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3.30)鞠海老师在北京城市图书馆跟大家分享了他的新书《夹缝中的总督》,现场座无虚席,读者朋友们热情互动。
曾国藩的困境与突围
在活动中,鞠老师从曾国藩本人讲起,再到曾国藩所面临的困境,最终他是如何突围的。结合史料分析曾国藩与其所处的时代,展现了曾国藩的纠结与信念,以及大变局下一个苦苦支撑的平凡人的命运本质。
首先我们来看曾国藩是谁。
曾国藩
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
晚清第一名臣| 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他的人生时间线
29岁,鸦片战争爆发,他入翰林受检讨
40岁,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49岁,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59岁,刺马案发生(投名状)
61岁,去世,轮船招商局成立
他既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者,又是儒家名教的捍卫者,更是清朝中兴的功臣。自求立功、立德、立言的曾国藩,为什么不被朝廷信任呢?
曾国藩的困境
曾文正公以丁忧侍郎起乡兵,逐贼出湖南境,进克武、汉、黄诸郡,肃清湖北。捷书方至,文宗显皇帝喜形于色,谓军机大臣曰:“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
某公对日:“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间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馀人,恐非国家福也。”
文宗默然,变色者久之。
鞠海老师分享,曾国藩被猜忌是因以下三点
1.建立了经制外的湘军
2.君臣气质不同
3.君臣平叛的战略有分歧
臣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绝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绝不能兼济筹饷。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才,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
君臣之防、央地之防、满汉之防。
皇帝的不信任给曾国藩带来很大麻烦。
换言之,曾国藩内心也不踏实,时刻有种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其实,他有的时候也挺想死的。那么为什么曾国藩要自杀,真的想死吗?
自杀之谜
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
四十四岁,兵败靖港,跳河自裁;
四十五岁,九江又败,二度投湖;
五十岁时,兵困祁门,生机渺茫,悬剑帐中,随时自裁;
五十六岁,北上剿捻,河遇风暴,险些身溺。
六十岁时,天津教案爆发,他疲于应付,自感年老体衰,大限将至,写下遗嘱,再一次经历生死煎熬。
曾国藩的自杀欲望受社会心理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影响。鞠老师以靖港之战为例,利用史料剖析了曾国藩的个人心理:
《曾国藩年谱》:“公愤欲自裁者屡矣”;《清史稿》载,“国藩愤,自投水中”。(压力、怀疑、绝望等)
“臣以墨绖出外莅事,是臣之不孝也”。(对母不孝)
“不自度其才之不堪,不能恭疏辞谢,辄以讨贼自任,以至一出偾事,是臣之不明也。”(对己不明)
“何图志有余而力不足,忠愤填胸,而丝毫不能展布。”(对上不忠)
不论他是“利己型自杀”还是“利他型自杀”,他都没死成。原因也有三,第一,运气;第二,亲友劝诫,自我反思;第三,捷报来传。
如此生死之念共有五次,在死意渐渐消弭或被冲散之后,每次他都会迎来突围。
突破困境
曾国藩如何突破困境?曾国藩为什么最终能成功?曾国藩对后世的影响有什么?
鞠老师认为我们能在梁启超的《曾文正公嘉言钞·序言》中找到答案。
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
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
不求近效,铢积寸累,
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
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这一段话,是对曾国藩一生的总结,也是曾国藩给予我们的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