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虚构故事,非封建迷信,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一位老僧日夜诵佛三十年,临终前却面露惶恐:"我念了千万遍佛号,为何仍不见极乐?"大势至菩萨现前,指尖轻点其心口:"你念的是佛号,还是自己的妄想?"

"千遍佛号不如明心至理"——这则出自《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开示,颠覆了无数修行人的认知。

深山中的“清净禅院”,本是修行人修禅静思的理想之地。可就在这座寺庙的禅房里,一场突如其来的困惑悄然升起。

一天,一位青年居士在老僧面前,满脸迷茫,双手捧着佛珠。

他低声说道:“大师,人人都说念佛法门是末法时代的救命稻草,可我念佛多年,却始终没有见到佛影,心中也总是疑惑重重。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

老僧看着他,眉头微蹙,眼中似有几分不解。“你念佛多年,却未见佛影?”

老僧低声问道,眼神中透出一丝深意,“佛影岂是单靠嘴巴念出来的?真正的佛,不是你从外面去找,而是在你心中。

青年居士心头一震,他并未从老僧的话中找到答案,却感受到一种莫名的震撼。



“或许,您说得对,”青年居士自言自语,“但我念佛为何心中始终空空如也?”他顿时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这时,老僧轻轻叹了口气,缓缓开口:“念佛,确实是一门深奥的法门,表面看似简单,却含有无尽的智慧。”

他顿了顿,眼神逐渐变得坚定,“《楞严经》中记载了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法门,这一法门,被称为念佛法门中的至高典范。

青年居士疑惑地看着老僧:“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这法门究竟有何殊胜之处?”

老僧缓缓点头:“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之一,以无量智慧力普摄众生。你念的佛号,若只是口头上的反复,如何能见性成佛?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所追求的,正是‘见性’。”

“见性?”青年居士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见性成佛,岂不是最难之事?”

“贵寺是否修禅宗?”有老人突然寺外而至。

“我们本是修禅宗的道场。”青年居士回答,目光不由自主地聚焦在老人的身上。“不过,最近师父给我们传了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法门,希望能够有所突破。”

老人闻言,突然发出一声笑声:“你们的困惑,正好让我解答。”



话音未落,老人走到佛堂前,点燃了香炉中的三炷香。

“这卷经书,隐藏着大势至菩萨的智慧。”老人微笑着继续说道,“你们所感到困惑的部分,其实正是你们修行的关键。若能参透其中,方能见性成佛。”

夜色降临,清净禅院在月光下寂然无声,唯有香炉中余烟袅袅。老人盘坐在佛前,闭目无言,弟子们围坐四周,无一人敢开口。

沉默许久后,空明低声问:“前辈,既然经文模糊的部分才是修行要害,那我们该如何继续?”

老人睁开眼睛,目光凌厉如炬,扫过众人,缓缓说道:“你们只知念佛,却不曾问一句——念的佛,在哪里?”

空净皱眉:“佛当然在西方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国之外。经典中早已明确写着。”

老人轻笑一声:“那我问你,你念佛时,佛离你有多远?”

空净语塞,张口却说不出话来。

空明接道:“我们念佛,是求往生极乐,哪管多远?”

老人抬起手指,指向空明的眉心:“若你心中未见佛,再多的佛号也如空谷回音。”

顿了顿,又道,“《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开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是叫你嘴念千遍,而是要你念念回归本心。”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渐渐有了不同的感觉,却又捉不住其中的脉络。



老人没有直接回答,只从怀中取出一卷经纸。他放在佛前,轻声道:“我曾见过许多像你们这样的修行者,执于形式,困于言句,终生不得门径。”

“那该怎么办?”空净问得急切,“我们若放下念诵,那岂不等于背弃了法门?”

“谁让你放下?”老人反问,“但你可曾想过,一句佛号若不能唤醒你的觉知,它便只是口音,不是光明。

说着,他忽然起身,走到门前,轻推禅院门扉。夜风夹着冷意灌入,众人一惊。

“《观经》中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真正的佛,从来不在西方,也不在他处。就在你起心动念之间。”

空气仿佛凝固了,没人说话,却又没人想离开。众弟子的眼神开始变得深邃,原本的困惑正缓缓瓦解,却又在更大的悬念中被重新编织。

“可是……”慧明忽然开口,他一直沉默,此刻却语气凝重,“若佛在心中,为何许多念佛人,临终仍陷幻象、心神不宁?”

老人眼神复杂:“因为他们一直念的是‘佛号’,不是‘佛性’。”

这时,院外忽然传来脚步声,一位信徒奔入,大喊道:“各位师父,隔壁村的信众母亲重病,请求助念超度!”

众人一惊,齐看空明。他望向老人,似在等一个许可。

“去吧。”老人微微颔首,“明日再续。”

夜中火光映照着众人匆忙离去的背影,而佛堂中,只剩下老人独坐一角。他轻抚经卷,口中低声念着:“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而在众僧离去的第二天清晨,他们再回佛堂时,却发现老人已无踪影。

佛前,只留下一首字迹遒劲的偈语。空明捧起经纸,心跳仿佛漏了一拍。

他的手开始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那首偈的内容,揭示了他们苦苦追寻的谜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