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我生命中的印记格外深刻,他的教诲让我受益终身。这是主席的侄子年迈时谈及这位伟人时,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毛家的热血青年们纷纷投身革命,不少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在这些英勇的毛家子弟中,毛远耀成为了唯一一位活过百岁的幸运者。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他经历了怎样的传奇故事?他与伟大领袖之间,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深厚情谊呢?
【见路犹忆毛市长】
说起"小上海"这个称呼,很多人可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指的是哪里。实际上,这是过去人们对湖南衡阳的一个别称。
早在1944年之前,湖南衡阳一直享有一个响亮的称号,然而从那一年的某个时刻起,这个城市便永久失去了这份耀眼的光环。
衡阳保卫战一开打,城里就完全变了样。原本热闹的街道成了废墟,到处都是破败的景象。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这时来了一位很有本事的干部叫毛远耀,他到这里来当领导。
刚到衡阳,毛远耀就被这座焕然一新的城市深深触动。作为市委书记兼市长,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衡阳发展得比以往更加繁荣昌盛。
毛远耀为了加快衡阳的建设进度,天天都亲自走街串巷,仔细查看每一处地形,连偏僻的小胡同也不遗漏。这位新市长如此认真的工作作风,让不少衡阳老百姓都深受感动。
毛远耀很快制定了一份城市道路建设方案,他深知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要带动经济腾飞,完善路网建设是首要任务,这一推动城市进步的关键举措势在必行。
他拍板要把那些弯弯曲曲的小路全给拉直拓宽。消息一传开,衡阳的老百姓都竖起大拇指叫好。没多久,这条崭新的马路就有了个响当当的名字——解放路。
这条路的名称象征着百姓的日子真正迎来了"全面翻身",从此迈向崭新的明天。
毛远耀一听就很中意,立刻拍板定下这条新拓宽延伸的道路名字叫"解放"。从此"解放路"这个称呼就一直没改过,成了好几代人共同的回忆。
在解放路开工前,毛远耀和专家们一起把整条路线都认真考察了一遍。之前大家商量好的方案是这条路修26米宽,这个尺寸也得到了不少领导的认可。
但毛远耀并不赞同这种做法。在他看来,解放路作为衡阳的核心道路,不能只顾眼前需求,必须用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建设。因此,他最终拍板决定将这条路拓宽到32米。
正当所有计划敲定,项目即将启动之际,一个棘手的问题突然摆在众人面前——缺钱。省里财政紧张,无法为衡阳提供额外支持,这个烫手山芋最终只能由市长毛远耀接手解决。
毛远耀实在没辙了,只能跑遍各个企业单位,到处找人募捐筹钱修路。作为一市之长,他居然能拉下脸面四处求人,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真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后来因为缺钱,毛远耀动员各单位干部免费帮忙干活。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干苦力,背水泥、拿铁锹,在工地上埋头苦干,浑身是汗。
修路的时候,毛远耀还负责当和事佬,跟那些要拆房子的居民沟通解释。他不断向大伙儿承诺,一定会尽全力帮大家安排好住处,解决好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解放路的施工干了一年多才完工,在上世纪50年代算得上是个大工程。1957年,在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上,这条路还被当作样板工程,被大家仔细研究了一番。
衡阳的老百姓漫步在这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上,无不交口称赞。毛远耀对这条解放路更是情有独钟。可以说,要是没有他的努力,这样的新气象可能就难以实现。
在中国,人们常说“喝水不忘打井人”。现在,每当衡阳市民走在解放路上,都会回忆起毛市长当年修建这条路时,在路旁辛勤劳作的感人场景。
毛远耀在衡阳担任领导职务虽然不到四年,但他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毛远耀不仅在衡阳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家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革命道路深受主席影响】
毛远耀出生在湖南韶山,家境一直比较困难,所以他的求学之路并不长,小学六年级就不得不离开校园。不过,好在他父亲是村里的老师,这对他来说算是一种安慰。
他从小跟在父亲身边,不知不觉中吸收了不少新潮观念。后来得知堂叔毛主席在革命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内心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仰。
1925年,毛主席回到韶山搞农民运动,毛远耀觉得这是接近堂叔的好机会。他特别想加入,但因为年纪太小,没能参加成。
毛远耀并没有因此气馁,1926年他凭借聪明才智顺利加入了共青团。在那段时间里,他主动带领团员们圆满完成了各种站岗放哨的工作,得到了农会领导们的高度认可。
1927年,毛泽东一行人重返韶山调研农民运动,并在当地发表了一场鼓舞人心的讲话。这番话语深深打动了年轻的毛远耀,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革命事业的信念。
1929年的毛远耀突然收到了毛泽民托人捎来的一封加急信,大致内容就是党中央在上海秘密开展的印刷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立马转移到天津。
那会儿地下工作正处在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候,人手总是不够用。毛主席很了解毛远耀的志向和本事,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推荐了他。
这个机会正是毛远耀梦寐以求的,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1929年,他全心投入了地下印刷工作。就在那年12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