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年砍柴
清咸丰年间,曾国藩和胡林翼在平洪、杨之战中,精诚合作、推诚相见是世人所公知的事情。特别在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之前,他没有地盘,领着一支客军寄人篱下,苦苦支撑,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以大局为重,为湘军筹粮筹款,并疏通高层关系。
胡林翼早逝后,曾国藩有如失手足之痛。他在给胡林翼的挚友、姻亲左宗棠的信中如此说:“胡宫保于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廿八日亥时去世,悼痛不已。赤心以忧国家,小心以事友生,苦心以护诸将,天下宁复有斯人者哉?”
曾国藩生于1811年,长胡林翼一岁。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而两年前即道光十六年(1836),胡林翼即中进士,入翰林院。按科场规矩,胡算得上曾的前辈。胡是益阳县人,曾是湘乡县人,皆属于长沙府。两人在翰林院亦有过时间不短的交集。但是,他们早年在北京为官时,似乎来往很少,没有成为朋友。
查曾国藩的日记,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二十一年(1841)、二十二年(1842)在翰苑学习和供职期间,有大把的时间问学、访友。这一时期他主要交往的人是同乡和同年,和湖南特别是长沙府的京官过从甚密,如宁乡的梅钟澍(霖生)、茶陵的陈源衮(岱云)、浏阳的邹焌杰(云陔)、善化的凌玉垣(荻舟)、益阳的汤鹏(海秋)及永州府道州的何绍基(子贞)、何绍祺(子敬)兄弟,他们和曾国藩隔三岔五地在一起吃饭、探讨学问、逛街。而与曾国藩年岁相仿、同为长沙府同乡的胡林翼,其日记中很少记载。
道光二十一年(1841),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在京师去世,胡家办丧事期间,曾国藩日记中曾几次提及胡林翼,但也是一笔带过。
胡达源,字云阁,寿终六十五岁,在当时不算短寿了。
胡达源进士及第时为一甲第三名(探花),是益阳科举史上第一个进殿试前三名的,官至正四品的少詹事(詹事府原是培养、服务太子的专门机构,清朝康熙废太子后,此机构成为翰林院的附属机构,掌文章之事),在同乡中很有威望。多年后,曾国藩为胡家写《箴言书院记》,文中曰:
国藩以道光戊戌通籍于朝,湘人官京师者,多同时辈流……而少詹事益阳胡云阁先生,独为老师祭酒,乡之人,就而考德稽疑,如幽得烛,众以无陨。
作为同乡晚辈,曾国藩当然要去胡府吊唁。曾国藩日记中对此有简略的记载:
六月初一日,走内城云阁先生处吊唁。
六月十六、十七日,作胡云阁先生诔。
七月十四日,“饭后走梅世兄处,明日渠扶榇南归,今日走去探问一切。旋至许世叔处送行,又至周华甫之母处拜寿,又至胡润芝处,问伊扶榇归葬事宜。胡送余《陶文毅全集》二部。”
七月廿九日,是日胡咏芝送余炕垫、炕枕诸物。
八月初三日,走送胡云阁先生柩殡出京,至东珠市口而返。
由这几条日记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胡达源先生很是尊重。作为同乡后辈,对这位科考成绩超过自己的翰苑前辈,曾于情于理也应该做到这些场面上的礼仪。照理说,有这层关系在,他和胡林翼应该有较多的来往。但据日记来看,他和胡的交往仅仅是因为胡达源去世,而胡林翼是孝男。不过,从寥寥数笔中亦可看出胡林翼很会做人。为表示感谢,他先将老丈人陶澍的全集两部送给曾,在那时候这可是份不轻的礼物,尤其对立志做名臣的曾国藩来说。另外,在护送父亲灵柩回益阳之前,胡专程到曾家送炕垫、炕枕。这类日用品当然值不了多少钱,或许是“留遗念”的风俗使然。将德高望重的死者用过的什物,分送给亲人或晚辈作为留念。
胡公和曾公再次见面是在咸丰四年(1854)四月左右,曾国藩大营驻扎在长沙城南的妙高峰,胡林翼率援军入湘,在妙高峰营次见过曾。由于后来的鄱阳湖水战,湘军水师大败,曾国藩坐镇的舰船被击毁,他随身携带的文书和日记全部丢失,这次会面两人谈了些什么,现在已查不到详细记录。咸丰八年(1858)六月,曾国藩在老家丁父忧期间,奉旨出山,重领湘军。其过武昌时,“留节署八日”,与胡林翼“熟商大计”。二公暌违十七载了,曾对胡的印象也与在京师时大不相同。
