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莫里逊的家里后来曾经送她到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的医学院去攻读,但她不久就说服家人,改到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今天分享一组她拍摄的法源寺的老照片。
法源寺山门,前有影壁。
法源寺,位于北京西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据载,唐代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其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完成工程,并赐名“悯忠寺”。
这座为阵亡将士而建的寺庙,其后几度更名,初名悯忠寺,后名开元寺、顺天寺、大悯忠寺、崇福寺、法源寺等。清雍正十二年(1734),修葺法源寺,由禅宗寺庙改为律宗,雍正皇帝赐名法源寺,寺庙格局基本定型。
法源寺中轴线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毗卢殿、观音殿、藏经阁等,均为清代建筑。但如果将老照片与现在的法源寺做对比,可以发现原有的造像与陈设已经难觅踪迹。
法源寺殿宇窗格。
法源寺,从窗中望向一处殿宇,看不清匾额。
从殿内向外望。
过法源寺山门,甬道直通天王殿。
法源寺,一名僧人穿过月亮门。
法源寺庭院,古木森森,中间一座鼎式香炉。
法源寺大雄殿前的碑刻。
法源寺藏经阁前庭院,一名小沙弥坐在石桌前。
法源寺,这是僧房?
法源寺藏经阁前庭院。
法源寺天王殿内弥勒佛像。
法源寺天王殿内的天王像。
法源寺天王殿内的天王像。
法院寺法堂内部陈设。
法源寺一座殿宇内陈设,应该是大悲坛。
法源寺大悲坛殿内陈设,设有礼器的佛坛、挂轴、灯笼,右侧一尊千手观音像。
法源寺大雄宝殿内,“法海真源”匾额为乾隆御题。
法源寺大悲坛内部,正中为千手观音像,两边各有一像护法立像。这张与上图是一处,但是重新收拾过。
法源寺殿宇陈设,当中佛案,一侧有书法条屏。
法源寺殿宇内部场景,佛案上陈设齐整。
法源寺大雄宝殿内佛像,供奉三世佛。
法源寺大殿内佛像,当中三世佛,主尊两侧不是常见的胁侍弟子,而是两尊立佛。
法源寺毗卢殿中的明代毗卢遮那佛铜像。
法源寺法堂内佛像,背屏高耸,呈宝瓶状,墙壁分格装饰书法绘画,上方匾额可大致判断出应为“妙湛总持”四字。
法源寺韦陀像,背屏火焰装饰。
法源寺大殿后壁一尊菩萨立像,头戴五佛冠。
法源寺十一面观音像。
法源寺十一面观音像。
法源寺内壁画,游戏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放在一函书上,身侧放一净瓶。
法源寺大殿内一侧山墙的罗汉像。
法源寺一间厅堂的内部陈设。
法源寺一座厅堂的陈设,书法条屏,桌椅、五供,极文雅,更像一座文人雅室。
法源寺一间厅堂的陈设,书法条屏、清供和桌椅。
法源寺内一座殿堂内部景象,一个摆放着仪式用品的祭坛,还有灯笼、木鱼以及长凳。
法源寺一名僧人正在制作纸人。
放置在法源寺的葬礼上的纸扎,人物和亭阁。
僧舍内的陈设,一张桌子,书架上堆放着经书,旁边挂着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