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兵打仗,追求财富和名利也是人之常情。

但革命时期,偏偏有这样一群先辈烈士,既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想升官发财——把名字刻在荒冢,把骨灰撒在大海,任由在他们襁褓下成长的我们,去评论其功过而不在意。

毛主席的亲人,打响井冈山武装斗争第一枪的贺敏学,无疑是这样一群“傻”的可爱的人中的一份子。



1954年6月,贺敏学进京述职,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很久没有看到舅舅了,便前往贺敏学入住的酒店看望他。

毛主席得知这件事之后,高兴的不得了,立马就让李银桥用专车将他接到了丰泽园。

20多年未见,毛主席甚是想念,与贺敏学聊了许久。

主席着重肯定了其在革命中的突出贡献,又细数贺敏学所参加的重大战役,感慨着说:

“你有三个第一!”

贺敏学听罢,也是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多年以来的革命事业得到了最大的肯定——站在光里的未必是英雄,于黑暗中发出炽热光芒的人,更值得铭记。

后来在警卫员口中得知,贺敏学行政待遇只有八级(副部长),毛主席感到诧异:

毛主席虽然厌恶裙带关系,帮亲戚谋职位等行为,可是他这位大舅哥,是长征前就入党的老前辈了。

可以说,凭贺敏学对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绝对能够也有资格评上更高职级的。

伟人大笔一挥,决定“举贤不避亲”



随着党史研究人员对其人生经历研究的深入,才知道贺敏学的人生,堪称“半部革命史”

一、闹革命第一人

1904年,贺敏学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一个富裕家庭,父母从小教的也是“习得千金技,卖与帝王家”的传统教育。

贺敏学耳濡目染帝国主义欺凌中华的故事,年纪轻轻就养成了任侠的性格。他嫉恶如仇,好为弱者打抱不平,这一点,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妹妹贺子珍



贺子珍

民主革命爆发后,贺敏学自然而然就有了投军报国的念头,于1925年7月进入省城南昌的军官子弟学院,学成之后立即加入了国民革命军。

投军一年之后,贺敏学由于武艺出众,很快成为了北伐军中的一名排长。有了手下后,贺敏学第一时间想的就是拉着军队回家乡,推翻盘踞在江西作威作福的旧时代军阀。

两个妹妹贺子珍、贺怡听说后也来帮哥哥的忙,兄妹三人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故事,至今在永新当地还是一段佳话,他们也被时人称为“永新三贺”



贺子珍、贺怡

在贺家兄妹三人的努力下,军阀被赶走了,土匪也收敛了很多,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上级的重用,北伐军内部也出现了兵痞问题,危害甚至大于军阀土匪。

此时正值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贺敏学眼见北伐军内部兵痞众多、贪污腐败横行,深感国民党未来前途无望,于是在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也就是在同一年,全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工人阶级共产党员,永新当地国民党右派更为猖獗,直接勾结当地土匪、豪绅,目标直指在当地领导群众做农民起义工作的贺家人。



反动派的武装暴动来的如此突然,以至于贺敏学没来得及转移群众便被捕入狱,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妹妹贺怡提前收到风声,险之又险的带着父母逃向了外省。

二、上井冈山第一人

贺敏学在狱中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但他始终没有向反动派屈服,因为他心里清楚,共产党员绝不会放弃任何一名同志的性命,他始终坚信武装革命会在不久之后爆发。

正如贺所预料的,在其被捕消息传出之后,农军同志第一时间就开始策划解救行动。

他们设法联系上贺敏学之后,便推举他为永新暴动的领导者,让他在狱中暗暗联系其余被捕的共产党员和爱国之士。



6月份,永新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贺敏学与农军同志里应外合,很快攻破了县城监狱,同时解决出了大批爱国志士,敌人在猝不及防下,竟被农军一举攻灭县城府衙。

但源源不断的敌人军队,不是新生的农军可以抗衡的,在打退了几波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贺敏学当机立断,带着部队上了井冈山。

