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三晋银龄行动”
三晋银龄之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大家好,我是斗拱爷爷,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栌斗的知识。我身后是宋代同期的太原晋祠圣母殿,这个柱子上方的大斗,就是栌斗……”这是一段短视频中介绍山西古建筑的文字。视频中的主人公叫王永先,他身穿中山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手执画板和笔,结合斗拱模型,深入浅出地为广大网友讲解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斗拱知识。
两年时间,通过真人出镜拍摄短视频,传播古建筑知识,年逾古稀的王永先在全网收获了上百万粉丝,发布的视频总点击量破2000万,他也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斗拱爷爷”。
01
出镜拍视频
古稀之年开辟新赛道
“斗拱爷爷,您好!我是您的粉丝,没想到在这里碰到您,太好了!我为游客们讲解的古建知识,很多都是从您的视频里学习的。”前不久,王永先在晋祠拍摄视频时,碰到一位带团的导游,这位导游一看到他,便一脸兴奋地打起了招呼。
这样的场景让王永先很欣慰:“我拍摄短视频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建知识。现在,我的铁粉里有一大部分是金牌导游,他们通过我的视频能提升业务水平,说明我的努力是有效的。”
王永先退休前是山西省文物局古建工程管理负责人,退休后,受聘于太原师范学院,为历史、文博专业学生讲授古建筑保护和修复课程、解读《营造法式》等专业书籍。一次,在和学生们谈起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时,他发现学生对国外的文化了解颇深,而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认知不足。多年和中国古建筑打交道的他,决定通过讲述古建筑知识体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历朝历代的优秀文化,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热爱古建筑。
2020年,70岁的王永先开始尝试拍摄短视频,分享古建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他购买了三脚架、稳定器等设备,还在抖音、视频号、B站等网络平台注册了账号,将深奥的古建筑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大众。可两年下来,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2023年3月,他决定自己出镜。
第一次拍摄,王永先选择了太原晋祠博物馆的圣母殿。同时,为了让大家获得更直观的视觉体验,他的视频采用上下分屏的形式,结合古建、手绘图进行讲解。2023年3月25日,他在抖音、B站等平台同步发布第一条真人出镜讲解视频《什么是补间斗拱?零基础开始学习古建筑,从斗拱开始》。一天时间,该视频收获十几万的点击量,网友好评如潮,王永先信心大增。
如今,他的视频已更新200多条,拍摄、讲解古建筑上百处,全平台粉丝超百万,点赞量更是超2000万。
“六结合让我实现弯道超车,除了结合古建筑实例进行讲解,还需要结合工作经验、自身特长、亲手制作的模型以及老工匠传统技艺、现代网络科技等,在严谨的基础上实现大众化的科普。”随着视频走红网络,王永先的昵称也从“斗拱王爷爷”改成了网友们称呼的“斗拱爷爷”,对于现在的这个网名,他非常喜欢。
02
不停奔走
坚定做好“修庙人”
“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屋顶,而承托屋檐的构件就是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标志性的符号,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王永先说,要想学习古建筑知识,得从认识斗拱开始。
1972年,王永先进入当时的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工作,从最初的摸斗拱、拆斗拱、画斗拱,到后来修复古建筑、临摹壁画,再到现在制作斗拱模型、讲斗拱等,王永先和斗拱已经相伴了半个多世纪。
他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和同事们迎来了一次全省文物普查。“当时,山西的很多文物古建筑分散在偏远地区,因年久失修,已变得残破不堪。”王永先回忆,“古建筑内部一般高达4米,我们得搭梯子爬到最高处,再徒手攀爬到横梁上,拿皮尺测量后,现场绘制测绘草图,各个角度都要绘制清楚,数据不能有错,以便后期拿出比较具体的修缮方案。”工作到中午,饿了拿出馒头就上白开水垫肚子;如果绘图晚了,来不及赶回县城,他和伙伴们就住在破庙里。当时公共交通工具不发达,大家全靠走路出行,运气好的话能搭上老乡的毛驴车、马车……老乡们见到他们进山,总会亲切地呼唤“修庙人”来啦!
一次次测量、一次次绘制,再加上查阅资料,请教有经验的同事,王永先对古建筑的了解越来越深,对古建筑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在一次近距离接触辽代应县木塔时,更是被深深震撼,“站在67米的高塔下,压迫感袭来,铃铛发出的清脆声响,直击灵魂,仿佛和古人进行了一场对话。”
就这样,王永先奔走于庙宇间50年,做好“修庙人”成为他的信念。他曾参与过五台山佛光寺、晋祠圣母殿、朔州崇福寺等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完成了永乐宫元代壁画、岩山寺金代壁画、佛光寺唐代壁画等的临摹任务,还赴德国、法国、日本等20余国进行中外古建筑比较研究,实地考察数千座中外古建筑,拍摄照片数万张,累计行程10万多公里。
现在,为了继续近距离“触摸”古建筑,他学会了开车,“72岁,我学会了开车,方便出行,以便更好地科普文物知识。”
03
传承技艺
要让古建筑“活”起来
“我们既是一线‘救火员’,也是‘外科专家’。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濒临倒塌的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继续屹立在这方土地上。”王永先说。
修复古建筑,方案有两类,一类是落架大修,一类则是“缝缝补补”。“对古建筑进行修缮,要不改变它的原样。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采取第二种方案。”王永先介绍,如果第二种方案效果甚微,才会采取落架大修的方案。太原晋祠圣母殿就是采用了落架大修的方案,作为山西省文物局原古建工程管理负责人,王永先全程参与了圣母殿的修缮。“上世纪90年代,由于殿基前后硬度不一,圣母殿出现了偏侧沉陷现象,落架大修势在必行。”经过勘察研究,精心设计,紧张施工,最终圣母殿以原貌重现。
“副阶周匝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在宋《营造法式》中有所记载。副阶,指在建筑主体外另加前廊的做法;周匝,意指环绕一周,是主体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回廊,形成重檐结构,一般用于较隆重的建筑,使用副阶周匝形成的回廊突出了底层基座,使建筑看起来更坚实稳定,视线比较通透,使室内外空间获得良好过渡。太原晋祠圣母殿就采用这样的建造手法。”最近,王永先在圣母殿前进行视频拍摄,旁边放着他制作的一个1∶15的圣母殿木质斗拱模型,让很多网友和游客零基础看懂古建筑。
提起落架大修,王永先想到了应县木塔。“落架大修,需要先将原先的结构拆除,然后按照原先的样子进行重建,这相当于对身体进行一次大换血。”如今,这座曾带给他情感共鸣的宝塔出现了倾斜,并且在以一定的速度继续倾斜。“如果不进行干预,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屹立九百多年的宝塔,或将彻底消失。”王永先十分牵挂这座木塔的修缮,也一直在研究更具可行性的修缮方案。如今,他已经撰写了30多万字的方案,其中包括500多张照片以及300多幅手绘设计图,他希望能为木塔的修缮提供更好更多的选择。“为工匠传神,为古建筑续命,为华夏增自信。”这是王永先对未来的规划。他说,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从很多老匠人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技艺。接下来,他将继续传播古建筑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建筑,让中国的古建筑长久屹立天地间,让这些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来源:智慧生活报 记者 高慧娟 杨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