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可风

1

从遵义城向南约三十公里处,有一个叫沙滩的小地方。这里田圃罗列,丘陵起伏,有一条叫乐安江的小河如碧如玉,环绕其间。这里曾经是播州杨氏的庄园之一,平播一役中被毁坏殆尽。就在这个地方,这条小河边上,生养教育出晚清遵义的三大文化名人郑珍、莫友芝、黎庶昌。

三人中,黎庶昌父祖都做过县令一类的小官,又都很注意培养家乡子弟,沙滩文化实际上也包含了他们的建树在内。在这样一个家族中成长起来的黎庶昌壮年以后曾经两次当过出使日本的钦差大臣,而且还曾出使英法德西诸国,算是经历丰富,眼界开阔之人。他是以举人身份给皇帝上书痛陈时弊,因而为朝廷器重,“天子嘉之”,并以知县资历分发曾国藩军中效力,被收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多年参与军事筹划,目睹地方糜烂,体会民生艰难;再漂洋过海,看到西方列强国力日增,技术先进,四处扩张;深怀一腔报国宏愿的黎庶昌受到非常强烈的冲击,生出许多感慨。他把这些感慨和游历各国的见闻写成一本《西洋杂志》,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得以客观和系统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而又较早的窗口。黎庶昌后来在日本时十分注意收集国内流散出去的古籍,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在这方面交了许多朋友,做了许多工作,有一定影响。以至他离任时,祖饯之宴排满半年,惜别颂扬之词数以千计,启程回国那天,欢送者塞巷盈途,甚至有追送数百里之外的友人。直到现在,日本还有黎庶昌研究会不定期在活动。

莫友芝本来是独山人,年幼时随父亲来遵义。他的父亲叫莫与俦,也做过县令。但莫与俦的主要兴趣还在学问上,就到遵义来当教谕。教谕这个官大概以地方教育、人才培养、士子管理、礼法制度、文化建设等等相关的事务为责任,但也可以具体到兼学校校长再兼班主任和主课教师,甚至弹性更大一些。这样,莫友芝既是儿子,当然也是学生,黎庶昌、郑珍等人也都慕名前来求学。这三个人便互相砥砺,彼此陶冶,结成了终生的朋友。莫友芝后来进京赴试,在书肆中偶遇已经以经学闻名,正在做小京官的曾国藩。两人一番交谈,彼此钦佩对方的学问人品,于是订交京华。这件事曾国藩在《送莫友芝》的一首长诗中有记述和很高评价。莫友芝不是喜欢做官的人,所以两次放弃当知县侧身仕途的机会,其中一次是朝廷大臣们密荐天下有学问的十四人于皇帝,他名列第二,吏部放他江苏知县,准备考察大用,仍被他“坚辞不受”。他那时作为学者、诗人、书法家已经很有成就,其字当时称“莫体”,京中公卿贵人,学士大夫、武夫小吏、闾巷学徒,请他书屏题画者,几无虚日,他也有求必应。但也有例外,有一次权臣肃顺慕名求字,他因为看不惯肃顺的所作所为,就拒绝了。莫友芝晚年携家眷住在南京,往来江淮吴越之间,寄情山水,搜求古籍,偶感风寒,死于兴化船中。曾国藩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时任两江总督,闻之亲率同僚百余人,捧香步行,哭奠老友。又撰一挽联:

京华一见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夙学;

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人。

郑珍有晚清时候“西南大儒”的定评,他在文化史上的地位要高于莫友芝和黎庶昌。他的母亲姓黎,是黎庶昌的姑母,所以他和庶昌是表兄弟。后来他的大舅黎雪楼从浙江桐乡知县任上奔丧回籍,带回大量书籍,郑珍从其学。黎雪楼很欣赏这个小外甥的才华,常常击节赞叹,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郑珍。黎雪楼又是黎庶昌的伯父,这样黎庶昌便成了郑珍的舅子。郑珍后来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莫友芝的儿子,这样,三个人的关系就更是扯不断,理还乱了。

郑、莫、黎三人中,郑珍在家乡的时间最多最久。他十七岁考取秀才,二十岁选为拔贡,但三次进京应试都不中。郑珍生性沉静,他除了一次入恩师湖南学政程思泽幕中帮办文书二年,后来又在古州、镇远、荔波当过都不到一年的教谕、训导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呆在遵义,最主要是呆在沙滩乡间的老屋里。这样较为简单的经历对郑珍来说应该是有利有弊,没有那些极耗精力的官场利害和仕途得失,轻放了世人看重的名利袈裟,反倒得以潜心埋首,把学问和诗文都做到了那个时代和自己所能达到的一种极致,这是郑珍的幸事。但他也囿于这种简单的经历,视野毕竟受到限制,思想也不能十分开阔,以致他虽然与写了“九洲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以及曾做过湖南按察使、并在改良主义和变法维新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的黄遵宪并称为晚清三大诗人,然而龚、黄的影响,却要远大过郑珍。