这也正是主席口中“上井冈山第一人”的由来。

都说“有灯就有人”,贺敏学在井冈山上竖了一面旗,立马就有无数有志于革命的青年蜂拥而来,农军的部队很快就扩展到了几千人,在短时间内就有了和当地国民党军队叫板的实力。



但贺敏学并没有因此,产生“搞场暴动打响名头”的念头,他心里清楚,革命不是儿戏,革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抢地盘扩大势力,而是为了百姓不受欺压。

因此贺敏学在井冈山上站稳脚跟后,就积极联系党中央,希望在统一领导下,正确的进行武装革命,而不是自己闷头瞎干。

这一决定,不仅使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成为燎原之火,也让他遇到了生命中最信任的亲人,最可靠的战友兼同志。



三、与毛主席的相遇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三湾,对当地农军进行收编,贺敏学听说中央的同志来了,十分高兴,立马便邀请毛泽东上井冈山,后者也欣然前往。

在井冈山上,两人交流了大量关于革命的思想和展望,贺敏学当时便对毛泽东的才学和胸襟惊为天人。

并在了解了对方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新奇想法后,当即决定交出最高领导权,成为毛泽东手下部队的一名将军。

仅仅是思想上的交流,便能轻易交出手中所有权力,这恐怕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堪称奇迹。但在真正共产党员心中,这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行为。



不仅如此,贺敏学还将自己的妹妹子珍,派往毛泽东身边进行文书工作。

1928年8月,红军内部某些部队贪功冒进,进攻湖南失利后向井冈山撤退,毛泽东指挥贺敏学率领永新武装迎接。

在这次阻敌战中,贺敏学用缴获而得的山炮多次打退敌军,成功扭转我军战败以来军心涣散的颓势,振奋了士气。

毛主席后来在《西江月·井冈山》中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告敌军霄遁”一句,来纪念贺敏学率部英勇作战的身姿。



经此一役,红军在井冈山上站稳了脚跟,妹妹贺子珍与毛主席两人朝夕相处中也诞生了革命爱情,贺敏学知道这件事后,打心里为妹妹感到高兴,并积极促成二人婚姻。

这一过程中,也有些闲话传入贺敏学耳中,例如“贺敏学此举是在学郭子兴,下嫁马皇后给朱元璋”,又或者是“希望妹夫日后飞黄腾达,自己能得些好处”之类的话语。



但贺敏学丝毫不在意这些闲言,因为在他心中:

“子珍是子珍,他是他,子珍和谁结婚,那是她自己的婚姻自由。”

他完全没有因为贺子珍嫁给的是军队的领导,而觉得自己身份珍贵,他始终把自己看做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平凡的战士,一个平凡的党员。

四、勇于人先,甘为人后

转眼到了长征时期,红军部分面临被国民党大部队围剿的风险,需要一支部队留在赣南地区牵扯对方主力,也就是俗称的“断后”任务。

虽然红军战士大都信仰坚定,在这样危险的任务面前,也还是有畏惧情绪,恰好又是贺敏学站了出来:

“我是江西人,对这边地形地貌熟悉,我来和国民党捉迷藏!”

他做出这一决定后,便将父母和幺妹送出包围圈,自己则一头扎进了赣南茫茫群山中。

而长妹贺子珍也和毛泽东一道踏上了长征的道路——从此亲人四散,三方仅以书信和电报有限来往。



经过八年艰苦抗战,革命胜利也初见曙光,解放战争时期,贺敏学调任华东野战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在渡江战役中,贺敏学亲率一团渡河追击,被后世许多战史研究者认定,称为“渡江第一人”,“渡江第一团”

战争时期贺敏学敢为人先,和平时期他却甘为人后。

1955年全军大授衔,许多贺敏学的老战友,甚至是下级都被掇升,得到诸如“十大元帅” 、“十大将军”、 “55上将”等等殊荣,而贺敏学却像人间蒸发了一样,突然淡出了人们视野。

他到底去了哪呢?可以说鲜有人清楚,有次还闹出了“笑话”:

1956年,彭德怀彭老总有次在山西视察时,突然想起毛主席的亲人贺敏学也在此地任职,于是就问当地领导:“敏学怎么没来啊?”

