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有一天,小光绪正在学堂学习,突然听到师傅翁同龢说起慈禧太后。

这时,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只见小光绪脸色大变,身体瑟瑟发抖,头一个劲地往下垂,还不停地啜泣。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被老佛爷的吼给吓出来的。慈禧太后如何对待童年的光绪?史书上有记载:“(太后)常如狮虎,(皇上)为之胆破。”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对待童年的光绪,慈禧太后的确是一个无情的母亲。



光绪帝

一 成为母子

1875年1月,咸丰帝和慈禧太后唯一的儿子同治帝,19岁时驾崩。因同治帝没有子嗣,需要从近支的皇亲子弟中选择。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后召集皇亲贵族在养心殿西暖阁召开“御前会议”,商议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会议上,太后不顾众人的反对,力排众议,坚持选醇亲王奕譞四岁儿子载湉继位,并下了一道懿旨:“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承文宗显皇帝为子,入继大统为嗣皇帝,……特谕”

从这道懿旨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重要信息,载湉必须过继给文宗显皇帝当儿子,是他继位的前提条件,这里的文宗显皇帝就是已经过世的咸丰帝,就这样,小光绪和慈禧太后,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人,成为事实上的母子。

据说,在“御前会议”上,还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一幕,当太后宣布四岁的载湉继位,就是以后的光绪帝时,奕譞当即昏倒,史书上记载:“`(奕譞)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当时,一些人认为,突然一个皇位降在奕譞家,是他太高兴了,心情太过兴奋所致。其实,没人能理解这位父亲痛苦和复杂的心情。

可以说,奕譞太了解他的这位嫂子,慈禧太后的为人了。1861年,咸丰帝病逝前,曾钦命“顾命八大臣”端华等人辅佐六岁的儿子同治。但不久,太后为了掌握权力,打击异己,以雷霆手段发动“辛酉政变”,把“顾命八大臣”杀的杀、关的关,流放的流放,手腕阴狠毒辣,让人毛骨悚然。

“辛酉政变”后,同治帝继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但她嗜权如命,因为权力,多年来,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帝,处处掣肘,极尽打压,导致母子关系一度恶劣。

如今,四岁的载湉以后将处在太后的控制之下,根据以往她的种种劣迹,她哪里会善待自己的儿子,想到这,奕譞心如刀绞,一时急火攻心,才昏迷过去。

只有奕譞最明白,儿子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

二 不幸的童年

奕譞的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

慈禧太后不顾众人反对,坚持选四岁的光绪承继大统,除了他的亲生母亲叶赫那拉·婉贞是太后的亲妹妹,光绪既是她的亲外甥又是她的亲侄子,两人亲上加亲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光绪年龄小,不仅便于控制,便于她长期掌握权力,而且便于她从光绪小时候起,把他培养成听话,对她唯命是从的皇帝。因为光绪早晚会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他终将明白皇帝才是权力的象征,早晚有一天,他会夺回属于他的权力。

为了这一天不到来或晚点到来,太后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太后至高无上的权威尽快烙在光绪心中。



慈禧太后

为此,太后对光绪专门量身制定了“立威严、断亲情”的教育方针。说是教育,其实是太后对他进行的无情的训化,力图在精神上、心理上彻底控制他。

宫内的规矩多如牛毛,爱动的光绪常常惹太后生气。为了让他长记性,太后对他要么疾言厉色,大声呵斥;要么对他罚站、罚跪。有时候,太后不令之起不敢起,少不如意,罚令长跪。

不仅如此,太后还会罚光绪,不让他吃饭。有一天,光绪又惹怒太后,她下令不准给他饭吃。

那时候,光绪还是个垂髻小儿,正是好动、长身体的年龄,哪里能忍受挨饿的滋味?他饿得实在受不了,竟跑到太监房中找东西吃,看到馒头,拿起来就跑。太监无意中发现了,惊得目瞪口呆,一边追一边还喊呢,小祖宗,下人的东西不干净,吃了会生疾,怎么向老佛爷(慈禧太后)交待啊?

