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可能没有勇气再看下去了,"方梅的声音在颤抖,她抬头望向对面的警官,眼中盈满泪水,"这真的是他最后留给我的东西吗?"

警官轻轻点头,目光中既有同情又有疑惑:"方教授在视频里提到了一些事情,我们需要您的协助来理解这一切。您准备好继续了吗?"

方梅深吸一口气,看了一眼婴儿床上熟睡的两个孩子,她的手指缓缓移向了键盘:"让我们面对吧,这是他希望我看到的。"

01

谢远山教授的七十岁生日宴会在他家的客厅里举行,窗外的梧桐树叶被秋风吹得沙沙作响。

这位中国哲学系的老教授穿着一件简洁得体的深蓝色中山装,面容祥和,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

他站在客厅中央,目光温暖地望着围坐在沙发上的几位老友和学生。



"七十年啊,弹指一挥间。"谢远山感慨道,"从前看着别人过古稀,如今轮到自己了。"

他的妻子方梅在厨房里端出了一个精致的寿桃蛋糕,上面点缀着七十根蜡烛,在暖黄的灯光下闪闪发光。

方梅今年六十八岁,是市中心医院儿科的主任医师,虽已退休两年,但仍常被医院请去会诊疑难病例。

她身材瘦削,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眼睛明亮有神,笑起来时眼角的细纹如同扇面般展开,透着岁月积淀的温柔。

"希望各位不要嫌弃我们这个简朴的聚会。"方梅将蛋糕放在桌上,微笑着说,"今天有个特别的消息想和大家分享。"

在场的人都好奇地看着这对结婚四十二年的夫妻。方梅站在丈夫身边,轻轻握住了他的手。

"我和远山决定,要一个孩子。"方梅的声音平静而坚定。

客厅里顿时安静下来,几位老友面面相觑,不确定自己是否听错了。

"你是说,收养一个?"谢远山的学生、现任哲学系主任的陈明试探性地问道。

谢远山微笑着摇了摇头:"不是收养。

我们找到了一家正规的生殖中心,决定通过人工授精和代孕的方式,要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孩子。"

"可是...你们的年龄..."另一位老友欲言又止。

"我们知道风险。"方梅接过话头,目光坚定,"作为医生,我比任何人都清楚高龄养育孩子的挑战。但这是我们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谢远山轻轻补充道:"人生如逆旅,我行过许多路、爬过许多山,唯独没有体验过为人父的感觉。在生命的尽头,我不想留下这个遗憾。"

方梅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位理想的卵子捐赠者,她是远山的一位研究生,聪明、健康,最重要的是,她理解我们的心情。代孕妈妈也已经确定,各项检查都很顺利。"

在场的人听完这番话,从最初的震惊变成了理解和支持。他们纷纷举杯,祝福这对老夫妻的新选择。

接下来的日子,谢远山和方梅沉浸在期待新生命的喜悦中。

他们把家里的一间书房改造成了儿童房,墙壁刷成了淡蓝色,挂上了可爱的动物图案。

谢远山甚至亲自跑遍了全市的家具店,挑选了一张精致的婴儿床和一个摇篮。

"你说,孩子会像谁呢?"一天晚上,方梅靠在丈夫肩头,轻声问道。

谢远山笑着回答:"不管像谁,只要健康就好。不过,我希望孩子能有你的眼睛,那么明亮、那么温柔。"

方梅轻轻拍了拍丈夫的手:"我却希望孩子有你的性格,平和、坚定,遇事不慌不忙。"

四个月后,他们接到了生殖中心的电话,代孕妈妈的B超检查显示,是龙凤胎。这个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谢家荡起了层层涟漪。

"龙凤胎!"方梅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远山,我们有福气了!"

谢远山则显得有些担忧:"两个孩子...我们能照顾好吗?"

方梅坚定地握住了丈夫的手:"我们可以的。再说,还有我的妹妹,她说过会来帮忙的。"

谢远山的目光变得柔软:"你说得对,我们一起努力。"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谢远山频繁往返于家和生殖中心之间,每次B超检查他都坚持亲自到场。

他甚至重新开始去学校上课,向学生们分享他即将为人父的喜悦。

"曾经我以为,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就,"谢远山在一次课后对着几位学生感慨道,"现在我才明白,能够把生命延续下去,或许才是每个人最基本、也最神圣的愿望。"

有学生问他:"谢教授,您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有些人选择不要孩子,也很幸福啊。"

谢远山笑着回答:"你说得对。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我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我而言,在这个年纪能有机会迎接新生命,是一种意外的恩赐。"



生活似乎变得充实而美好,每一天都被期待和准备所填满。

谢远山开始研读各种育儿书籍,方梅则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为孩子们设计了详细的营养和护理计划。

在亲友们看来,这对老夫妻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

但是,只有谢远山自己知道,在深夜无人的时刻,当他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城市的灯火时,心中泛起的那一丝不安和忧虑。

