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作者沈昭
越来越多的千禧一代正在走上各行各业的舞台。3月29日,零零后旅美青年作家刘倩带着她的首部虚构散文集《别来春半》做客可一书店,以“在离散与回归之间,寻找千禧一代的华语文学之声”为主题与《钟山》资深编辑汪楚红展开对话,并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的采访。
《别来春半》
刘 倩 著
作家出版社
非典型留学生精神图鉴
《别来春半》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记录了刘倩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在海外求学的心路历程。书中既有对异国生活的细腻观察,也有对文学写作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年轻一代在跨文化环境中的迷茫、探索与成长。
刘倩目前是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与东亚研究硕士,其学术研究兴趣涵盖了东西方古典戏剧、现当代电影文化及小说等。《别来春半》的创作缘起于朋友的建议,“一次和朋友交谈的过程中,我分享了《别来春半》书中的部分稿件,她建议我将这些积累多年的作品成册出集。其实当时我有所犹豫,因为觉得自己学生时代的写作仍稚嫩,存在许多不足和提升的空间,还未达到可以出版问世,迎接公共批评的水平。”不过最终刘倩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作家出版社的帮助下出版了首部作品。
文学创作来源于作者的生活体验和观察,刘倩的创作也是如此,在《别来春半》中有一篇文章名为《过期的喜悦》,故事写了一个在纽约的异乡人到中国城买面包时遇到了不太友好的店员,一时间百味杂陈,这个故事来源于刘倩自己的真实经历。“现在社交媒体很发达,大家在网上也经常能看到留学生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什么留子炸厨房,留子生存指南等等,但留学生群体其实很复杂,我作为一个留学生,当时刚到纽约第一个感觉是困难。”
刘倩所就读的比较文学专业没有什么中国学生,“我陷入了一个怪圈,我所在的环境让我没有归属感,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小团体。另一个就是食物,尽管我们食堂很好吃,但我还是个中国胃,还是想要去中国城吃饭。”对刘倩来说,去中国城买面包成为她日常中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事,“可能有的人下意识觉得到了唐人街就像回家一样,这里都是熟悉的中式的东西,但实际在哪里感觉自己也不属于其中,其实唐人街是复杂多元的,我刚去的时候不理解为什么我找钱慢了店员就那么不耐烦,后来我才明白当时我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
刘倩成长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又有着跨文化生活体验,其本人又是一个古典诗词爱好者,多种元素的影响使得她的作品既有古典文化的底蕴,又有国际化的广阔视野,《别来春半》首章中的作品里,就收录了不少她高中及本科时期,就一些经典的文学意象进行的现代再演绎。这其中不乏文笔稚嫩的文章,但也多少反映出了年少时更为天真烂漫的心境,显然有别于现在更为沉重深刻的创作动机。她学习过很多种外语,日常学习、生活频繁的使用外语,但她一直坚持使用中文写作,“在美生活多年,中文不再只是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存在,而是我个人及文化身份的一部分,也是我用以抒发见闻感想、跨越不同文化与语境的坚实桥梁。坚持中文创作,讲述中国人以及中国留学生的故事,一是提醒自己的文化根基从何而来;二是希望能够将自己学贯中西的经历与感受分享给更多人,尽可能地在博大的中文语境里‘府纳百家’。”
当前刘倩的创作围绕“流浪与离散”、“跨文化语境”以及“个人身份认同”等主体,她认为任何跨文化写作绝不等同于对于母语文化的摒弃或是叛逃,“跨文化写作是对自我真实声音的一种肯定。它指引着我去不断思考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对话,甚至是水乳交融的可能性以及我们如何不断寻找和尝试定义的文化、乃至家国记忆的边界线。在世界文化交融频繁的今日,守护语言文化的方式之一便是走向世界,寻找新的途径和方式将它带到世界的舞台上。写作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为了铭记,而身处异国他乡,只觉得这样的使命感更加强烈。”
千禧一代的文学自觉
如今的文坛,六零后依然有旺盛的创作力,七零后在冲击各大奖项,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后起之秀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刚刚走入主流文坛视野的零零后作家又在发出怎样的声音?
刘倩提出,对于自己这样千禧一代的有着跨文化生活背景的写作者来说,写作的倾向已经与前辈有了很大不同,“我认为许多优秀的前辈作家们,尤其是身处二十世纪时代变动的创作者,往往因为受到动荡时代的大环境影响,在书写个人与家国情怀之间关系时,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渲染读过许多这类的故事,有时会感觉人物被历史的巨轮碾过,或成为某个时代一角的缩影,但往往其微小的命运与社会的存亡相辅相成,难以有‘较为独立’的个人叙事色彩,诚然,我的观点并不绝对,只是出于一个偏‘离散与回归’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作品中的特色之一,这也恰恰是许多读者为之津津乐道的写作亮点,但放眼当今全球化的变革和世界文化的交汇,我认为华语写作的方向逐渐走向了更加广阔、多元的一片天地,当然因此在风格和特点的塑造上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时代在变化,写作者的生活经验在变化,所面临的挑战也在变化,对于年轻的作家们来说,“未完成性”是千禧一代作家的特质,“比起塑造一个个被时代所推动、影响,打造的故事,我希望更多聚焦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去拷问、挑战,甚至是引领时代的思潮,赋予写作、以及角色本身更多的‘个人主动权’,企图走出时代本身框定的局限性——这既是新生代作者的机缘,也是挑战,我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新生代作者创造出不一样的华语文学风景。”
今年,刘倩的新作《她从此不敢扮观音》即将面世,这是一部聚焦海外底层女性生活经历的短篇小说集,“我希望通过小说虚构的形式,来探讨被社会边缘化的特定女性群体,在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冲突、身份认同与生存困境。虽然她们的故事、生活轨迹,以及所背负的时代承重往往被主流叙事忽略,但她们的挣扎与坚韧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瞬息万变的复杂性。我希望继续通过写作,让更多这样的声音被大众所知悉、听见。”而关于标题中“观音”这个概念,她解释到这是想要引入具有神性色彩的意向,希望能启发读者去思考人物和宿命、以及生命哲理之间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故事中角色的执念、越是想抓住的人与事,在企图扮演超出自我生命载体的庞大意象过程中,可能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在新一部的作品中,我希望可以颠覆读者的预期,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作家出版社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别来春半》
刘 倩 著
作家出版社
内容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沈昭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2025年,作家出版社为读者准备了这些好书
《在 或不在》:“最美的书”到底有多美
新书推荐 | 《大海风》: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渔业史与航运史
排版:邓 宁
编辑:祁创祎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