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今日清明节。

一说起清明,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来唐朝杜牧的那首诗: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很短,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其中时间、天气、人物、对话、心情、动作、甚至地点等元素都有,生动形象、格调清新,像一幅素淡的山水画。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问世后被广为流传,现已成为千古绝唱。如果说诗词当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何时有》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那么这首“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描写清明节最好的一首,直到今天、无人能出其右。

同时,这首诗也被“脑洞大开”的人盯上,大家纷纷尝试对其缩写或改写。请看这一首:

  • 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

这首缩写成的六言,除了第一句末尾“雨纷”二字略感生硬,后面几句都还不错。再看下面的这首五言缩写:

  •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不错吧?除了最后一句因没有主语而稍觉遗憾外,整体可称为一篇佳作。这个“五言”改编者可是大有来头,是清朝嘉庆年间的大学士纪晓岚。


清明

还有更简洁、缩成四言的:

  • 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这个改写太过了,字数太少,原诗意境全无。不过,这还不算诗句字数最少,有改三言的:

  •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阿弥陀佛!这怎么读起来像《三字经》?还有更别出心裁的,将这首诗改成一首小令: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据说这出自宋朝人之手,一字不易、只是换了一种断句和读法,就生出另一番的意趣。还有更绝的,一字不易、将诗改成了剧本:

  •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
    (遥指)杏花村

非常有趣,是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关于诗句我们就说到这里,接着说杜牧在诗中讲到的清明节的一个习俗,就是饮酒。

自古以来,清明节和酒都是分不开的。宋代诗人王禹偁(chēng,今菏泽市巨野人)曾写过一首名为《清明》的诗,开头两句就是“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清明

这意思说的很直白,清明节就是不能离开酒与花,不然一切都索然无味。众所周知,清明节的花,是用来祭奠故人的;清明节为什么离不开酒呢?

民俗专家说,因为清明节的前三天是寒食节,大家不能吃热食,只能吃冷食。在这个时节,天气尚未完全回暖;通过饮酒可以驱寒、增加身体的热量。这是原因之一。

另外,在清明节时,大家都要缅怀、哀悼逝去的亲人;为了排遣心中对亲人的思念之苦,大家就通过饮酒来缓释愁绪、暂时麻醉自己。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来历,传说和春秋五霸的晋文公有关。中国历史从夏商周开始,周朝分西周和东周。

西周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建立的,定都镐京和丰京(今陕西西安附近);西周共经历11代12王。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是周幽王。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烽火戏诸侯”就是说的他。周幽王的王后本来是申侯之女,太子选定为宜臼。周幽王宠爱上了美人褒姒(读sì)后,废掉王后和太子,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的儿子伯服(伯盘?)为太子。

周幽王为博褒妃一笑,不顾众臣反对,竟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来救驾。各路诸侯发现自己是被戏耍后、懊恼不已。慢慢地,周幽王在各路诸侯面前就失去了威信。

因母亲是申侯的女儿,宜臼被废太子后就逃到了申国(今河南南阳附近)。申侯不满周幽王废去自己女儿的王后之位,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进攻幽王。当申侯攻来、边关告急时,周幽王再次点燃了烽火;可是,因为他早已失信于各路诸侯,再也没人赶来救他了!


清明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后来的西安事变也发生于此),西周就此灭亡。公元前770年,宜臼在申侯和其他一些诸侯的支持下,登上王位,史称周平王,并将京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由此,东周开始。

到了东周,周朝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大不如从前。《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个诸侯国;各路诸侯群雄纷争,经常你征我伐。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记载了当时诸侯国之一的鲁国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

现代学者为了方便起见,把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在这个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以后,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战火不断,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争二百三十次。西汉末年的刘向,将这段历史的资料编成一书,取名《战国策》。因而,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争斗的结果,是剩下了七个主要的大国,即秦、楚、韩、赵、魏、齐、燕,这七国被称为“战国七雄”。公元前677年,晋献公即位。

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很贤德。深受晋献公宠爱的骊(lí)姬想立自己儿子奚齐为太子,设计害太子申生、使其上吊自尽。接下来,骊姬又开始诬陷晋献公另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两人得知消息,带亲信逃了出去。

重耳在逃亡期间,常常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不仅备尝“险阻艰难”、而且还受尽屈辱。身边亲信,仅剩介子推、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等少数忠心耿耿者、一直追随。


清明

他们先是逃到了卫国,结果被一个叫做头须(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就向农夫乞讨。结果农夫没给饭食,却给了一块土让他吃。

重耳大怒,随从赵衰安慰说:“土,象征土地,他们是表示对您臣服,你应该行礼接受它。”重耳拜谢村民后、把土块装车上往齐国走。但是,毕竟土块不能充饥。在重耳快要饿晕过去之时,为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再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一起、说是麻雀汤,给重耳吃了。

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遂感动不已,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

后来,重耳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当时天下大乱,他常出兵勤王,“未尽行赏”。介子推没得到奖赏,其邻居解张感到不平,劝他去请功领赏。介子推不以为然,并对晋文公没有丝毫怨恨。

介子推不艳羡功名利禄,相反,还鄙夷狐偃等人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也为一些当初未陪重耳共赴患难者的请赏感到气愤。

他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奖赏、甚至还以接受奖赏为耻。为此事,他还作诗一首,云:

  •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然后,介子推就背着自己的老母亲隐居到绵山的深谷中去了,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其邻居解张还是心有不甘,就写了封书信、趁夜色挂到了城门上。书信的意思是:

  • 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
    龙饥乏食,一蛇割股。
    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一蛇于野。


清明食青团

等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想到了介子推,赶紧派人去找,这时才知介子推已归隐绵山。于是,晋文公亲率大队人马前往绵山寻访。然而,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何处去寻?

见晋文公寻人心切,赵衰、狐偃等人献计放火烧山:从三面点火、只留一方出口,等大火一起,介子推是孝子、肯定会和母亲下山。

晋文公听信此言,下令照办。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不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一不做二不休,再叫人继续放火,火势绵延数里,三日才熄;但介子推还是没出来。

大火过后,晋文公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哭拜一番、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背后柳树有个洞,洞里好像有东西。

他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有一首血诗:

  •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大痛,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再三哭拜,然后将血书藏入袖中,并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烧焦的大柳树下。因介子推的诗中三次出现“清明”二字,晋文公遂把这种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后世为了纪念介子推,在清明节的前三天,民间禁火禁烟、三餐都吃冷食,不生火做饭。这三天被称为“寒食节”。

晋文公安葬介子推母子后,特地从烧焦的柳木上伐下来一段,带回宫中后做了一双木屐;此后,他常不时地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大家知道,“足下”一词是现在下级对上级或同辈间的敬称,其起源就是出自这里。

民间传说,介子推死后成了“火神”,长有三头六臂,浑身金盔金甲,模样似凶神恶煞。据说,其三头中,一个是他自己、一个是他父亲的、一个是他母亲的;而六臂中,两只胳膊是自己的、两只是父亲的、两只是母亲的。

介子推掌管着人间的火,民间认为:在家中供奉火神,可以避免火灾及其他灾难发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