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方梅,他曾经在某个深夜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站在高楼的边缘,背后是两个啼哭的婴儿,而前方是无尽的黑暗。

他从梦中惊醒,满身冷汗,却不知该如何解读这个梦境。

02

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代孕妈妈终于顺利分娩。

那是一个晴朗的春日,当医院的电话铃响起时,谢远山的手几乎抓不稳听筒。

方梅在一旁紧张地望着丈夫,从他逐渐舒展的眉头和泛红的眼眶中,她读出了好消息。

"生了?都好吗?"方梅急切地问道。

谢远山点点头,声音有些哽咽:"都很好,一男一女,正如B超检查的结果。

男孩五斤八两,女孩五斤二两。"

方梅瞬间红了眼眶,紧紧抱住了丈夫。

几十年的医生生涯,她见证过无数新生命的到来,却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母亲。

当天下午,他们便匆匆赶到医院。

在婴儿室外,透过玻璃窗,他们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孩子。两个小婴儿安静地躺在保温箱里,皮肤红润,五官精致得如同瓷娃娃。

"看,女儿的眼睛多像你,"谢远山轻声说道,"即使闭着,也能看出那柔和的轮廓。"

方梅则注视着儿子:"儿子的鼻子和嘴巴,简直是你的翻版。"

他们给孩子取名为谢知和谢行,取自"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希望孩子们能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品行端正、德才兼备的人。

三天后,当所有手续办妥,他们终于把孩子接回了家。

谢远山小心翼翼地抱着女儿,仿佛捧着一件稀世珍宝,一路上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扰了熟睡中的小生命。

方梅则抱着儿子,脸上洋溢着慈爱的笑容。

家中早已准备好了一切,温暖的婴儿房,柔软的摇篮,各种尺寸的衣物和尿布。方梅的妹妹方菊也从外地赶来,准备帮忙照顾孩子一段时间。

"姐,这孩子们真漂亮,"方菊抚摸着小谢知的脸颊,感叹道,"你们有福气了。"

方梅点点头,眼中满是幸福:"是啊,等了一辈子,终于等到了。"

谢远山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幕,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他当然很幸福,但同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压力和担忧也悄但是生。

他清楚地知道,以他和方梅的年龄,能够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或许有限。

这种想法常常在深夜里袭来,让他辗转难眠。

尽管如此,谢远山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育儿的工作中。

他主动承担了夜间照料的任务,每当孩子们夜里啼哭,他都会立刻起床,轻声哼唱着摇篮曲,直到孩子们再次入睡。

方梅有时会被丈夫的举动感动得泪流满面,她知道,这个七旬老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弥补时间可能带来的遗憾。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谢家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

谢远山重新开始去学校上课,每次课后,他都会迫不及待地赶回家,看看孩子们是否有什么新变化。

学生们发现,自从有了孩子,谢教授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他常常引用育儿经验来解释哲学概念,使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你们知道吗,看着一个婴儿成长,或许比读任何哲学著作都更能理解生命的意义,"谢远山在一次讲课中感慨道,"当我看到儿子第一次对我笑时,我感觉自己终于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谢远山心中的不安感却与日俱增。

有一次,当他独自照顾孩子时,女儿突然高烧不退,他手忙脚乱地联系医生,等方梅急匆匆赶回家时,他已经焦虑得满头大汗。

"我是不是太老了,照顾不好他们?"那晚,当孩子们都睡了,谢远山坐在床边,低声问妻子。

方梅握住丈夫的手:"别这么想。任何年龄的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重要的是,我们一起面对。"

谢远山点点头,但眼中的忧虑并未散去。他开始频繁地做那个站在高楼边缘的梦,每次醒来都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

当龙凤胎满半岁时,谢家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派对,邀请了亲朋好友来庆祝。

派对上,谢远山穿着整洁的西装,抱着儿子,向客人们展示着孩子的成长变化。他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但熟悉他的人能够察觉到,那笑容下隐藏着一丝疲惫和忧虑。

派对接近尾声时,谢远山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处的城市夜景,思绪万千。方梅走过来,轻轻搭上他的肩膀:"在想什么?"

谢远山回过神来,勉强一笑:"没什么,只是在想,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方梅靠在丈夫肩头:"会是很好的人,因为他们有你这样的父亲。"

谢远山没有回答,只是轻轻握住了妻子的手,仿佛要从中获取一些力量和勇气。

那天晚上,当所有客人都离开,孩子们也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谢远山独自坐在书房里,打开了电脑。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停留了片刻,最终决定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些记录,最终成为了那35G视频文件的开始。

03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三上午,方梅出门去菜市场采购,临行前叮嘱谢远山照顾好孩子。

谢远山正在客厅里逗弄着九个月大的双胞胎,笑声和欢闹声充满了整个房间。

"我很快就回来,"方梅在门口说道,"你记得给行行冲奶粉,知知刚吃过。"