莫友芝不仅是郑珍的亲家,而且是郑珍最好的朋友,他们曾经合作编撰过一本后来被大才子梁启超称誉为“天下第一府志”的《遵义府志》,他对郑珍的了解应该说是全方位的。

多年以后他评价郑珍,说他“经训第一,文笔第二,歌诗第三”,但又说他的经训和文笔恐怕后人不会太多注意,而比较差一点的诗歌却极可能为世道所重。因为深刻的东西都是绝对不会风行的东西,郑珍的诗歌虽然也极见功力,但总要比前两样更容易流传。这句话被莫友芝不幸言中。到现在,即便是在郑珍的家乡遵义,哪怕只是读过,仅仅能够读通读懂郑珍经训文章的人就已经很少了。其实诗歌也是一样,当年名满天下的郑珍《巢经巢诗集》中那些或者哀婉动人、或者朴实无华、或者深奥奇崛的诗情诗思诗句又还有谁可以随口吟诵呢?这当然主要是时代变迁造成的。我们当然不能去责怪时代,只是偶尔想到,我们或者不应该这样迅速这样彻底地就把包括郑珍在内的一大堆文化遗产置诸身后,我们在手忙脚乱地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或许可以在这些遗产的发扬光大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2

郑、莫、黎三大家在沙滩的出现,其实还有一些另外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常常有一种群起的现象。比如曹操父子和“竹林七贤”;比如四川的“三苏”;比如晚清和郑、莫、黎几乎同时的曾、左、胡等等。这样的例子只要留心,政治史和文学史上比比皆是。而在江南人文之乡,更是大多如此。这里面本身就有一种值得研究的东西。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或为亲人,或为好友,几乎都是同乡、同学,平时在一起切磋,一旦条件成熟,便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在同一时期脱颖而出。黔北郑、莫、黎虽然在成就和影响上不能与上述大家相颉颃,但在出现的意义上却相似。

郑、莫、黎三人对贵州来说,实在有些不容易。因为除了特色独具的少数民族文化,贵州人物中,千百年来能够进入汉文化主流的确如风毛麟角。所以他们之于贵州,是一个真正的贡献。

三个人死后都葬在沙滩,坟茔呈品字形隔河相望。月白风清的夜晚,或许可以看见他们结伴行吟的身影。人生有这样的归宿,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幸福。

1929年,遵义地方人士发起修建郑莫祠,地点在原协台坝老三中内。祠堂内配祠木主,大门有联:“阐汉宋两朝学术,为西南百代儒宗。”每年祭祀时,又要唱纪念歌:“播水潆洄,播山苍秀。中有名圣在前清道咸时候。发为文章攻篆籀,海内交称学中泰斗。吾遵义文化,惭落后,唯郑莫,两先生,学问人品,允宜謦,香俎豆。瞻崇祠,齐俯首。”

1936年农历三月初十日,这一天是郑珍生辰。当时贵州省民政厅长曹经沅率遵义地方官员民众学生等数百人到沙滩公祭郑、莫、黎。遵义文化名流赵乃康先生为这次活动谱写了《祭郑莫黎三公》的祭祀歌。其词云:

“夷牢山水多灵钟,郁翠群英振国风。博学文章经济世,巍巍郑莫黎三公。文明以启,觐仰胥同。崇敬敦化封墓,归功千秋岗陇祭重逢。”


遵义沙滩文化陈列馆:沙滩文化陈列馆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舟镇禹门沙滩村,是为纪念“西南巨儒”郑珍、莫友芝和爱国外交官黎庶昌三位遵义“清三贤”代表而建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政府的保护下,2003年开始由个人投资成为一处旅游休闲的度假场所,设有餐厅和住宿点。沙滩的景点有“三贤堂”、农耕文化用具展示长廊和以文字、图片介绍为主的沙滩文化陈列厅等。


沙滩文化陈列馆的主人:正从草亭中走出来的人便是沙滩文化陈列馆的主人郑贤达先生,他也是郑珍家族的后人。郑先生得知我们的到来,便放下农具,手拿教鞭,指着各种资料和图片给记者们介绍起沙滩文化的历史和辉煌,侃侃而谈,言语中透露出无比的自豪。

李寻、楚乔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国地理》《中国白酒通解》《中国白酒配餐学》已经全部出齐,可登录“李寻的酒吧”公众号商城选择购买(,或者扫下面李寻老师助理朱剑、童康育的二维码联系进行购买,三本合一同时购买有优惠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

图书简介

《中国白酒配餐学》围绕“中国白酒配餐基本原理”“为酒选菜”“为菜选酒”三大主题的四十二个知识点,同步于国际餐酒搭配理论,以先进的食品科学为基础,通俗生动地讲解全国23个菜系餐酒搭配的实用案例;填补了中国白酒与美食搭配领域研究的空白,可作为广大白酒营销人员、餐厅主理人员拓展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水平的“教科书”,以及广大白酒与美食爱好者提升生活品质的餐饮美学读物。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受广大读者及白酒爱好者的关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书以文化地理为引导,一方面,沿大运河和诸多古道做空间分布的大线索梳理;另一方面,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切入解读,全面探寻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全书内容丰富,具趣味性、知识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

《中国白酒通解》对中国白酒进行了系统、全面、专业、细致的解读,涵盖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白酒是什么;中国传统白酒工艺详解;简说酒精;新技术、新工艺、新型白酒;中国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条件、工艺、风味、品鉴;白酒市场解剖;李寻白酒品评法——供选酒师和消费者使用的白酒品评法。作者亲自走访了数百个白酒厂,通过艰辛的田野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全书资料丰富,见解独特,思想深刻,总结性和开创性兼具。同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各领域人士阅读,尤其是白酒酿造、经销、收藏品鉴人士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