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成功出让了马政储出2025-2号地块(阳湖8号地块),该地块位于阳湖片区,面积为45.03亩,容积率仅1.2,由马鞍山祯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嘉源地产)&温州璟汇置业有限公司竞得,楼面价5621元/㎡,成交总价2.025亿,这也是马鞍山今年首宗住宅地块成交。
2025年,马鞍山经营性用地计划供应1350亩,其中居住用地占比75%、商服用地占比25%。这一数据看似寻常,实则暗藏城市发展的核心逻辑——土地供应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深度绑定。从“生态福地”到“智造名城”,从“长三角白菜心”到“宁马一体化”,马鞍山正通过土地资源的精准投放,构建一座产城融合、生态优先、跨域联动的未来之城。
NO.1|壹
产城融合再升级:工业强市催生“职住平衡”新需求
关键词:产业用地集约化、产城单元布局、职住一体
1.工业强市战略下的空间适配
根据总体规划,马鞍山定位为“长三角智造名城”,重点发展钢铁、智能装备、半导体等产业集群。2025年供地计划中,博望区、市经开区多宗居住用地紧邻产业园区,直接指向职住平衡目标。
以博望镇为例,其规划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2025年计划推出5宗居住地块(合计257亩),均位于工业路、新合路等产业走廊周边,满足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产业人口居住需求。
2.新型工业用地模式探索
总体规划提出“标准地改革”和“工业用地混合开发”,慈湖高新区、经开区已试点布局“科研+制造+配套”复合型产业社区。2025年高铁南站商服地块的供应,正是为南站枢纽经济区预留产业服务空间,支撑智能制造企业总部落地。
核心观点:产业与居住的“空间黏性”增强,产城单元成土地价值放大器。
NO.2|贰
生态宜居再深化:长江经济带的“绿心”实践
关键词:长江大保护、蓝绿空间、低密开发
1. 生态底线约束下的开发逻辑
总体规划划定362.97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严控长江岸线1公里内新增建设用地。2025年供地地块中,采石街道蔡村地块位于长江东岸生态廊道外围,容积率或限制在1.5以下,呼应“滨江低密住区”定位。
秀山湖东侧3号、5号地块临近规划中的秀山绿环和慈湖河绿廊,开发需符合“蓝绿网络”管控要求,强化亲水界面与通风廊道建设。
2.市更新与生态修复协同
总体规划将雨山湖周边、金家庄片区列为城市更新重点区域。2025年红星村城市更新地块和原党校地块的供应,需遵循“开敞空间界面优化”原则,补足雨山湖绿环的公共绿地缺口。
核心观点:生态价值正转化为土地溢价资本,低密+绿景成高端项目标配。
NO.3|叁
跨域协同再加速:宁马一体化的“流量入口”争夺
关键词:城际枢纽、边界经济、商服引擎
1.宁马城际的“地铁经济”红利
总体规划明确“构建内联外畅综合交通体系”,宁马城际预计2025年通车,直接激活站点周边土地价值。2025年供地计划中,慈湖高新区3宗商服地块紧邻宁马城际慈湖站,未来或布局TOD商业综合体,承接南京都市圈消费外溢。
高铁南站商服地块作为马鞍山南向门户,规划定位为“产城客厅”,需匹配总部办公、会展服务等高端业态。
2.边界经济引爆点
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被写入总体规划,2025年博望区推出的新合路、井冈山路地块位于省界3公里范围内,未来或引入南京企业定制化开发,打造“跨省职住社区”。
核心观点:城际枢纽地块是资本必争之地,边界开发红利进入兑现期。
第一房研究院观点:马鞍山土地市场的三大确定性
1.产业人口红利:先进制造业集群(如半导体、新能源)带来稳定购房需求,经开区、博望区刚需地块去化无忧。
2. 生态稀缺性:长江岸线、雨山湖、秀山湖等资源型地块将向“低密改善”倾斜,容积率1.5以下项目溢价空间显著。
3. 跨域投资窗口:宁马城际站点、省界地块的商服项目,短期看规划落地进度,长期看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加码。
结语:马鞍山的土地供应已超越简单的“放量逻辑”,而是以空间规划为蓝图,精准锚定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节点。对于投资者而言,读懂“规划+土地”的双向赋能逻辑,才能抓住这座“长三角白菜心”的价值爆发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