两人在京师时交情不深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他们不是一路人。胡林翼是典型的“官二代”,曾国藩则是运气很好的“凤凰男”。两人的才干那时候尚未充分展露,还不到相互欣赏的时候。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历程决定着他们不属于同一个朋友圈。简言之,是阶层差别导致的。
胡林翼年幼时在益阳老家当了一段时间“留守儿童”,由祖父抚育。胡林翼八岁时,陶澍从安化去四川赴任,经过益阳拜会其祖父,一见胡林翼便惊为伟器,将女儿陶静娟许配给他。此后,胡林翼往返于湖南、北京,皆有名师教导,如贺熙龄、蔡锦泉。道光十年(1830)胡林翼回到益阳与陶静娟完婚;道光十一年(1831),奉岳父陶澍之命,带着家眷赴江宁,住在岳父两江总督的衙门里;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及第,进翰林院。
可见,胡林翼青少年时期是非常顺遂的,他既是朝廷高官的少爷,又是封疆大吏的姑爷,且不说衣食不愁,其能读到的书,见识到的人和事,远非在乡村长大的曾国藩所能比。
俊才生长在官宦之家,其成长有利有弊。益处是生活、教育条件好,见多识广,眼界开阔。道光十二年(1832),二十一岁的胡林翼在老丈人署中,便参与了高层政治。是年,他向陶澍举荐林则徐、伊里布为两江总督的接替人选。
咸丰九年(1859),胡林翼在给官文的信中言:
林翼幼年,即见外省督抚,惟陶文毅、林文忠与祁竹轩、卢厚山先生之心术德量,与中堂心术德量同。又,林翼幼年,因见陶文毅,请其密保林文忠、伊莘农先生作两江替人,文毅深以为然。
将官文和林则徐等人并列,是胡林翼拍官文的马屁。而这一年,曾国藩在做什么呢?他随父亲去考秀才,父亲竹亭公考中,曾国藩落第。
生长在官宦之家的不利之处则是年少时容易沾上花花公子的毛病,花钱大手大脚,个人生活不拘小节。像胡林翼这种有钱、有才、长得帅,又体贴、豪爽的贵公子,不但女人喜欢,大概男人也喜欢。他在江宁时,整天和朋友出入秦淮河畔的青楼,陶澍不但不责备他,还对人说润芝将来要为国操劳,趁着现在年轻应该好好享乐。他到了北京,常去的地方从秦淮河畔变成了八大胡同,结交的朋友多是亲贵、名宦子弟。
曾国藩则是一个小地主的儿子且刚进京做官,他拜唐鉴、倭仁为师,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连多看几眼朋友的美妾,也要在日记中自责为禽兽行为。过着苦兮兮京官生涯的曾国藩哪有金钱和心思如胡林翼那般诗酒风流?他的社交圈也就是和他志趣相近的同乡、同年。显然,胡林翼属于另一个圈子,两人也未必能相互看得起。私心揣度之,兴许在曾国藩眼里,胡林翼就是个纨绔子弟;而在胡林翼眼中,曾国藩就是个乡巴佬。
曾国藩送胡达源的灵柩出京,与胡林翼告别后,两人的运气发生大逆转。此后曾国藩青云直上,三十八岁做到了侍郎。而胡林翼将父亲葬回故乡后,在家守制,人生开始走背时。两年前即道光十九年(1839),他那位深得道光帝器重的岳父陶澍去世。因为道光二十年(1840)他任江南副主考时受主考文庆之累,服丧期满,依然不能复出。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他不得不向吏部捐出一笔巨款才得以起复,分发贵州任知府。
胡林翼回到益阳老家的五年,应该是人生最黑暗的时期。父亲和岳父两座靠山没有了,年少时锦衣怒马、纵情声色的他尝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复出后的胡林翼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改当年的公子哥习气。他在贵州任知府时,穿着短衣、短裤率领兵卒深入到苗寨中平乱。
经历过岁月的磨砺,经受人生、时局的巨变,甘苦备尝后,人到中年的两位同乡胡林翼和曾国藩才能超越出身的阶层之差别,成为心心相印、鼎力相助的同道、挚友。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593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