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六安迎来新一轮国土空间开发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年。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西向门户,六安以“红绿融合”为底色,通过1.59万亩土地供应计划(不含叶集区),全面激活城市能级。
这份计划是城市发展逻辑的具象化——生态屏障夯实、产业走廊成型、品质生活圈扩张。从“大别山革命老区”到“合六同城化核心”,六安正以土地为支点,撬动一场从“边缘”到“枢纽”的质变。
NO.1|壹
战略叠加下的空间重构
1. 生态与发展的平衡术
六安“一屏三带三区”国土空间格局中,大别山生态屏障与淠河、淮河复合廊道构成生态底线。2025年供地计划中,交通、水利、能源类用地占比高达66.83%(10660亩),重点投向引江济淮航道整治、合六市域铁路等跨区域工程,强化“绿脉”与“动脉”的双向赋能。
例如,淠淮航道升级将串联霍邱港区与长三角水运网,推动六安从“内陆粮仓”向“物流节点”跃迁。
2. 产业与人口的磁极效应
工业用地供应2580亩(占比16.17%),聚焦金安经济开发区、杭埠产业新城等载体,承接合肥新能源、电子信息外溢。合六(金安)市际合作园区将新增高端制造用地,与合肥高新区形成“研发—转化”链条。与此同时,住宅用地仅占2.95%(470亩),严控规模但向新城倾斜:六安新城占比31.91%(150亩),推动“产城人”融合,避免“睡城化”。
3. 区域协同的破局点
“五向放射”快速通道(霍邱、霍山、舒城等方向)与金寨民用机场建设,打通大别山腹地对外链接。供地计划中,交通用地占比超50%,直指“1小时革命老区圈”目标。例如,和襄高速的推进将强化六安与湖北黄冈的产业协作,激活省际边界的“洼地价值”。
NO.2|贰
谁在领跑价值增长极?
1. 金安区:产业新城+老城更新双核驱动
5830亩供地(占比36.55%)居首位,其中工业用地1100亩、住宅200亩。
智造北站片区成焦点:依托合六市域铁路站点,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联动合肥蔚来、比亚迪供应链。
齿轮厂文创街区(70亩商服用地)启动,工业遗产变身“六安798”,带动老城文旅消费升级。
2. 裕安区:生态文旅+乡村振兴主战场
7070亩供地(44.32%)交通与水利用地占52.35%,重点建设淠河国家湿地公园与江淮果岭风景道。
苏埠镇、独山镇获红色文旅专项用地,打造“大别山红色研学走廊”,与万佛湖、天堂寨形成全域旅游闭环。
3. 开发区:产城融合试验田
1922亩供地中,工业用地460亩、住宅150亩,瞄准“职住平衡”。
六安新城XC16单元规划高端制造基地,预留人才公寓用地,配套新城体育中心(规划中),避免产城割裂。
NO.3|叁
供需逻辑与市场信号
1. 居住用地:严控总量,聚焦改善
470亩住宅用地全部位于新城板块(如六安新城、绿色城南),容积率控制在1.5-2.0,主打低密改善产品。
老城区零新增,倒逼存量更新:齿轮厂地块(商服用地500亩)将配建人才公寓,实现“以产留人”。
2. 商服用地:文旅+社区商业主导
222亩商服用地中,60%布局于景区周边(如万佛湖旅游码头)、40%为社区商业(如河西片区邻里中心),拒绝盲目开发大型综合体。
3. 工业用地:向“亩均效益”要答案
2580亩工业用地实行“标准地+承诺制”,重点引入亩均税收超30万元项目。例如,杭埠产业新城已落地光伏背板膜生产线,亩均投资强度达800万元。
第一房研究院观点:六安的价值重构与购房逻辑
1. 城市能级跃升,但房价梯度仍存
六安正从“合肥后花园”升级为“区域中心城市”,但房价(当前均价7500元/㎡)仅为合肥的1/3,存在补涨空间。新城板块(如六安新城)将成为价格高地,预计2025年部分项目突破万元。
2. 投资聚焦“双铁+产业”板块
合六市域铁路沿线(如三十铺东片区)受益于“轨道红利”,土地价值年增幅有望达15%。杭埠产业新城凭借合肥产业外溢,或复制“苏州工业园区—上海”的联动模式。
3. 警惕“概念过热”风险叶集、霍邱等远郊板块仍依赖单一产业(如钢铁),需警惕供地过剩风险。购房者应优先选择“15分钟生活圈”成熟度≥70%的片区(如河西中心、北站中心)。
结语:土地之上的城市雄心
2025年,六安的土地供应计划不仅是数字的分配,更是对“红绿融合、区域协同”战略的精准落地。从大别山生态屏障到合六产业走廊,从老城工业遗产活化到新城智慧社区,每一寸土地都在书写六安从“老区”到“样板”的跃迁故事。对于购房者与投资者而言,读懂这份计划,便是抓住了城市价值重构的“黄金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