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调整心态,走出抑郁》专栏的第44章,要想走出抑郁,首先要调整心态。

这是我们调整孩子心态的第一章,我想让大家意识到:调整心态的主动权其实始终掌握在孩子自己手里。

我们在专栏里一再强调心态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孩子走出抑郁的关键。

只有孩子的心态好了,积极乐观了,他们才能行动起来,也才能采取那些可以治愈他们抑郁的行为方法,配合治疗,然后他们才能走出抑郁。

否则如果孩子的心态总是消极悲观的话,那他们对自己就极度缺乏自信,就会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来,这时候他们什么也不想干,就想整天躲在家里。

那他们什么都不做,他们靠什么走出抑郁呢?所以心态就成了他们能否走出抑郁的关键。

但尽管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分享了很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的方法,但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他们心态的还是他们自己。像其他的因素,比如说父母的帮助其实都是刺激因素。

说句不好听的,孩子当前这种消极悲观的心态,其实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并不是他们被父母否定、被失败打击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

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来学习一个心理学概念,就是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

什么是情绪ABC理论?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传创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他认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看法。

所谓的ABC,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即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代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在我们以往的观念中,我们认为人的情绪是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但事实上不是的,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认知、看法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C的直接原因。

光看理论,大家可能有些看不懂,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就拿孩子写作业这件事来说吧,有的人看到孩子写作业墨迹,就会生气发火,但是有的人看到孩子写作业墨迹却不会生气,认为很正常。

为什么同样的事件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就在于他们的认知不同。

如果你的认知是认为孩子就应该放学后麻利的完成作业,那基于这样的认知,当孩子墨迹时,你就会接受不了,就会忍不住的批评指责孩子。

但如果你的认知是认为孩子墨迹是正常的,那当你看到孩子写作业墨迹时,你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因为孩子的墨迹在你看来是正常的,你有什么好生气发火的呢?

理解了吗?

简单的说,现实发生的客观事件并不是导致我们情绪的根本原因,我们对事件的看法才是根本原因,所谓的事件只是一个刺激因素,是一个诱因。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我为什么说孩子的心态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并不是父母教育、失败的结果。



自己才是心态的主体

一个人为什么会有消极的心态,总是感觉自己是失败的无能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