光绪跑了一会,就跑不动了,蹲下,太监们也不敢靠前,停了好大一会,他才缓缓转过身,手里拿着半块馒头递给太监,腮帮子还鼓鼓的。原来,他是趁这个间隙,狠狠地咬了几大口馒头。这件事情,太监报到太后那里,她大怒,罚光绪长跪一个时辰。

一国之君,连饭都吃不饱,实在让人对小光绪心生怜悯。由于经常受到太后不让吃饭的惩罚,光绪常常因血糖过低、体力不支昏倒在课堂上。尽管是九五之尊的皇上,但他比同龄人长得明显矮小瘦弱。

平时,太后对待光绪,训斥、罚站、罚跪、不让吃饭、甚至关禁闭都是家常便饭。这么点小孩,怎么能忍受太后如此凶狠的惩罚?久而久之,光绪畏惧她到了非常恐怖的地步。

不要说看到太后,就是别人一提起她,光绪就会脸色大变,全身发抖。平时,除非必须要见太后外,大部分时间他都会离太后远远的。

不仅如此,“断亲情”是太后控制光绪又一令人发指的霸道行为。

光绪入宫时,还不满四岁,太后就下令不准其亲生父母探视,并且还给他的老师翁同龢下旨,在小光绪面前,关于他的亲生父母,只字不准提,还称“他本应该永远承认太后是他的母亲,除掉这个母亲之外,便没有其他母亲了”。

太后为何要这么做?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她希望光绪,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遗忘他的亲生父母,转而只依赖她这个母亲。



奕譞

但太后是当过妈的人,光绪这么点小孩,有多依赖父母,光绪刚入宫那会,整天哭闹着要回家,哄孩子睡觉这样的事,本来是太后该做的事,她却从不沾边。她把哄光绪睡觉,日常穿衣吃饭等,交给总管太监范长禄,说他性子温、有婆子气、让他哄去。太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心理扭曲,对光绪的身心健康极其不利。

光绪入宫后不久,父亲奕譞就宣布辞职,在家养花弄草闭门不出。没有人能理解这位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太了解太后嗜权如命的性格了,为了向人避嫌,也为了保护儿子,他认为必须向太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从来不以皇帝的生父自居,从来不会对太后您构成威胁。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对儿子光绪最好的保护。

本来,每天上朝,光绪还能看到自己的父亲,给他心理上多少还带来点安慰,父亲的辞职,让他孤寂的心上更添惆怅。

在宫中,光绪缺少母亲的关爱,父亲的保护,在学堂,又缺少同学的陪伴,越发孤独了。

三 太后的无情,对光绪的影响极坏

光绪入宫前,父母对他疼爱有加,平时他爱说爱笑,喜欢和鸟儿说话,喜欢写写画画,活泼开朗。但入宫不到半年,由于不断受到太后无情地惩罚,还要忍受宫中的孤独,他就不爱笑了,和太后相处几年下来,变得沉默寡言,软弱,还胆小怕声。史书上评价童年的光绪“抑郁,精神殊逊”。

久而久之,童年的光绪逐渐养成了一些“暴燥;骄纵、偏执”的负面性格。

有一次,仅因一些小事,光绪就暴躁不安,用手拍表上的玻璃,“手尽血也”。还有一次,他与中宫闹气,把太监的脸打烂了。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光绪“暴躁、骄纵”的不良性格。翁同龢在其《翁同龢日记》中,曾不无伤感地哀叹:“圣性如此,令人恐惧!”

其实,光绪长大成人后,他的一些不良性格也暴露无异。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他对中日双方的国情军力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肤浅,但却力主跟日本一战,希望此战胜利后,向别人,尤其向太后证明他有治国理政的能力,在国家关键时刻,他有扭转乾坤的能力。但甲午海战的结局,却以惨败收场。

当然了,这场甲午海战,日本的浪子野心已昭然若揭,不管光绪是主战还是主和?这场大战都不可避免,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光绪性格偏执的一面。

到戊戌变法时,光绪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剥夺太后的权力,使自己真正掌握实权。当形势发展到对以光绪为首的维新派越来越不利时,他偏执的性格再次占了上风,竟索性孤注一掷,拼命一搏,下密诏让袁世凯杀荣禄,围颐和园劫持太后。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太后不惜发动“戊戌政变”,下令崭杀维新派,囚禁光绪帝,母子关系彻底破裂,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1908年,光绪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据说光绪之死是被太后毒杀所致,两人离世仅过了三年,大清国就土崩瓦解。

可以说,慈禧太后的无情对童年光绪的负面性格,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结语

对童年的光绪而言,太后的无情,使母子关系渐行渐远,从来就没有产生过,在常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母子情。

由于两人没有亲近的母子情,彼此都不愿意走近对方内心,试着去了解和理解对方,两人的不理解不信任,随之增加,这也为日后母子关系破裂埋下隐患,从而不仅彻底改变了光绪的人生命运,而且也彻底改变了大清国的历史走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