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全木结构佛塔,已经屹立了968年。它比巴黎圣母院年长187岁,比意大利比萨斜塔年长118岁,当欧洲还沉浸在中世纪的蒙昧中时,中国的工匠已经用榫卯结构创造了这个建筑奇迹。木塔本名佛宫寺释迦塔,却因地处应州而被俗称为"应县木塔",这个朴实的名字背后,藏着一场持续千年的孤军奋战——人类用智慧与自然法则的永恒对抗。
行程安排山西大同煤鑫旅行社:186 0169 1114
应县木塔的诞生正值契丹族建立的辽国鼎盛时期。辽道宗耶律洪基下令建造此塔,既是为了供奉两颗佛牙舍利,也是辽国彰显国力的重要文化工程。在宋辽对峙的11世纪,这座木塔成为边疆地带的文化地标,见证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融合。木塔采用"明五暗四"的独特结构——外观五层,内里实则九层(包括四个暗层),高达67.31米,相当于现代20层楼房。全塔耗材红松木料达3000立方米,重约2600吨,却未用一根铁钉,全靠54种榫卯结构咬合支撑。这种精巧的技艺,让木塔在近千年间经历了40余次地震、200多次炮击(1926年军阀混战时期)和无数次狂风暴雨,依然倔强地挺立着。
步入木塔内部,光线透过雕花门窗斜射进来,空气中飘散着陈年木香。一层高达11米的释迦牟尼坐像庄严慈悲,内槽墙壁上绘有六幅如来画像,门洞两侧壁面则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这些辽代原作的壁画虽已斑驳,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精湛的画工。最令人惊叹的是三层那副"释迦牟尼说法图",佛陀面容圆润安详,衣纹流畅飘逸,展现出典型的辽代佛教艺术特征。木塔各层悬挂的52块历代匾联中,尤以明成祖朱棣亲题"峻极神工"和明武宗朱厚照所书"天下奇观"最为珍贵,这些墨宝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木塔历史地位的权威认证。
登上木塔(目前仅开放至二层),脚下的木板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这是时间的声音。从斗拱间隙望出去,应县县城尽收眼底。遥想当年,这座边塞木塔既是军事瞭望台,又是佛法道场,更是文化交流的见证者。金明昌五年(1194年)的增修题记、元代八思巴文的题记、明代多位皇帝的巡幸,都在塔身上留下痕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身中200余发炮弹却奇迹不倒,弹痕至今清晰可见,成为它坚韧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与木塔相距不远的净土寺,是另一处常被忽视的辽金建筑瑰宝。这座创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的寺院,现存大雄宝殿为金代原构。殿内藻井——特别是那组被誉为"八门九星"的天宫楼阁藻井,堪称中国古代小木作的巅峰之作。密密麻麻的斗拱层叠交错,构成精巧绝伦的立体空间,仿佛将整个天宫微缩于方寸之间。净土寺的鸱吻、雕花门窗等细节都保存着典型的金代艺术风格,与应县木塔形成有趣的时空对话。可惜的是,这座本该与木塔齐名的古寺,却因位置偏僻而游人稀少,殿内昏暗的光线更添几分寂寥。
如今的应县木塔正经受着新的考验。由于民国年间不当拆除夹泥墙改为格扇门,导致二层以上立柱出现严重倾斜,最大倾斜度已达11.3度(超过比萨斜塔5.5度的两倍)。目前木塔已限制游客登临,但在一层仍能感受到其磅礴气势。文物保护专家们正在与时间赛跑,寻找既能保持原貌又能稳固结构的修缮方案——这又是一场新的智慧较量。
旅游攻略:
开放时间:夏季8:00-18:00;冬季8:30-17:30
门票价格:应县木塔48元;净土寺15元
交通方式:从大同出发自驾约1.5小时;或乘大巴至应县后打车前往
参观建议:先木塔后净土寺,全程约3小时。木塔一层内槽壁画、三层彩塑(可通过望远镜观察)不可错过;净土寺重点观赏大雄宝殿藻井
周边美食:应县凉粉、浑源凉粉、朔州油糕
最佳季节:5-10月,避开冬季严寒
离开时再次回望木塔,夕阳为它镀上一层金边。这座没有钢筋水泥的古老建筑,用最质朴的材料完成了最持久的坚守。在速生速朽的现代社会,应县木塔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启示:真正的永恒不在于材料的坚固,而在于智慧的深邃。当我们在它面前变得渺小,或许正是重新思考建筑、时间与文明关系的时刻。木塔不会言语,但它那斑驳的塔身分明在诉说:人类最伟大的作品,永远是与时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