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秋,解放战争已经进入战略决战阶段,蒋介石军队已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为给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做准备,中共上海局成立了以张执一为首的策反委员会,曾在苏联受训并担任过共产国际东方部特工,我党老资格情报人员李正文担任委员,李正文的妻子陈蕙瑛担任机关党支部书记,专门负责策反京沪地区国民党军队姚远。
李正文
策反蒋介石“御林军”
李正文受领任务后,目光敏锐,毅然将策反的目标锁定在了蒋介石极为倚重的国民党伞兵三团。伞兵三团可谓是国民党军中精锐的精锐,是一支配备了全部美式装备的现代化部队,其强大的实力不容小觑。
上校团长刘农畯,更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备受蒋介石的信任与器重。蒋介石早有盘算,计划将他们调往台湾,使之成为自己初到台湾时,身旁贴身的御林军,以守护自身的安全和巩固自身的权力。
在李正文和段伯宇(李正文领导下的中共党员,蒋介石军务局少将高级参谋)的不懈努力与积极工作下,1949 年初,刘农畯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弃暗投明,毅然加入了共产党。
他们原本策划,打算在解放军攻打上海之际,掌控飞机场,进而活捉蒋介石,给予国民党以沉重打击。然而,台湾方面却一再急切催促伞兵三团尽快开拔。尽管他们以没有运输工具等理由拖延时间,但蒋介石生性多疑,猜忌之心极重。若再不服从命令,必然会引发难以预料的变故。
1949 年 3 月中旬,于宝山路段仲宇公馆的小白楼上,李正文代表策反委员会郑重宣告:伞兵三团即刻着手准备起义,并乘船奔赴解放区。当下组建起义临时党支部,书记为周其昌(系李正文派至伞兵三团的联络员),成员包括刘农畯、陈家懋(从陈蕙瑛领导的那个系统调入)、李贵田(伞兵三团副团长)以及孟夫。众人皆情绪激昂,旋即分头进行准备。李正文还派遣航海技术员白力行,以及原“重庆号”军舰上的海员吴成纪,协助他们掌控轮船。
1949 年 4 月,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准备就绪。然而,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解放区的连云港竟没有码头设施,倘若乘坐军舰前往,无法靠岸停泊。这一状况令大家心急如焚,愁眉不展。
关键时刻,段伯宇的弟弟淞沪司令部副司令段仲宇挺身而出,他巧借遵照蒋介石密令之名,宣称要送伞兵三团前往台湾,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硬是从淞沪司令部成功调拨了一艘重达 3000 吨的大型登陆艇给予他们。
这艘承载着众人希望的登陆艇,装载着伞兵三团的全体官兵,以及大批的武器装备和数量可观的银元,缓缓地驶出了吴淞口。起初,登陆艇一路向南行驶,看似遵循着既定的路线。然而,当一抵达公海区域,刘农畯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下令掉头北上,向着连云港全速进发。
起义非常成功,影响很大。蒋介石在台湾闻讯,气得暴跳如雷。4月18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传令嘉奖:“庆祝你们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加入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举动,希望你们努力于政治上技术上的学习,为建设中国的新伞兵而奋斗。”
建国后刘农畯成功担任解放军空军伞兵师副师长,在 1960 年之前的历次国庆节阅兵仪式上,他皆亲自率领着我们的伞兵部队,以气宇轩昂、英姿飒爽之态,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天安门广场。
拉走蒋经国的“太子军”
李正文紧接着又将关注的焦点对准了蒋经国的首要心腹,即南京政府预备干部局代局长(局长为蒋经国)预备干部总队队长少将贾亦斌。这个部队乃是蒋经国嫡系的所谓“太子军”,不仅如此,其还肩负着为新筹建的 30 个军配备干部的关键重任。
正因如此,它既是蒋经国掌控军政大权的重要基础,也是蒋家王朝企图赖以继续维系生存的关键依靠。故而,蒋氏父子对其极为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试图以此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蒋经国