谢远山点点头:"放心吧,我都记着呢。你去吧,不用着急。"

方梅离开后,谢远山继续和孩子们玩耍。

小谢行咿咿呀呀地爬来爬去,谢知则安静地坐在地毯上,专注地摆弄着一个彩色的积木。

谢远山看着这两个小生命,眼中充满了爱意和一丝他人无法察觉的痛苦。

他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发,轻声说道:"爸爸爱你们,永远都爱你们。"

随后,他把两个孩子放在婴儿床上,确保他们安全后,走进了书房。

他打开电脑,录制了最后一段视频,然后小心地关上书房门,回到了客厅。

他再次检查了孩子们,给谢行冲了奶粉,喂他喝完。

然后,他拿出手机,发了一条信息给方梅:"我爱你,一直都爱你。"

放下手机,谢远山走向阳台。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美好的一切都铭记在心,然后,他翻过栏杆,纵身跃下。

当方梅提着菜回到家时,楼下已经围满了人,警笛声刺耳地响着。



她的心一沉,手中的菜袋掉在地上,橙子和苹果骨碌碌地滚了一地。

她拨开人群,看到了躺在地上的丈夫,那一刻,世界仿佛在她眼前崩塌。

"不可能...他不可能......"方梅跪倒在丈夫身边,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

警方很快赶到现场,初步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

当警官询问谢远山是否有轻生的倾向时,方梅坚决地摇头:"不可能,他绝对不会自杀。他那么爱孩子,怎么可能丢下他们?"

谢远山的学生陈明接到消息后立刻赶来,他同样无法相信自己敬爱的导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开。"谢教授一直是个乐观向上的人,"他对警方说,"即使面对挫折,他也总是能够看到希望。"

警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取了小区的监控录像,发现谢远山在事发当天确实是独自在家照顾孩子,而方梅的确如她所说的那样出门买菜。

视频显示,谢远山在喂完孩子后,静静地走向阳台,然后毫无挣扎地跳下,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异常。

调查组还检查了谢远山的通话记录和银行流水,也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唯一引起注意的是,在死亡前的一周,谢远山曾连续三次拨打一个已经注销的陌生号码,但无人接听。

随着调查的深入,谢远山的死亡被初步认定为自杀。

这个结论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感到难以接受,尤其是方梅,她拒绝签署任何确认自杀的文件。

"我了解我丈夫,"她对警官说,"我们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他不是那种会轻言放弃的人。一定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原因。"

警官同情地看着这位失去丈夫的老妇人,轻声说道:"方女士,我们会继续调查的。现在,您需要照顾好自己和孩子们。"

方梅感激地点点头,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她必须找出丈夫选择离开的真正原因。

在谢远山的葬礼后,方梅开始在家中搜寻任何可能的线索。她翻遍了丈夫的书籍、笔记本和文件,希望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一天晚上,当孩子们都睡了,方梅再次走进丈夫的书房。

这个房间保持着谢远山生前的样子,书桌上的文件整齐地摆放着,墙上挂着他喜爱的字画。方梅坐在丈夫的椅子上,轻轻抚摸着桌面,仿佛能感受到丈夫的存在。

突然,她的目光落在了桌角的一张便条上。上面只有一行字:"密码是孩子们的生日。"

方梅的心跳加速,她打开了丈夫的电脑,输入了"0712"——谢知和谢行出生的日期。电脑解锁了,桌面上只有一个文件夹,名为"真相"。

双手颤抖着,方梅点开了文件夹。

里面是一系列视频文件和一封电子邮件。

邮件的主题很简单:"给我亲爱的妻子"。

方梅点开邮件,内容只有短短的几行字:"梅,当你看到这封邮件时,我已经不在了。我希望你知道,我做出这个决定,并非因为不爱你或孩子们,而是因为我太爱你们了。



真相不能被埋没,请看完这些视频,你会明白的。永远爱你的远山。"

方梅的泪水模糊了视线,她擦了擦眼睛,点开了第一个视频文件。

屏幕上出现了丈夫的面孔,他看起来疲惫而苍老,眼睛下方有深深的黑眼圈,但目光依然坚定。

"梅,如果你正在看这段视频,那么我已经不在了,"谢远山的声音从扬声器中传出,"我要告诉你一些事情,一些我不得不隐瞒的事情..."

方梅一整晚都坐在那里,一个接一个地观看着视频。

随着视频的播放,她的表情从震惊到痛苦,再到一种深深的理解和悲伤。

天亮时,她拿起电话,拨通了警方的号码。

"我需要见你们一面,"她对接电话的警官说,"关于我丈夫的死,我找到了一些东西。"

两个小时后,负责调查的刘警官来到了谢家。方梅将他带到书房,打开了电脑。

"这是我丈夫留下的,"她说,"请您看完再做判断。"

刘警官点点头,开始观看视频。

随着视频的播放,他的表情越来越严肃,到最后一段时,他不禁惊呼出声:"天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