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3月25日,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礼堂外踟蹰辗转。虽然已经为这桩惨案连作了七篇檄文,但真要去亲眼面对那样一个已经逝去的年轻的生命,鲁迅还在犹豫。
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直到一名学生见到在礼堂外踟蹰徘徊的鲁迅,上前询问先生可曾为她写下点什么?鲁迅才恍然,这位学生最爱看他的文章,他是该为这位学生写点什么。
这位学生是谁?她就是刘和珍君。
“君”是一种敬称,多用于德高望重的长者,但对于这样一位仅仅二十二岁的女学生,鲁迅愿意称她为“君”。
鲁迅心中的刘和珍
刘和珍,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一个进步青年学生,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
由于出身于普通贫民家庭,刘和珍一直深知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广大中国百姓是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
那时刘和珍喜欢阅读进步书籍,在那些书中她能看到中国的未来,那是她心中的光。
五四运动爆发之际,刘和珍开始真正投入到革命中来,她组织本校学生上街游行,为争取青岛的主权和同学在街头演讲,即便是遭到政府的驱赶阻拦,她也坚持把革命对当下中国的重要性传达到每一个百姓的耳中。
她的积极和不顾一切的革命性很快让她成为了学生运动的领袖。
后来,为了根除已经深植于当地百姓脑海中的封建思想,刘和珍开始倡导女性剪短发。由于刘和珍的积极宣传,剪发的浪潮很快就在南昌女校流行开来,而后迅速流行到一众普通女性中去。
后来刘和珍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开始参与到北京的学生运动中。
从前,刘和珍都是在书籍报刊中阅读鲁迅、李大钊等进步人士的文章,自从到了北京之后,刘和珍有机会亲眼见到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她最喜欢听李大钊先生讲述女权运动的历史,所以经常利用地利之便到北京大学旁听。但是她最喜欢的还是鲁迅先生。
由于当时的进步书刊常常受到政府的打压,很难如期刊印。鲁迅先生常常自嘲说他的作品总是有始无终,销量欠佳。
但是即便如此,刘和珍还是预定了全年的《莽原》,可见她对鲁迅先生文字的热爱。
刘和珍到了北京之后,见到北京云集了大量的进步人士,认为家乡中的封建思想在首都北京是见不到的,谁知她自己学校的校长就是一个封建礼教的拥护者。
为了拥护广大妇女的权利,刘和珍和其他五位进步人士组成了自治会,在女师大爆发了维护妇女权益的驱杨运动。
当时北师大的校长杨荫瑜极其顽固,认为刘和珍等人扰乱了学校的秩序,声称要开除她们。
而刘和珍也不甘示弱,声称自己走了不要紧,如果杨荫瑜不走,学校的永远不会有新的风气。
在双方都不退让的情况下,终于这场运动惊动了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派军队入驻学校,用武装驱赶学生离校,甚至还用上了断水断电等极端手段。面对政府的种种倒行逆施,刘和珍和一众学生毫不退让,坚决对抗到底。
终于在刘和珍等人的极力抗争下,政府暂时关闭了女师大。鲁迅等教授转到西城宗帽胡同授课,在那鲁迅才真正认识了刘和珍。
据鲁迅先生讲,当有人告诉他那个常常面带微笑,态度温和柔软的女学生就是刘和珍时,鲁迅先生很是诧异。
他无法把眼前这个这个温和娴静的刘和珍,与自己耳中听到与政府顽强对抗的英勇无畏的刘和珍联系到一起,此时鲁迅先生觉得他对中国女性的韧性和坚毅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后来北师大重新开课,但是之前参与运动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自己已不适合再回学校,打算隐退,刘和珍听到此事时流下了眼泪。
她担心这些有着进步思想的教职人员的离开会让她的学校再难复旧观,这是鲁迅先生第一次见到刘和珍哭泣。
在其他时候,她总是微笑温和的,这是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印象。
在那次见到刘和珍流泪之后,他就再也没见过刘和珍。
而再一次听到刘和珍的消息,就是她离世的消息了。
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是牺牲在三一八惨案中的,当时她只有22岁。
三一八惨案是一场段祺瑞政府屠杀人民群众的惨案。
惨案发生之后,英国媒体称这次惨案是极具“兽性”的,国内各大媒体以及不同立场的学术圈也纷纷出面指责,使当时“百家争鸣”的中国出现了难得的统一。
那么三一八惨案究竟是如何引起?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三一八惨案的导火索是早在一年前发生在上海的五卅运动,当时上海的工人因不满日本资本家对中国工人的剥削发动了工人大罢工。
一向对中国工人颐指气使惯了的日本人见到中国人的反抗并没有做过多的思考就枪杀了当时组织罢工的工人代表,这一下已经接受新思想的中国人不干了。
很快上海的工商界以及学生和百姓开始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揭露帝国主义在华的恶行,扬言要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这次游行激怒了在上海的英法美日联军,当日英国军人在街头向游行队伍开枪,混乱中有十三名中国百姓被击毙牺牲,这就是1925年5月发生在上海的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发生之后,全国人民的反帝热浪进入高潮,帝国主义舍不得他们在华的种种利益,决定退居幕后,由当时的军阀政府来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的国民政府是由段祺瑞来执掌,但是幕后的实际操控者却是实力强大的张作霖。