贾亦斌乃是一位正直且充满血性的铮铮男子汉,对于当时的政府肆意挑起内战、顽固坚持独裁统治的行径,他感到极度的愤怒与不满。这些对南京政府早已心灰意冷、失望透顶的国民党少壮派高级将领们,时常相聚在南京干河沿 109 号贾亦斌的家中。他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地分析着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深入地探讨着未来的出路。经过反复的思考与交流,最终一致决定设法寻求共产党的领导。
通过段伯宇的牵线搭桥,贾亦斌和李正文成功建立了单线联系。李正文与贾亦斌经常在那座被称为小白楼的地方碰头,就部队投诚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贾亦斌对李正文的印象极佳,内心真有一种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强烈感受。不久之后,他便满怀热忱地提出了入党申请。
李正文与陈蕙瑛在上海
1949 年 2 月,经过组织的慎重考虑和严格审查,批准了他的请求。自此,贾亦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起义的准备工作之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内部出现了告密者,蒋经国下令让他前往浙江溪口向蒋介石述职。
这一行充满了未知的凶险,难以预测,可是倘若违抗命令,精心筹备的起义必将中途夭折。贾亦斌在与李正文仔细商量之后,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前往。
所幸,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周密详尽,加上他在面对蒋介石父子时沉着冷静、应对自如,老蒋和小蒋很快便让他返回,但却无情地撤销了他预备干部总队队长的职务。
1949 年 4 月 5 日,在浙江嘉兴火车站旁一家药店的门口,李正文与贾亦斌按照事先的约定碰了头。随后,他们一同坐上了南湖招揽游客的游艇。贾亦斌神色凝重且急切地汇报说:“情况万分紧急,我的卸职交割之事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如果现在还不起义,恐怕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他强烈要求:“整个预干总队都已经充分发动起来了,除了极少数几个反动军官外,其余人员都明确表示拥护我们,请组织务必批准我马上起义!”
虽然原本的计划是等待解放军渡江之时,贾亦斌再里应外合,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然而,如今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支被视为“太子军”的部队若能成功倒戈,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动摇国民党内部的军心和人心,其政治意义可谓极其重大。所以,组织上经过深思熟虑,认真研究了提前起事的相关问题。李正文紧紧握住贾亦斌的手,代表策反委员会郑重地同意了他的计划。
4 月 12 日,贾亦斌毅然带领着 4000 名堪称王牌的“太子军”,英勇无畏地宣布起义了!这一壮举瞬间让南京政府内部陷入了一片慌乱之中。蒋介石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咬牙切齿,狠狠地大骂儿子蒋经国用人失察。
贾亦斌与蒋介石在庐山合影
随即,他立即调集了数十倍于起义军的重兵,从天上的飞机到地面的部队,对起义军展开了全方位的围追堵截,甚至悬赏 50000 大洋,妄图买贾亦斌的人头。
起义军在贾亦斌等人的英明率领下,拼死奋战,毫不退缩。但无奈敌众我寡,最终还是被打散了。贾亦斌也身负重伤,好在被当地游击队和善良的群众及时救回了解放区。
此外,这段时间,李正文还策反了蒋介石装备最精良的重型工兵第四团上校团长王海峤,驻防浦口的陆军少将师长李西开,江苏省保安总队少将总队长齐国,国民党少将参谋长宋健人,淞沪警备司令部作战科长刘泉溪等国民党将领。
1949年4月,为了摆脱国民党特务的追踪,李正文奉命撤离上海,转移到解放区。
李正文在章益校长(右)陪同下进入复旦校园
5月27日,上海解放,李正文被任命为上海市军管会高教处副处长,负责高校的接管和整顿。6月20日上午,李正文以军事代表身份接管复旦大学。
1952年1月,李正文被任命为中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成为复旦历史上第一任校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