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民有所盼,法有所为。
近年来,孟州市法院牢牢把握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题主线,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树牢“如我在诉”意识,聚焦民生“小案”,以“速度、温度、力度”提升人民群众司法满意度。
解决问题有速度
跑出解纷加速度
近日,孟州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受理一起案件,原告孟州市某餐厅因被告焦作市某物业服务公司在物业服务过程中突然断电,导致餐厅内货物受损并造成营业损失,遂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在提交诉讼材料时,不慎遗漏了经营者证明。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原告担心因缺少此材料而影响案件的立案进程。
“店里生意走不开,好不容易抽出时间来法院立案,却少带了一份经营者证明,这可咋办?”餐厅老板焦急地询问。“您先不要着急,立案容缺机制可以帮您解决这个难题。”该院立案庭工作人员根据立案容缺受理机制的相关规定,对案件进行了初步审查。经审查,认为原告的起诉符合法律规定,且该院对该案具有管辖权。因此,法院决定在原告承诺后续补充完整经营者证明的前提下,于当天对原告的立案申请进行了登记立案。
整个过程中,法院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为原告讲解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消除了原告的担忧。原告对法院的立案工作表示非常满意。他说:“原本以为材料不全,这案子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没想到法院这么人性化,可以进行后续补交、先行立案,这样我们就不用为了立案材料不齐全来回奔波了。”
立案容缺机制打破了以往“材料齐全才能立案”的要求,在确保案件依法受理的前提下,给予当事人一定的缓冲时间,让他们能够及时补充材料。自开展立案容缺机制以来,孟州市法院有效解决了当事人因材料瑕疵原因来回跑、反复跑的问题,实现立案诉讼服务“有需求、立刻办、能办好”。2024年以来,该院通过立案容缺受理机制立案50余件,做到让群众立案“最多只跑一次”或“一次都不用跑”,切实减轻了当事人诉累。
满怀真诚有温度
耐心调解化争端
“案件不解决,我们村的经济一直不好,这让我们村的群众怎么过日子啊?法官,您一定要帮帮我们。”孟州市某村委与某公司租赁合同纠纷一案长达十几年,100亩建设用地难以投入使用,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
承办法官在受理该案后,多次深入现场勘探调查、取证,组织双方调解,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促进双方寻求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并及时解答当事人的疑惑,做好释法说理工作。经过耐心细致的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了调解协议。
该案的成功化解不仅盘活了100亩闲置建设用地、为建设年产值1.2亿元的产业园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当地增加了200个就业岗位与每年120万元的分红收入,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案件结束之后,一面印有“践行司法为民使命,坚持如我在诉情怀”的锦旗和一封感谢信送到了法院。这是当事人对法官办案效果的认可与期盼,也是法官践行“司法为民”的真实写照。
调解是定分止争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及时、彻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日常工作中,该院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能调尽调”的原则,把调解贯彻案件始终,构建多维度、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全力推进诉前、诉中、诉后全过程调解体系,力争案结事了,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良好统一。
司法服务有力度
高效执行护权益
“我们得到线索,被执行人王某名下玛莎拉蒂牌机动车出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这个地方距离边境仅三四十公里,他们随时可能将车辆转移到国外,咱们执行局能不能到喀什把车扣过来,帮我们挽回损失?”
据悉,被执行人王某因未偿还某汽车公司车辆租金,判决生效后仍拒不履行义务。该案进入执行阶段后,法院执行团队查封了被执行人王某名下的玛莎拉蒂牌机动车,但其并不配合法院工作,玛莎拉蒂汽车“消失”得无影无踪。执行干警多次走访均无线索,案件一时陷入僵局。
案情就是命令,时机就是战机。收到申请人提供的车辆线索后,该院执行局高度重视,立即向市中级法院申请异地执行。在征得上级部门同意后,执行干警前往新疆喀什开展异地执行工作,一场万里扣车行动正式开展。
“这个车是我新买的,购买的合同在这里,现在归属权属于我。”在对该车辆进行查扣时,却被一案外人强加阻挠。执行干警依法向该车辆占有人出示相关法律文书,多次释明该车辆为涉案车辆,同时告知其拒不配合执行的法律后果。即便如此,该车辆占有人依然坚称该车系其购买并拒绝交出车辆。最终,在当地法院的支援下,执行干警对车辆进行了扣押,并评估拍卖,最终成功执行该案。
该院持续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对有能力履行判决、裁定而拒不履行情节严重的被执行人,坚决亮出执行利剑,维护司法权威。2024年,该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3150件,执结2674件,执行到位金额3亿余元。
该院将始终发挥审判职能,贯彻“如我在诉”为民情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司法服务、更加高效的多元解纷机制,努力在每一起案件中诠释司法的公正与温度。
记者 郭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