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日本文坛著名作家与谢野宽、与谢野晶子夫妇开始游历中国东北,并创作了《满蒙游记》系列文章,在《横滨贸易新报》上连载。1930年5 月17日,大阪屋号书店于出版了游记的单行本。在这本书中,与谢野夫妇以个人视角,记录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城市、景观和人文风物。在游历了东蒙之后,夫妇二人乘火车经哈尔滨、长春抵达了吉林城,而后又从吉林返回长春,转而经南满铁路游历了公主岭等地。
与谢野夫妇在吉林城逗留的时间不长,所记录的时情也有些走马观花。当时(1928年)吉林城尚未改旗易帜,在张作相的治理下,吉林城内已经有了供水、供电体系,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网友I.SUGAHARA将其中在吉林城部分的大致内容(日文)发送给我,从中可以了解他们大致的游览见闻。
在《满蒙游记》中记载,“出了火车站往西走,路旁就可以看到前督军孟恩远的纪念塔。孟为张作霖东三省统一牺牲,因为他于民国八年(1919年)去世,所以这座纪念塔的揭幕仪式没有举行”。此记述与史实相悖,实际情况是1919年7月,在与张作霖进行几轮权力斗争后,孟恩远最终落败,被迫交出吉林省的控制权,返回天津寓所。吉林部分绅商原本为孟恩远修建了一座去思塔(纪念塔),然而这位前督军却因支持过张勋复辟(1917年),而被民意所攻讦,“纪念留名”更为夺权后的奉系军阀所不容。因而此塔建成后,只保留了“孟督军去思塔”的名称,并没有刻字留文以纪念,也没有举行揭幕之类的仪式。
“车站和吉林城东城墙之间的十二町是商埠地。我国领事馆和满铁事务所等其他各公司也分散在该区域”。《满蒙游记》的这部分记述大致正确,晚清时,根据清政府与日本之间订立的《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东北的凤凰城、辽阳、新民屯、铁岭、通江子、法库门、长春、吉林、哈尔滨、宁古塔、珲春、三姓、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等十六地开设商埠。而后大批殖民者涌入各地的商埠区开设各类经营实体,吉林城亦然。不过当时的满铁事务所并不在商埠区,而是在东莱门内的江岸。猜测是与谢野夫妇将位于大马路的满铁医院当作了满铁事务所。
“我们从东门之一的新开门进入城内,纵贯繁华的街道向西。因为是木材丰富的集产地,城市里的建筑有许多粗大的原木为柱子,很多宅邸坚固的围墙是由几张横放的厚围成,让人感到很稀奇。”新开门原本是为方便吉林城与东关商埠区交通而拓开的新城门,后来因为出新开门的“商埠大马路”一直通到火车站,且路面为新式沥青马路,路况远远好于朝阳街,因而成为火车站连同城市的主干道。也正因此,与谢野夫妇也“经过了名为名古屋馆的日本旅馆的前面”。值得一提的是,在火烧船厂之后,吉林城内的建筑多由更为防火的砖瓦建造,但从游记中的记述看,木柱、木板障子仍旧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出了城西北的德胜门,走了二十个町左右,路就登上了北山,右边的丘陵上有茶馆。因为没有时间去山上的玉皇庙,所以停止了从丘陵眺望。因为山是公园,所以今天的好晴有很多游春踏青的人。”与谢野夫妇游览时,北山公园新建不及5年,他们停步远眺的茶馆应当就是高耸山腰处的怡绿山庄。那个时代站在北山上眺望城市、江流、远山,目之所及,无甚遮挡,故而游记中也记述了远眺时的观感:
“从这里眺望,从东长白山来的松花江,在上游的地方开始转向为从西到东,再往北流经吉林城。看山下的城市,面朝北方呈凸字的不规则形状,相对于山野三面围绕着城墙,临江的南边省略了城墙。现在我们眼中的远近诸山都和北山同属于一脉,而靠近吉林的山都是优雅的姿态,其中S字形松花江是最美丽的景观。”
与谢野夫妇和他们所著的《满蒙游记》,我之前毫无所知。于是特意去了解一下作者,才知道与谢野晶子是日本女古典诗人、作家、教育家,是与谢野宽的第二任妻子,两人婚后育有12个孩子,其中有11个孩子成年,其中不乏医学家、外交家、知名大企业高管等优秀人物。与谢野晶子的社会成就似乎比丈夫要大,她在早期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和社会改革家,九一八事变后则开始替日寇鼓吹侵略。
另,最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和吉林市有关的日文资料,不懂日文成为我了解一些鲜为人知史实的短板,然而短板总要解决,关键是要想清楚采用什么具体方法最行之有效。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网友“I.SUGAHARA”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