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法院通过联动社区、律师、被执行人家属等多方力量,成功化解一起因民间借贷纠纷引发的“执行难”案件,不仅兑现了申请执行人的胜诉权益,更促使被执行人家庭主动履行义务,平息了持续数年的信访矛盾。这场历时数月的执行拉锯战,以“多方共治、民生优先”的柔性方案画上句点,彰显了新时代执行工作兼顾力度与温度的价值追求。

01

执行遇困局:唯一住房与信访压力成双重考验

2021年,严某某与李某某民间借贷纠纷案经法院审理,判决李某某偿还借款49万元。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法官发现李某某名下唯一可供执行的财产是其与妻子张某某共有的家庭住房,该房屋现由李某某夫妇及儿子李某共同居住。面对法院的查封裁定,李某某坚称“判决不公”,接连提起再审申请、执行异议,并向多部门信访,案件执行陷入僵局。

“既要维护法律权威,又要防止因强制执行引发次生社会矛盾。”承办法官坦言,此类涉唯一住房的执行案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若简单采取强制拍卖措施,可能导致被执行人家庭居无定所,激化信访矛盾;但若久拖不决,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又将受损。如何在“依法执行”与“保障民生”间找到平衡点,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

02

破冰有妙招:法官搭建"多元解纷平台

面对困境,执行团队转变思路,将工作重心从“强制处置”转向“矛盾疏导”。法官首先突破传统执行路径,通过被执行人所在社区主动联系到被执行人之子李某。经多次恳谈,李某逐渐理解父亲拒不履行的行为已触碰法律红线,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法院开展家庭内部调解。“法官不仅讲法律后果,还帮我们分析分期履行的可行性,这让我意识到解决问题才是对家人最好的保护。”李某在后续调解中如是说。

与此同时,法官同步启动“双向沟通”机制:一方面与申请执行人在诉讼中的委托代理律师联系,引导其向严某某释明执行风险、协商可行方案;另一方面联合当地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情理法"结合的疏导方式,帮助李某某夫妇正视法律义务。社区干部:“我们和法官组成‘调解小组’,用‘算经济账’‘算信誉账’的方式,让被执行人及其家人明白主动履行比强制拍卖更有利于家庭稳定。”


03

和解现转机:分期履行协议实现双赢

经过十余次调解,转机终于出现。2025年3月,在法院主持下,张某某代表家庭与严某某达成分期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李某某家庭承诺先给付部分案款,余款在2025年年底前全部付清,严某某主动放弃部分案款,同意暂缓房屋处置。这场历时数年的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强制执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手段。海陵法院将继续完善“法律强制力+社会修复力”双轮驱动机制,让更多执行案件既有法度的刚性,更有人情的温度。

文稿 顾 嵘

排版 苍 菲

审核 肖梦琪

海陵法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