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里运河,两千年淮阴。

神州春光好,奋进正当时。千年古城内的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紧紧围绕“全国百强区、全国百强高新区”创建目标,在助力建设高效便捷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上用力,推动民营企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辖区营商环境评价水平显著提升,连续五年获全区高质量跨越发展考核第一等次,获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先进集体”,3篇案例入选全省法院“十大典型案例”等。

财产处置机制化

寻求退场“最优解”

1.4亿余元债务、与近百家公司债务关系错综复杂、10余家厂商存在急迫供货需求……这是淮安某密封件公司被裁定破产后所面临的系列困境。

而就在前不久,该密封件公司还是比亚迪、上汽等国内知名车企的零部件稳定供货商,因其所隶属的某外资集团股份转让,该密封件公司陷入经营困境最终破产。如何最大化处置破产财产,达到多方共赢的平衡点?

淮阴区法院创新打造的“公益管理人”机制是个关键突破口。该机制通过“固定委派﹢个案选任”组建专业清算团队,即由法院联合司法、住建、人社等11个单位委派13名工作人员担任“固定”公益管理人,根据专业能力、执业经验等在专业机构评价选任“个案”法律事务团队。方向锚定后,淮阴区法院希望各单位同心协力,在推动破产资产处置上同向而行。

破产清算小组很快建立起来。在法院的指导下,决定采用“混合分配”方式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稳定。在实物资产处置上,灵活采用“实物出租”方式,利用该公司模具生产线专用性强等特点将其出租给相关公司继续生产,有效解决断供风险;在债务处置上,将债权人分为某外资集团和其他债权人两类,前者由集团出资达成“一揽子”处置协议,后者实行货币分配,清偿率达80%。

最终,在“公益管理人”机制求同存异高效运转下,形成了企业偿债脱困、债务高效清偿、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稳定发展的多赢局面。

据淮阴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洋介绍,在一些破产案件审判中,面临诸多困境,比如,无财产支付中介机构报酬,管理人响应招募、主动履职的意愿较低,破产审判周期较长等问题。而由政府相关单位牵头组成清算组担任管理人形成的“公益管理人”机制重在破解上述难题。如今,“公益管理人”机制先后获评“全市政法单位十大品牌项目”“淮安市法治建设典型案例二等奖”。2024年6月挂牌成立全省首家“公益管理人履职中心”,一个专业化的破产资产处置淮阴样本正蓬勃发展。

破产重整联动化

“蝶变”实现“最大值”

某半导体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与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织成动人的交响乐。“我们恢复正常经营了,订单量激增,正在扩招人手!”该公司负责人赵总激动地对前来回访的孙海洋法官说道。

谁能想到,就在两年前,该公司深陷负债泥潭,12英寸晶圆厂项目烂尾,有159户近16亿元债务,还有353户近8000万元欠薪,合作企业要债、职工及工人讨薪问题接踵而至。“货款逾期3个月了也没收到尾款!”“辛苦半年的工程款一个子儿也没看到!”“一家老小都指望这工资养家呢!”相关人员可谓怨声载道,有的怒气冲天。

该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本10亿元,主营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变存储器的研究、开发、销售等,曾是淮安半导体行业的“龙头”。

2023年,该公司资金链断裂,陷入巨额债务无法偿还的困境,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对该半导体公司进行破产清算。

淮阴区法院受理后,着眼实现企业“最大值”效果出发,并没有“一破了之”。经过审计评估发现,该公司拥有光刻机、主辅设备累计344台,固定资产价值约17亿元,且公司有先进核心技术,半导体行业市场前景良好,具备很高的重整价值。

于是,淮阴区法院启动“府院联动”机制,该决定得到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2023年7月,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法院、税务局、资规局等职能单位组成的工作协调组,多次召开专题会办会,确定了走破产重整之路、招引重整投资人的工作思路。

全力推进重整路上遭遇3个关卡:一是如何安抚好债权人及职工不安情绪,最大化提升清偿率;二是如何招引重整投资人盘活企业实现共赢;三是重整方案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妥善化解债务危机。

为保障各方知情权,淮阴区法院指导破产管理人实行信息披露制度,坚持实时公开重整进度,加强与各方沟通联络,为后续问题解决奠定信任基础。

对外招引重整投资人上,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影响力,与法院、管理人共同寻找、筛选投资人,确立了以原股东出资权益价值归零退出、重整投资人分期分批偿债的基本方向。

对内敲定重整方案上,法院指导清算组及其法律事务团队起草重整方案,将债权人细分为5个组别,每组由专人对接草案的解释与修改工作,重整计划草案最终获得高票通过。

裁定清算转重整后,此案仅用时7个月即审结,成功挽救了12英寸先进晶圆厂,为地区半导体芯片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

“在该半导体公司破产重整案中,‘府院联动’机制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一体推进资产评估、清算数据测算、重整投资人招募等审理程序,成功助力企业‘蝶变重生’。此案的高效办理,成功化解了近16亿元债务危机,普通债权清偿率由20%提升至70%,有效盘活巨额闲置资产,彰显了法院以法治力量助推新质生产力的成效与担当。”淮安市政协副主席、淮阴区委书记王建军对此案的办理给予高度肯定。

