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的黑龙江,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江桥之战的战场上,马占山带着他的部队,凭着手中的枪支和仅剩的粮草,硬生生挡住了日军的狂攻。
他们拼到最后,弹尽粮绝,仍死守不退。
然而,远在锦州的张学良,却始终没有派出援军。
马占山一次次发出求援电报,换来的却只是“死守勿退”四个字。
战士们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枪林弹雨中拼杀,而援军却始终不见踪影。
最终,黑龙江军力竭而败,齐齐哈尔沦陷。
为什么张学良不救?
东北的局势,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已经岌岌可危。
日军的铁蹄迅速碾过辽宁、吉林,黑龙江成了最后的屏障。
马占山没有退缩,他破坏嫩江大桥,意图阻止日军推进。
然而,战火还是烧到了江桥。
日军以修桥为名,实则蓄谋进攻。
马占山只能率部迎战,2700名士兵在江桥摆开阵势,誓死守卫这片土地。
日军的飞机、坦克、大炮轮番上阵,而黑龙江军只有步枪和大刀。
战况惨烈,日军一次次进攻,一次次被击退。
可他们的援军不断到来,而黑龙江军的弹药和粮草却越来越少。
他们能撑到什么时候?
张学良手里是有兵的,锦州一带的东北军足足有十几万。
按道理,只要他愿意出手,黑龙江军至少不会孤军奋战。
可问题是,他不动。
马占山孤立无援,战士们只能靠意志硬扛着。
到了最后,连饭都吃不上了,战士们饿得眼冒金星,依然握紧武器冲锋。
即便如此,张学良依然没有派兵。
马占山再度求援,得到的回复还是那句“死守勿退”。
这四个字,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张学良不是不知道局势危急,他有自己的考量。
他认为,日本不会吞并整个中国,东北已经丢了,再打下去,只会让局势更糟。
所以,他选择了“战略忍让”。
可问题是,忍让的代价,是无数战士的生命,是大片国土的沦陷。
马占山和他的士兵流血战斗,而张学良却在锦州按兵不动,这样的对比,实在让人心寒。
再者,张学良的处境也不容乐观。
名义上,他是东北的统帅,可实际上,他要听命于南京政府。
南京政府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动。
而南京那边,根本不想和日本正面冲突。
当时的国民政府,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
张学良若是贸然出兵,可能不仅救不了马占山,自己也会陷入更大的麻烦。
于是,他选择了观望,选择了等待,最终,等来了东北的彻底沦陷。
马占山没有等来援军,他的部队战至最后,伤亡惨重。
江桥失守,齐齐哈尔沦陷,而他只能带着残部撤退。
后来,他又试图反攻,想要收复失地,可终究寡不敌众。
最终,他不得不退入苏联,结束了这场惨烈的抗战。
而张学良,虽未直接参与这场战斗,却因袖手旁观,背负了沉重的骂名。
多年后,张学良回忆起这段历史,说自己当时没认清日本的真正意图。
他以为日本只是想占领东北,并不会继续扩张,所以不想刺激他们,不愿扩大冲突。
但历史证明,他的判断错了。
日本的野心远不止东北,他们的目标,是整个中国。
张学良的忍让,换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更大的侵略。
有人说,历史没有如果,但如果当年张学良出兵,东北的局势会不会有所不同?如果他选择了抵抗,马占山会不会不用孤军奋战?这些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场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马占山和他的士兵,用血肉之躯,证明了中国人并不是不战而降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