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王明,我真没想到,你竟然是这样的人,一点钱都不肯帮我家里!"

"苏菲,我不是不肯帮忙,只是这个底线我不能跨。"

我没想到,远嫁中国的土耳其美女会在生完两个孩子后,因为这件事情而表示后悔了。



01

"二十万?你确定你没听错?"我握紧拳头,指节发白。

苏菲的眼睛里闪烁着水光,但语气坚定:"这是我弟弟结婚的钱,我们全家每个人都要出一份。"

我们坐在土耳其岳父家的客厅里,周围是苏菲的姐妹和她们的丈夫,每个人的表情都不太自然。岳父刚才宣布的决定让我猝不及防——他要求家里每个人都拿出一笔钱来支持小舅子结婚,用于买房、买车和办婚礼。

"你们土耳其的彩礼有这么贵?"我皱着眉头问。

岳父不耐烦地摆摆手:"这不是彩礼,这是家庭责任。"

"我们每个月已经寄回来三千元了,这几年加起来也不少。"我试图讲道理,"现在又要二十万,这对我来说太多了。"

"你不愿意帮助我的弟弟?"苏菲的声音颤抖。

"如果是急病救命,我会想尽办法,哪怕借钱也会帮忙。但结婚买房这种事情..."我摇头,"这不是我的责任。"

"那是你的小舅子!"苏菲提高了声音。

"我对你负责,对我们的孩子负责,但我凭什么要负担你弟弟的房子和车子?"

空气突然凝固了。岳父家的所有人都盯着我,眼神里混杂着不可思议和鄙夷。

"你真让我失望。"苏菲擦掉眼泪,声音冰冷,"我后悔了,后悔远嫁到中国,后悔嫁给你。"

那一刻,我感到一阵刺痛。几年的婚姻,两个孩子,无数个柴米油盐的日子,就因为一笔钱,全部不值一提?

回国的飞机上,苏菲抱着小女儿坐在窗边,一言不发。儿子在我怀里睡着了,口水浸湿了我的衣领。我看着窗外的云层,思绪万千。

回到中国后,家里的气氛始终冰冷。苏菲照顾孩子,做家务,但对我爱答不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



02

童年的记忆如同风中的落叶,零散却难以忘怀。我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小村子,是家里的长子。

家里的土地不多,收成也时好时坏。父亲偶尔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我们家的泥砖房在雨季总会漏水,但那是我记忆中温暖的港湾。

十五岁那年的夏天特别热。我高中刚开学不久,站在田埂上,看着父亲弯腰收麦子,脊背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

"明子,过来帮忙。"父亲喊我。

晚饭后,父亲和母亲坐在院子里,低声说着什么。我在屋里装作看书,耳朵却竖得老高。

"今年收成不好,加上小明上高中,学费涨了不少..."母亲的声音里带着忧虑。

"总得有人辍学。"父亲叹了口气。

第二天早上,父亲叫住准备上学的我:"明子,你不用去学校了。"

"为什么?"我的声音颤抖。

"你弟妹还小,家里实在供不起三个孩子上学。你...已经懂事了,可以出去打工了。"

我攥紧了书包带:"凭什么是我?我成绩是最好的!"

父亲沉默不语。我把书包摔在地上,冲出了家门。我在山上坐了一整天,看着太阳从东边升起,又落到西边。

夜里我回到家,父亲坐在门口抽旱烟。月光下,我看到他眼角的皱纹和苍白的头发。他递给我一根烟,我第一次没有拒绝。

"爸,我明白了。"我吐出一口烟,"我去打工。"

接下来的三年,我跟着村里人辗转各地工作。搬砖、和灰、盖房子,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厚,皮肤越来越黑。

二十岁那年,村里的叔叔带人去中东打工,工资是国内的两倍。我报了名,跟着去了土耳其。

异国他乡的生活并不容易。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还要忍受各种歧视。但我咬牙坚持,从最基层的小工做起,学着和当地人交流。

三年后,我成了工地上的小工头,管着十几个工人。我的工资涨到了每月八千元,在当地算是不错的收入。



03

土耳其的夏夜总是热闹非凡。下班后,我习惯去工地附近的一家小酒馆喝一杯,算是犒劳自己一天的辛苦。

那天酒馆里人比平时多,一群年轻男女坐在角落,说说笑笑。他们身上有种无忧无虑的气息,那是我这辈子都不曾拥有过的。

我一个人默默喝酒,忽然一个声音用生硬的中文问道:"这里有人坐吗?"

抬头一看,是个漂亮的姑娘,大眼睛,卷发,笑起来像是会发光。

"没人。"我赶紧擦了擦脏兮兮的手,"你会说中文?"

