贺麓成才惊觉,妈妈已经离他而去。这对刚刚重逢三个月的母子,从此天人永隔。

投奔贺子珍,开始学业生涯

1950年,在经历生活的巨变后,贺麓成决定来到上海投奔姨妈贺子珍。



由于车祸后没能得到很好的治疗,贺麓成的伤势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合。他每走一步,都会感到钻心的痛楚,仿佛有利器正在刺穿他的皮肤。

贺子珍见状心急如焚,她带着贺麓成走遍上海所有的医院,寻找最好的医生为他治疗。

在这个过程中,贺子珍一刻也没有离开他的身边。她每天来到医院,照料贺麓成的生活起居,使他再一次感受到母爱一般的温暖。

在贺子珍的悉心照料下,贺麓成的身体逐渐康复。

在后来的生活里,贺子珍一直将他视如己出,她曾经告诫贺麓成说:

“你要明白,你出生在一个光环照耀的家庭,但你的人生,还需要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你要学习各种知识,努力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贺子珍的教诲,贺麓成深深铭记于心,更是为他受用一生。

从那时起,他就开始隐姓埋名专心学业,“毛岸成”那个名字,逐渐被人遗忘。而“贺麓成”这个名字,渐渐地被世人所熟知。

贺麓成是个既聪颖又刻苦的少年,14岁那年,他的学识和才华已经远远超过同龄人,以至于他后来在上学时连跳几级。

贺麓成的同学都深深佩服他的渊博学识,特别是理科方面,在高中阶段他就已经自学了微积分这门大学课程。

然而当他升到高三时,他发现身边有许多同学或入伍或直接当上干部,而自己却似乎没有太清晰的方向。

在贺麓成迷茫之时,他的舅舅贺敏学找到了他。


贺敏学

贺敏学拍拍贺麓成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孩子,我们全家都希望你能专心致志地学习。我们贺家虽然有许多干部和军官,但是真正有学识有技术的人却寥寥无几。如今新中国刚刚起步,全国人民都在努力建设祖国。你只要努力学习,一定能为国家栽培许多人才、开拓出属于自己的领域。”

贺麓成听后,突然有了干劲。

从那以后,贺麓成埋头苦读,一心一意地追求知识。

1952年,贺麓成终于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力系学习。

在贺麓成的学习过程中,每当他踟蹰不前时,舅舅贺敏学都会及时出现,给予他鼓励和引导。

60年代,中国的政治运动风起云涌,贺麓成的同学们都积极响应政治号召。

而贺敏学却并不希望贺麓成被这些浪潮所牵连。他告诫贺麓成说:

“不要盲目跟随,要继续潜心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才。”

于是在大学期间,他依旧努力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前往苏联深造的留学名额。

就在贺麓成高高兴兴准备启程的时候,中苏关系突然交恶,他也因此不得不放弃,贺麓成虽然遗憾,但是他并不气馁。

他坚信,只要付出努力,机会总会来的。

为国家军工建设隐姓埋名

果然,贺麓成的优异表现引起了一位大人物的注意。这位赏识他的人物,就是当时国防科技界的泰斗——钱学森



在钱学森的邀请下,23岁的贺麓成进入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从事导弹技术研究。

在钱学森的悉心指导下,贺麓成迅速成长为国内顶尖的军工专家,一时间在技术领域内名声大噪。

然而,贺麓成却依然选择隐姓埋名,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世。每当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时,他都在父母栏写下“已故”二字。

研究导弹技术是当时极其艰难和敏感的工作,它需要严密的保密措施。

为了能够将外国的技术传入国内,贺麓成翻译了近百万字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在长时间的翻译与研究中,贺麓成几乎与外界隔绝,没人能与他取得联系。

1959年,毛主席的长女李敏在中南海举行婚礼。



在拟定来宾名单时,毛主席特别嘱咐李敏一定要邀请贺麓成,毛主席也十分想见一下这个平生素未谋面的侄儿。

但是,无论当时李敏如何联络,都联系不上贺麓成,最终也不得不放弃。

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原子弹。这些成就不仅巩固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军事实力,也让全国人民喜上眉梢。

但是,毛主席却始终不知道,自己的侄儿贺麓成正是这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数年来,贺麓成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个绝密工程中,与外界隔绝,也因此错失了许多机会,包括与毛主席最后一次相见的机会。

1976年9月,毛主席在北京病逝,李敏作为毛主席的长女,此时此刻心中也无比悲痛。



她想起父亲生前常常提起的那个侄儿贺麓成,他还从未见过毛主席,于是在安排追悼会人员时,她特意将贺麓成的名字添加了上去。

然而,那时的贺麓成却还在为新型导弹的研制犯着愁。

他只知道,敌我矛盾日益尖锐,国防工作刻不容缓。由于工作不得不保密,贺麓成已经与外界隔绝已久,李敏的意思也自然没有传达过去。

这也就有了李敏在追悼会现场四处寻找贺麓成的身影的那一幕。

找寻无果后,李敏心中不免觉得遗憾,父亲生前最挂念的人,却始终未能与他相见,但没想到就连追悼会都不能参加。

贺麓成原本打算研制成功后就去北京看看自己的叔父毛主席,然而当他终于准备启程时,却听说毛主席已于两年前去世,这也让他一度十分后悔。

此后,贺麓成继续隐姓埋名,十年如一日地为国防事业尽心尽力。

直到1983年,民政部门才查清贺麓成的真实身份,才知道他原来就是那位英勇就义的毛泽覃烈士的儿子,直到这时他才把名字改回毛岸成。


贺麓成(左)

但他却在人前依旧保持低调,当时他身边的所有同事,都不清楚他的身世。

到了晚年,毛岸成将视线转向商界,靠着自己的实力,他出任了几家高科技公司的董事长。

而他也从不贪财,将自己的一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到了对自己故乡的建设中,以此帮助农民脱离贫苦,过上小康生活。

结语

一个人的生命,究竟应该为了什么而活?毛岸成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

毛岸成一生谨记亲人的教诲,隐姓埋名低调朴实,他一路上从未依靠自己烈士子女的光环,并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一心扑在学业上,将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毛岸成(右)

他用自己的人生,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与意义。这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楷模与榜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