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定分止争,基础是审判能力。”
“案件质量是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人民群众感受司法公正的第一标准。”
“发改案件是反映案件质量的根本,公平正义是审判工作的底线,再怎么强调快结案也不能洞穿这个底线。”
为深入贯彻《关于开展司法办案、司法品牌“双提升”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着力解决审判执行质效提升的瓶颈问题,3月29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召开2025年1-2月民商事发改案件讲评会。院领导、全体民商事员额法官及法官助理参会。
此次讲评会以“复盘-整改-提升”为主线,通过数据赋能、助理讲评、随机发问等环节多维发力,将发改案件转化为司法能力提升的“磨刀石”,为全年审判质效攻坚注入强劲动能。
01
数据透视质量“短板”
“被改判的案由集中于买卖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案由。”
“违约金调整的法律适用问题应成为当前需要重点攻克的短板。”
会上,审管办主任吴晶分析了2025年1-2月全院被发改案件总体情况,同时结合“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的检索结果对具体案件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02
共性问题一一“亮相”
“对‘背靠背’条款效力批复的审查认定与二审法院理解不同。”
“买卖合同中违约金的计算标准未能与上级法院保持一致。”
“要及时把握二审裁判观点的变化。”
本次讲评主要由法官助理分别讲解所在庭的发改案件,按照案由交叉讲评发改原因,再由承办法官论述裁判思路以及所思所悟,在相互论辩交流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03
聚焦“症结点” 找到“关键点”
“文书说理、观点论述逻辑不够严密。”
“对前置程序的敏感性不够。”
“要时刻关注关联案件的审判结果,及时调整裁判思路。”
各分管领导结合典型发改案例,分别从证据审查适用、更新司法理念及与上级法院沟通三个方面,建议法官们加强学习二审法院裁判思路,学习化解纠纷的方式方法,注重裁判文书撰写中的逻辑性,认真审核每一项证据,庭审中提示当事人充分举证。
“我们一定要改变仅凭经验办案不主动学习,仅看法律条文不反思社会效果,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仅坐堂问案不深入调查等办案习惯。”
分党组书记、院长程皓针对审判实践中暴露的薄弱环节,从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一是依靠学习紧跟办案需求。通过系统研习最新司法解释、政策导向、裁判思路,深度剖析上级法院发改案件裁判思路,利用好“一网一库”资源,强化裁判文书说理,树立“纠纷到我为止”的理念,做实定分止争。
二是注重总结提炼裁判规则。审管办要牵头制作《裁判规则指引》,针对易错点、争议点,通过典型案例汇编、常见问题问答等方式,提炼“证据审查-法律适用-价值导向”三维裁判标准。
三是注重上下沟通统一尺度。建立“发改案件双向沟通机制”,通过“裁判之道”等平台加强研讨交流,统一法律适用标准。运用“当面沟通+书面反馈”组合策略,在尊重审级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裁判理念的精准传导。
四是能动查证筑牢裁判根基。通过“依职权调查取证-争议焦点复盘-证据链完整性审查”的三步审查法,将客观事实转化为法律事实。注重开庭时充分释明,全面梳理案件事实,防止因事实不清导致的发改风险。
来源:审管办
编辑: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