"会一点点。我叫苏菲,正在学习中文。"她指了指角落里的朋友们,"他们想请你过去一起喝一杯,可以吗?"

我有些诧异,但还是跟着她走向那群年轻人。原来他们都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对一个远道而来的中国工人充满好奇。

酒过三巡,气氛热烈起来。他们问我为什么来土耳其,我就讲了自己的故事。苏菲一边给我们翻译,一边听得入了迷。

"你经历了这么多,还能保持这样乐观,太了不起了。"散场时,苏菲悄悄加了我的联系方式。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经常约会。她带我去看伊斯坦布尔的日落,我给她讲中国的故事。她在我面前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而我是第一次感觉到,生活不只有汗水和疲惫。

三个月后,我们决定见家长。苏菲的家在城郊,房子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她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母都是普通工人。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苏菲的父亲问我。

"建筑工地的管理人员。"我有些紧张。

"收入如何?"

"每月八千元人民币,折合土耳其里拉大约七千多。"

岳父点点头,没再问什么。晚饭很丰盛,但气氛有些尴尬。饭后,苏菲把我拉到一边:"他们同意了,但希望你能拿出一些钱来让家里办一个宴席。"

我二话没说,拿出了攒了很久的两万元。这是我的全部积蓄,但看到苏菲开心的笑容,我觉得值了。

婚礼很简单,在岳父家的院子里办的。然后我带着苏菲回到了中国,安顿在父母家。看到儿子带回一个外国媳妇,父母又惊又喜。

"只要你们好好的,比什么都强。"父亲拍着我的肩膀说。



04

结婚后,我和苏菲商量着未来的计划。

"我想在村里盖一栋新房子,再向村委会申请一块地,种点蔬菜水果。"我憧憬着,"等有了稳定收入,我们再要个孩子。"

苏菲眼睛亮亮的,点头表示同意。她学得很快,不到半年就能和村里人基本交流。婆婆教她做饭,公公教她认识各种蔬菜。

我继续在建筑工地工作,每天早出晚归。苏菲虽然有时会抱怨孤单,但看到我回家总是满脸笑容。

第二年,我们的儿子出生了,取名王小土,象征着他中土耳其混血的身份。有了孩子后,家里的开销大了,但苏菲很节省,从不乱花钱。

唯一让我有些压力的是,苏菲时常惦记着娘家。每个月我都会拿出三千元,让她寄回土耳其。这几乎是我工资的一半,但看到苏菲开心,我觉得值得。

"我爸妈说谢谢你。"苏菲每次打完电话都会这样告诉我。

三年后,我们终于在村里盖起了新房,还有了自己的一小块田地。苏菲也怀上了二胎,这次是个女儿,取名王小菲。

生活忙碌而充实。白天我工作,苏菲照顾孩子和田地;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讲故事,玩游戏。尽管有时会因为生活琐事争吵,但总能很快和好。

有一天,苏菲突然问我:"我们能回趟土耳其吗?我很想家。"

我计算了一下,机票、住宿、礼物,加起来至少要两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看到苏菲期待的眼神,我点了点头。

"等我再攒几个月,过年前带你回去。"

这个决定让苏菲欣喜若狂,她抱着我亲了又亲:"你是世界上最好的丈夫!"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加班加点赚钱,苏菲也把家里收拾得更加整洁,准备回家时给父母一个惊喜。

临行前一晚,看着熟睡的孩子和收拾好的行李,我心里满是期待,想象着苏菲和家人团聚的场景。

然而,我怎么也没想到,这次回家探亲,会成为我们婚姻的转折点。



05

土耳其的冬天没有中国北方那么冷,但也有些凉意。当我们一家四口出现在苏菲父母家门口时,整个家族都出来迎接。

岳父岳母看到外孙外孙女,喜极而泣。苏菲的兄弟姐妹也过来打招呼,热闹非凡。唯一让我有些不适应的是,小舅子一家似乎对我们的到来特别在意,总是问东问西。

"他们在问我们在中国的生活状况。"苏菲给我翻译,"想知道我们过得好不好。"

我点点头,没多想。接下来的两天,我们走亲访友,苏菲带着孩子们到处炫耀。看到她这么开心,我也很满足。

然而,就在我们即将离开前的那个晚上,岳父突然召集全家人开会。客厅里挤满了人,气氛有些严肃。

岳父清了清嗓子,用土耳其语说了一大段话。我看着苏菲的表情从惊讶变成了思考,然后她转向我,小声解释:

"我弟弟要结婚了,需要买房、买车,还要办婚礼。家里决定每个人都要出一份力,大概要二十万人民币。"

我愣住了:"什么?我们也要出这么多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