张作霖在得到英法美日的要求后立即赶赴上海,因为当时的上海警备司只有张作霖才使唤的动。
在张作霖到达上海之后,警备司立刻对罢工和游行民众展开了镇压。
警备司先是制止了即将召开的五卅遇难者纪念会,以免舆论再次发酵扩大,而后直接下令逮捕了发动上海罢工游行的各界领袖。
除此之外,为了让在华的帝国主义满意,张作霖旗下的奉系军官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对参与这次罢工的工人及群众进行屠杀。
这其中,有张宗昌在青岛的大屠杀,以及李景林在天津和唐山的大屠杀。
此后,英法美日的计划大获成功,他们成功的将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中国人民和奉系军阀之间的矛盾。
而此时的奉系除了要对抗普通民众之外,又迎来了一个新对手,那就是直系的孙传芳。
当年10月,孙传芳在浙江对奉系开战,直奉战争爆发。
在江南的这场仗还没有打完,驻军在河北的奉系郭松龄又因张作霖屠杀百姓而倒戈,与当时的国民军冯玉祥联手反对张作霖。
眼看奉系就要陷入绝境,这时日本向张作霖伸出了援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甚至还有军队,来抵抗郭松龄和冯玉祥的联军,战争一时陷入胶着。
津京等地的革命党人和游行群众见日本公然支持张作霖,反抗情绪更是激烈,很快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游行示威运动。
段祺瑞见张作霖已经分身乏术,就命令自己的军队对游行队伍进行打击,并下令逮捕李大钊等进步人士,整个北方都仿佛沸腾了一般。
终于这种混乱的局面在1926年的3月达到了高潮。
当时奉系运送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士兵打算在天津大沽口入津。当时驻守在天津的冯玉祥自然不会允许他们上岸,于是双方展开了激战。
日本见双方都是久攻不下,就又来打便宜战了。
日军派了两只战船在大沽口向国民军及民众开炮,已经打红了眼的国民军也没有丝毫的犹豫就打了回去,一下子就把小日本打跑了。
这下日本穷横又无赖的嘴脸再一次显露了出来,驻华的日方表示,中方必须向日方道歉赔款并且开放大沽口,允许张作霖的奉军入津。
面对日本不讲理的要求,大量的民众涌入段祺瑞政府的门口,逼迫段祺瑞拒绝日本的要求。段祺瑞眼看局面已无法掌控,下令身边的卫队开枪,对前来的民众进行扫射。
这就是三一八惨案!刘和珍就牺牲在了段祺瑞卫队的抢下。
关于刘和珍君的伤逝
据说,当刘和珍听到日本要求道歉赔款的无理要求之后,气的浑身发抖。
她说,外面有帝国主义的强权,自家里面有军阀的卖国行径,不用武力是不行的。
她见到一众同样愤慨的同学们,想到自己想要为人师表的梦想,又不无感慨的说,只要军阀一天不倒,中国的教育事业就永远无法搞好,只有把军阀打倒了,我才能做老师。
在与同学们商议之后,在3月18日早上,刘和珍给当时的主管老师林语堂打电话,向林语堂汇报了学生自治会关于这次大沽口事件示威游行的安排,请准停课一天。
林语堂听见电话里的刘和珍不停的咳嗽,关切她要在意自己的身体,刘和珍谢过老师之后挂掉了电话。
其实那天她身体非常不舒服,从早上开始就不停的呕吐,之前就患有的疾病在这几日情绪的累积下越发的严重了起来,但是此刻她已经无法顾及这些,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挡她想带领同学们游行示威的决心。
于是3月18日的早上,刘和珍忍着病痛,和其他几位请愿领导者把旗子标语分发给了大家,并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讲,然后高举着旗帜,毅然的走向了段祺瑞所在的铁狮子胡同。
正午十二点,请愿正式开始,她们高举着旗帜在政府大楼面前据理力争,可是他们没有等来段祺瑞或是政府任何一位官员的解释,他们等来的却是来自卫队的扫射。
当时子弹自背部穿过,斜穿心肺,这致命的一枪让这个弱小的女子向前倾倒。
在她一旁的张静淑想要伸手扶她,被打了四枪,当即身亡。在另一旁的杨德群也想去扶她,然而也身重一枪,直穿心肺,顷刻间便没了呼吸。
倒下的刘和珍这时坐了起来,她想看看自己的同伴,可是那该死的卫队举起手中的警棍就朝刘和珍的头和胸口猛击两下,刘和珍再也无法睁开眼睛。
这个年仅二十二岁的女子就这样惨死在自己同胞的手下,当然与她一同慷慨赴死的还有她的好友张静淑、杨德群等47个进步人士。
当鲁迅先生听闻刘和珍的死状,想起她永远微笑平和的脸庞,又怎能不在灵堂外踟蹰?那是任何人都不忍见的场景。
那是“惨淡的人生”,那是“淋漓的鲜血”。
据说,后来巡警在清理现场时,将牺牲的进步青年身上的财物都分了去,连身上穿的衣服都被剥光。
在冤死的魂灵之上,还要再添上一层屈辱,这种对同胞的冷漠,让鲁迅觉得,那里“并非人间”。
事情发展到了这里段祺瑞终于发现自己触犯了天条,为了安抚民众,段祺瑞政府承认,刘和珍等人的请愿行为合情合理,而政府的行为有滥杀无辜之嫌。
然而这样的道歉民众并不买账,4月9日,国民军包围了铁狮子巷,想要将段祺瑞绳之于法,可惜被段祺瑞跳脱。
后来段祺瑞逃到法国大使馆,段祺瑞政府群龙无首,就此倒台。然而奉军并未就此收手,张作霖依然派兵不断对进步人士进行绞杀。
这场惨案就此结束。
鲁迅先生说,时间会慢慢流逝,铁狮子巷没过多久就恢复了平静,四十七位进步青年的鲜血也慢慢在众人的脑海中淡了颜色。
这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不算什么,但是正如木材要变成煤,就要有无数的木材一层层一次次的堆积,历经千万亿年才能得成,中国的革命也是如此。
正是由刘和珍这样的青年一批批倒下去,才会铸就日后革命的成功,这也是如今我们要纪念刘和珍君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