解纷中心实体化

实现解纷“最高效”

“前段时间,我们通过诉裁调一体化商事解纷中心成功化解一起商事纠纷,前后耗时不到7天。这两家公司均是小微企业,资金压力相对较大,因索要咨询服务费未果产生纠纷,希望快速解纷。”淮阴区法院民二庭庭长孙亚峰说,不久前,原告公司负责人来到该院诉裁调一体化商事解纷中心进行咨询,提及公司资金流转压力,希望尽快结案。

该案通过“诉裁对接”工作流程迅速移交解纷中心,经过中心仲裁员专业耐心的释法明理,双方握手言和并达成调解协议。仲裁员按法定程序当日即向双方出具仲裁调解书,该案在“法院﹢仲裁”模式下圆满解决。

孙亚峰提到的诉裁调一体化商事解纷中心,是2024年9月由区法院、淮安仲裁委淮阴仲裁分会联合成立的解纷平台。孙亚峰说:“辖区小微企业众多,买卖合同纠纷较多,解纷中心更像是一间‘急诊’,专门为一些希望快速、灵活、高效解纷的企业纾困解难。”

多元化解商事纠纷,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是市场所盼、企业所愿。2024年9月30日,在解纷中心成立当日,《诉裁调一体化商事纠纷快速解决机制》文件一并发布,该文由淮阴区法院、淮安仲裁委联合发出,通过建立健全与仲裁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形成信息共享、配合到位、运行规范的协同化解机制,实现诉讼与仲裁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进一步完善商事纠纷多元调处机制。

自实体化平台运行以来,通过仲裁调解各类商事案件152件,原先平均耗时45天的商事案件审理周期缩短至16天,实实在在增强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有了这个实体解纷平台,企业遇到纠纷时不仅有了好去处,还能及时把小纠纷、小隐患在前端高效化解,更好实现‘有事好商量、有事好解决’,切实为辖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营造公平正义、优质高效、安全稳定的营商环境,并且能让合作友谊持续升温。”淮安市人大代表、江苏天山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淮阴区新社会阶层联谊会会长周淮英说道。

回应需求及时化

聚焦服务“最关切”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定心丸”。

“家具公司不让取回设备,又拒绝沟通,请法院帮帮我们!”某设备公司负责人向淮阴区法院求助。

该设备公司将两台激光封边机设备卖给某家具公司,定购合同总价款为100万元,家具公司在预支付30%货款后,该设备公司如约交付设备并完成安装调试工作。然而,在后续索要剩余货款时却屡遇瓶颈,设备公司诉至法院请求取回两台设备,并希望法官组织双方调解尽快结案。

接手该案后,承办法官戴红丽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调解对接工作,了解到双方最大的障碍是信任基础差,对付款先后顺序、设备运输成本等问题争执不下。

能否搭建起双方的信任桥梁,既能迅速解纷,又能续合作之谊?几番思量后,戴红丽决定启动“有话好说”民营企业纠纷商会调解机制。

一方面,淮阴区法院邀请有影响力的商会成员共解纠纷、从中斡旋;另一方面主控调解节奏,敲定方案细节。

在法官、商会成员的努力下,双方达成和解意见并现场履行,该案从受理到结案仅用时5天。

办案之余,淮阴区法院也积极对接商会就民营企业服务、涉企纠纷风险防范等进行交流,将民企服务延伸到案件之外,以公正司法服务打造公平有序营商环境。

此外,在涉企纠纷处理上,淮阴区法院一贯坚持善意文明执法、慎用保全措施、实质化解执裁纠纷等举措,2024年以来通过置换、担保等方式解除保全措施53件,为企业释放运营资产1.8亿元,真正做到护航企业良性发展。

营商环境好不好,经营主体最有发言权。

2024年以来,淮阴区法院开展“法润民企”季季行走访服务企业活动,向企业发放“联系卡”,为企业化解劳动争议等纠纷13起;优化涉企诉讼服务,线下设立涉企立案专属窗口,线上搭建“优﹢”服务微信小程序;制定发布《关于为全区持续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办法》,持续在保全执行、平等保护投资企业合法权益、推动困境企业减负焕新等方面下功夫;出台企业《涉税事项办理操作指引》,开通办税绿色通道和专项服务,高效办理企业涉税事项62件;打造“知润淮商”品牌,加强“强种兴农”保护联系点建设,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点4个,依法保障农企健康发展;常态化开展涉企普法宣传活动16次,专业培训5场,积极回应民营企业和社会关切。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必须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法治环境是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之一。”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郁奇表示,淮安法院将立足辖区发展特色,靠前一步、深想一层,更好发挥司法审判职能,聚焦淮安深化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四最”营商环境建设目标,奋力打造“法润淮商”司法服务中心,探索建设好包括服务破产事务处理、涉商纠纷解决、空间要素治理、重大项目攻坚、信用问题治理等功能版块,以一站式、集成化、系统性的机制和平台,持续厚植营商环境法治沃土,助力构建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让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并让更多民企成为“常青树”,长出更多“茂密林”。

(记者 郑卫平 通讯员 赵德刚 朱静 陈婷婷)

来源:人民法院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