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2月25日,营口市还在国民党军掌控之下。国民党师长王家善主持召开重要会议,交警总队等军事高层都来商讨,如何抵御即将发起总攻的解放军。
王家善正在深入分析战局,这时警卫连长走进来,在他耳边低声报告:“师长,东北行辕打来紧急电话,要您亲自前去接听。”王家善面露歉意地向众人说道:“实在不好意思,各位稍等片刻,我去去就回。”说罢,便快步离开会议室。
没过一会儿,十几名警卫员端着冲锋枪,冲入屋内,其实这一切都是王家善在操控,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权谋算计?
学成归来,为国奉献
1905年,黑龙江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迎来了新生命,他就是王家善。他的家中常高朋满座,身为国民党地方官员的父亲,总会在餐桌上谈论时政。年幼的王家善坐在一旁,一边吃饭一边静静地听着大人们讨论国内局势。
一个午后,王家善像往常一样在父亲的书房中翻找书籍。突然,一份日本陆军演习报告映入眼帘,报告里精良的军事体系、现代化的作战方式,令他大为震撼。
当晚,王家善坐到父亲身边,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说道:“爸,我想去日本学习军事,咱们国家现在太需要懂得先进军事的人了。”父亲皱了皱眉,没有立刻回答。王家善见父亲没有拒绝,急切地又说:“我保证会努力学习,将来回来报效国家。”
过了好一会儿,父亲长叹一口气说:“去日本留学可不轻松,既然你有这想法,我就支持你,可别辜负了这番心意。”
在日本陆军军官学校的日子里,严苛的训练非但没让他退缩,反而让他内心的渴望愈发强烈。凭借这股子拼劲,他在众多学员中崭露头角。当听到自己又一次荣获优秀学员称号时,他脸上没有丝毫骄傲,只是在心中默默念道:“快了,等我学成,就能回去帮国家了。”
终于,王家善学成归国,一踏上祖国的土地,他便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很快,王家善被任命为营长,负责保卫边境,抵抗日军入侵。“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时,王家善所在部队并入奉军东边部队,他被派往关键决策岗位,肩负更重的责任。但东北军在日军强大压力下,竟选择投降。
听到这个消息时,王家善双手紧紧攥拳,把身旁的桌子震得“哐哐”作响,满脸怒容,“怎么能投降?这是卖国!”
摆在王家善面前的是艰难抉择:是跟着投降,背负骂名;还是带着部队脱离,另寻抗日之路。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他做出了决定:带着部队脱离这场耻辱的投降,继续抗日。
天刚蒙蒙亮,他就把所有士兵召集起来,大声说道:“兄弟们,我们是军人,保家卫国是我们的职责。今天,上头让我们投降,可我王家善绝不答应!愿意跟我走的,我们继续打鬼子,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土地!”
士兵们纷纷响应:“营长,我们跟你走!”就这样,王家善带着他的部队。
虽被迫加入伪军,但不屈服
回到老家,他挨家挨户动员乡亲,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凭借一腔热血,艰难地组建起一支抗日队伍。然而现实太过残酷,队伍组建没多久,就遭遇了日军的疯狂打击。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身旁的战友接连倒下,王家善看着伤亡惨重的队伍,满心不甘,却又无能为力。他在心中无数次呐喊,可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以目前的情况实在难以为继。
无奈之下,王家善被迫离开了老家。而他原来苦心组建的部队,由赵尚志接管。离开老家的王家善一路辗转,没想到刚到齐齐哈尔,就被日伪特务盯上。昏暗潮湿的牢房里,王家善满心绝望,他清楚等待自己的可能是死亡。
突然,他想到了日本留学时的教官,抱着一线生机,他托人辗转联系上教官,言辞恳切地求助:“老师,学生如今深陷绝境,恳请您搭救。”同时他拿出多年积蓄,上下打点。经过一番运作,王家善终于重获自由,可代价是被迫加入伪军。
王家善踏入伪满军队的那一刻,内心五味杂陈,屈辱与不甘如影随形。不过作为队伍里为数不多的中国士官生,他很快就被日军注意到,成了重点培养对象。没过多长时间,他被选中前往日本陆军大学深造。
在日本陆军大学的日子,王家善表面上专注学业,积极参加各种课程与训练,可内心深处,那团爱国的火焰从未熄灭。他时刻提醒自己,绝不能当汉奸,不能背叛自己的国家和同胞。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家善在校园里结识了一位同样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经过试探和交流,他发现对方竟是国民党派遣而来。王家善压低声音,激动地说:“我虽被迫身处这伪满军队,但从未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更不想当汉奸。咱们得想办法,为国家做点什么!”
对方点头道:“好!咱们一起!”从那以后,王家善一边努力学习军事知识,一边小心翼翼地与这些志同道合的留学生建立秘密联系,在异国他乡的黑暗中,为祖国的抗日事业悄悄积攒着力量。
开会时,警卫员突然持枪闯入:都不许动
抗战胜利后,王家善凭借人脉与才能组建万人军队,后被国民党收编为五十八师。但这支部队不受重用,驻守营口时,王家善目睹国民党内部腐败。
1947年,东北局势紧张,营口成国民党重要防线,他被派去守卫,担任第52军暂编第58师师长。解放军逼近,王家善对国民党产生怀疑。
一次偶然,他接触到东北人民解放军代表,几次会面后被诚意打动,双方达成默契:他发动起义,营口归解放军。可在戒备森严的营口起义谈何容易,国民党也在严防死守。
王家善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一条妙计——设下“鸿门宴”。他知道,这是改变命运、拯救这座城市的最后一搏,成败在此一举,必须万无一失。
1948年2月,暂编第58师司令部里,国民党军政高层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岌岌可危的局势。王家善声音略显沙哑:“照目前形势来看,解放军攻势猛烈,我们必须重新部署防线,加强……”
话还没说完,警卫连长语气急促,低声说道:“师长,东北行辕电话,点名要您亲自接听!”
王家善看了眼在场众人说道:“大家稍作休息,我去接个电话。”走到门口,他又像是想起什么,回头对屋内警卫员说道:“兄弟们,给各位长官倒上热茶,递些好烟草,千万照顾周到了。”说完,才大步离开。
几名警卫员为他们倒上热气腾腾的茶水,递上烟草,同时目光如炬,时刻警惕地注视着众人的一举一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就在这时,一声尖锐的号令突然从院子外传了进来,紧接着,十几名端着冲锋枪的警卫员齐声高呼:“双手举起,保持不动!”
众人被这变故吓得只能乖乖就范。交警总队长李安趁众人慌乱之际,偷偷伸手想要触碰腰间的手枪。眼尖的警卫员毕树文立刻将枪口对准李安,厉声喝道:“再敢动一下,后果自负!”李安的手僵在半空中,一动也不敢动。
而在此之前,会场附近一间不起眼的小屋里,随同军政首脑前来的20多名警卫员和司机,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早早设伏的士兵迅速控制住,这场精心策划、出乎意料的“鸿门宴”行动大获成功,共计38人被捕。
起义成功的消息迅速传开,王家善的五十八师被党中央编入解放军序列。此后,他们跟随四野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王家善再次请缨,率领五十八师作为第一批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2年,王家善转业到地方,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省政协副主席。1976年,王家善在北京因病去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抗日救国到起义投诚,再到抗美援朝,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军人的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