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一个“最不该出现”的人参加了蒋介石的葬礼,这个人就是被蒋介石软禁了大半辈子的张学良。
张学良亲笔为蒋介石写下16字挽联,看到那副挽联后,人们纷纷感慨:“恰如其分,字字珠玑!”
张学良的这副挽联到底写了什么呢?
张学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万分敬重的“哥哥”,有朝一日会成为自己的仇人。
日本侵略中国,第一个沦陷的就是张学良的故乡东北,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奋起抗日,却遭到了蒋介石的阻挠。
1936年,张学良为了挽救故乡发动“兵谏”,将蒋介石软禁西安华清池,逼迫他同意和共产党合作,达成国共统一合作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蒋介石被迫同意后,要求张学良护送自己回南京,当时所有人都劝说张学良不要去,一旦去了南京,等待张学良的下场,不是死亡就是囚禁。
可张学良相信他的哥哥,相信蒋介石绝不会不顾情谊做出这种事情!因为这份信任,张学良被软禁了55年,一直到1991年,蒋介石父子去世才得以重获自由。
晚年的张学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其实很短暂,只有15年,从21岁到36岁,36岁那年,我的人生戛然而止!”
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本以为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不会带着自己离开,没想到蒋介石仍旧不肯放手,大费周章将张学良带去了台湾。
去了台湾以后,张学良的活动范围大了很多,也有了更多自由,可不管去哪里,身边都跟着蒋介石的眼线,时刻监视着张学良的一举一动。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病逝,正在家中休息的张学良突然接到电话,向他通知了蒋介石去世的消息。
挂断电话后,张学良一个人在书房呆坐了一下午,直到天黑才开门走了出来。
家人走进书房一看,桌子上赫然摆着一副挽联,上联是“关怀之殷,情同骨肉,下联是“政见之争,宛若仇雠”。短短16个字,却贴切地感慨了张学良和蒋介石之间的恩怨纠缠。
蒋介石和张学良曾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两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对彼此都十分看重,可就是这样一对好兄弟,却因为政见不同成为了软禁对方半生的仇敌。
张学良带着这幅挽联参加了蒋介石的葬礼,他出现在葬礼的那一刻,全场的目光都聚焦了过来,宋美龄看到这幅挽联立马黑了脸,但不知为何,宋美龄却始终没有让人将这幅挽联取下来。
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并没有放过张学良,而是将他继续软禁在台北,一直到1991年,蒋经国病逝后,被软禁了55年的张学良才得以恢复自由。
重获自由的第一时间,张学良就乘坐飞机去了美国,在夏威夷生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