谁知当地几位领导想了想,都面面相觑:“敏学”这个名字他们也不太熟悉,难道是哪个大人物的化名或曾用名嘛?

沉默良久后,一个小战士才不确定的说到:

“西北工程建设局,好像有个叫贺敏学的领导。”但他也不确定这人是不是首长口中的那个敏学。



不过答案很快通过一通电话揭晓了:此人正是主席的亲人,革命先驱贺敏学

原来啊,革命胜利后,贺敏学又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中,在其它战友忙着争功论座次之时,他却偷偷来到大西北,响应国家“一五计划”建设,躬身于矿业之中了。

因此彭老总见到贺敏学后,也是高兴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哈哈笑道:

“你是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野喽!”

贺敏学却不觉得自己这样是埋没于野,他常和下属说:“干部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有事干部先上的风格,也是长征时期的共产党员共有的精神品质,但在今天却越来越难以见到了。

五、平凡与伟大

1988年4月26日,福州西湖宾馆礼堂,门口横幅悬挂着九个醒目大字:“沉痛悼念贺敏学同志”

来往之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干部,但唯独没有自己的妹妹贺子珍,因为她已经先其故去了。



该怎样评价这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优秀同志,人民的好干部呢?

前来哀悼的省政协主席伍洪祥有挽联——井冈挚红旗,紧跟朱毛行;献身为主义,不图功禄名

可以说较好的总结概括了贺敏学的成就和高洁的品质,而现在的党史研究人员,也对其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尤其是“打响井冈山武装革命第一枪”这一点,称其不下于任何一位开国将军所作出的贡献。

但是,这只是官方说法,对于新时代的我们而言,更应该玩味其深层含义,毕竟单纯的“伟大”,然后将其高高挂起,无异于是对老一辈革命精神的曲解。



我认为啊,贺敏学的一生,其实是平凡与伟大辩证统一的一生。

我们认为的“伟大”之处,如在“四一二”期间加入共产党,在新时代不图名不图利等,可能在贺敏学,以及很多老革命前辈眼里,实在是不值一哂的行为。

在他眼里,正是因为小时候就见到乡邻受到军阀土豪欺凌,所以才会萌生投军的心思。

而国党做的恶行,比他从小就痛恨的还有不如,即使他没被捕入狱,恐怕也还是会再上井冈山吧?这样的选择,有什么值得犹豫的呢!



同样的,有人说贺敏学新时代不热衷权力,是品质高洁的表现,这样的说法也有将人神化的嫌疑。

仔细想想,对于贺敏学和他们那一辈人来说,反帝反封建,再造新中国才是终极人生目标,毕竟没有一个稳定的国家,再多的钱和权在外国侵略者面前,也不过是一条肥羊罢了。

所幸,通过许多许多人的牺牲,他们的人生目标已经完成了,你说贺敏学还会生起对钱权的心思嘛,他已经将一生的心思和精力用在革命事业上了。

剩下的,只是坐看云起潮落的闲适罢了。再退一万步讲,党内个别的争权夺利之辈,那个年代过来的,至多也就是为子女谋个前程罢了。



所以普通人看革命故事,真正学习的不是那些玄之又玄的战役,也未必就是不怕死,勇于牺牲的精神。

真正能在新时代发光的,恰恰是如贺敏学这样,能甘于平凡,完成自己这代人应有历史使命的定力,那样我们的一生即使不伟大,也不至于陷入新江西老表“提灯定损”的卑微中。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无衔将军贺敏学留在党史上的三个“第一”》



2.《毛泽东称赞的好人贺敏学》,林强

3.《碧血丹心战惊涛贺敏学在大革命洪流中》,纬斌

4.《上井冈山第一人贺敏学在井冈山斗争纪事》,纬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