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县三塘镇农业产业化样本观察
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峰波 罗凯 李文改 通讯员 杜登轩
湘阴县,三塘镇,生态轮作示范基地。三月的春风,吹过藠田,绿浪翻涌。
泥土之下,一颗颗白玉般的藠头正悄然蓄力,等待一场破土而出的“新生”。
而在泥土之上,一场更为宏大的“破土”正在上演——千年贡品“单心全白长柄藠”,这个曾深藏洞庭湖畔的“闺秀”,如今正以惊艳之姿变身国际商品。
从寂寂无闻到年产值10亿元,短短5年,三塘人书写了一部中国农产品“逆天改命”的传奇。
困局:千年贡品的“至暗时刻”
湘阴县三塘镇,素有“中国藠头之乡”的美誉。
据《湘阴县志》记载,湘阴已有近千年藠头种植历史,是优质藠头品种“单心全白长柄藠”原产地。尤其位于湘江尾闾、洞庭之畔的三塘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拥有种植藠头的天然优势。2005年,三塘藠头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然而,在产业发展历程中,这片“黄金产区”也曾遭遇阶段性“至暗时刻”。2016年前后,传统种植模式面临多重挑战,三塘藠头深陷怪圈:种植靠老人、加工靠土法、销售靠贩子。
民岳村党总支书记黄文兵回忆:“当时全镇藠头种植面积,一度萎缩至不足千亩,收购价每斤不到8毛钱。年轻人宁愿进城搬砖,也不愿回来种这‘土疙瘩’。”
“地理标志认证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要想办法重振三塘藠头的荣光。”彼时的田间地头,蔫黄的藠苗与闲置的土地,见证着传统优势产业亟待升级的现实需求。
这种“守着金招牌,难觅致富路”的困境,迫使三塘镇必须开启一场涵盖种植技术革新、产业链延伸、销售渠道拓展的系统性变革。
破局:“党建红”引领“产业绿”
转机,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
2019年,三塘镇党委会议室里的争论持续到深夜。镇党委书记任剑(时任镇长),在黑板上写下两道算术题:
散户种植:1亩×1000户=1000亩×低效=?
规模经营:100亩×10大户+产业链=?
答案,藏在“党建+”的密码里。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镇党委提出科学构建“党建+”模式,依托“支部+集体+企业+农户”运作机制,把企业、村集体、群众的利益紧紧拧在一起,形成企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三赢”局面。
具体实施,三招破冰:
“红色经纪人”:党员带头成立合作社,把企业订单“翻译”成农户听得懂的“保底账”。
“技术革命”:镇政府补贴50%购置农机,让藠头种植从“弯腰挥锄”变成“坐着操作”。
“风险熔断”:全国首创“藠头价格指数保险”,让农户敢种、敢扩、敢投入。
镇党委组织8个村(社区)与国家级龙头企业湖南海日食品有限公司等共谋协同发展,在种源供应、技术创新、保价收购、新品研发等节点通力合作,促进藠头种植扩面和产品提质。
那一年,民岳村党员黄刚强,放弃江西千亩藠头田,毅然决然回乡率先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成为乡村振兴发展藠头产业第一批吃到红利的人。如今,年产值过百万元已是家常便饭。
“企业需要多少种多少,村里来统筹!”“你的藠头我按1块5兜底!”黄刚强等“土专家”、新型“三农”人才组成的先锋队,挨家挨户上门谈规划、讲效益、算经济账,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共谋大业。
“黄书记,今年我们家也想种藠头!”“今年可以多分点地给我种吗?”……政策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土地。曾经需要挨家挨户动员的“冷门作物”,如今成为村民争抢的“香饽饽”。
黄文兵说,民岳村的种植版图从零星散户扩展到200余户专业种植,其中百亩大户7家,2600亩藠田年产6000吨,绘就了一幅“家家种藠头、户户有增收”的振兴图景。
崛起:产业链串联“白珍珠”
3月30日,民岳村新建的7000平方米的加工厂里,百余名工人分成几条生产线,正忙着藠头腌制、去皮挑选、分类打包等。
村民谢清香手指翻飞间,藠衣化作银丝纷落,一颗颗“白珍珠”跃入流水线。
今年50岁的谢清香是合作社的签约农户之一,家里种植藠头300亩。“藠头一年能赚10万元,农闲时到加工厂上班,月薪4000元,这日子不比城里差哦!”她的笑容里,折射出三塘特色的共富模式。
产业兴,则百业兴。为助推藠头产业可持续发展,三塘镇推动集藠头种植、储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环环相扣。
每一个环节,都是致富的渠道。
民岳村7座现代化冷库矗立田间,11000立方米仓储空间锁住藠头鲜度。“以前在长沙租冷库,现在家门口就能保鲜。”种植户们见证着从“看天吃饭”到“四季生金”的蜕变。全镇21个冷链基地,串起的不仅是产业链条,更是富民信心。
“种植户增产增收,村民拿到了田地流转费,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这是一举多得!”站在田埂上,黄文兵笑容满面地跟记者算起了一笔经济账。
2020年前,民岳村农业振兴路子不畅,土地沉睡问题突出,田、地、塘等几乎产生不了收入。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低下、农村劳动力稀缺现象普遍存在,村集体收入寥寥无几。随着藠业发展壮大,民岳村集体经济有了质的飞跃。
“村集体参股了种植、冷链、加工、销售全链条,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去年年收入已经超过了65万元。”黄文兵介绍。
更令人振奋的是“强弱联盟”带来的裂变效应。昔日经济薄弱的金崙村,在结对帮扶下,集体经济飙升至60万元,创造了“以强带弱、全域共进”的振兴样板。
目前,三塘镇藠头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亿元,链上种植、加工、销售端劳务收益达9000余万元,帮助50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均增收8000元。这条从“田间到车间”的产业链条,愈发坚实。
出海:洞庭水煮出“国际味”
在湖南海日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经过48道工序精制的甜酸藠头正装箱待发。这些承载着洞庭水韵的“白珍珠”,即将开启跨洋之旅,登上日韩、东南亚的餐桌。
有了与湖南海日食品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三塘藠头从不愁销路。近年来,三塘藠头的年出口量约2万吨,出口创汇额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额的50%以上。三塘镇成为全国最大的藠头加工出口创汇基地。
2024年12月,一个历史性画面定格:湖南省港航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项目——虞公港一期工程正式开港运营。
这座位于三塘镇的黄金码头,将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将港口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强化藠头等农特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联合,大大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当前,我们正在申报海关入驻虞公港。随着虞公港海关入驻,‘三塘藠头’的国际航线即将从家门口启程。”湖南海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细良说,节省下来的百万元物流成本,将全部反哺给藠农。
如今,“三塘藠头”的品牌已然擦亮,产业升级图谱清晰可见:高标准打造藠头种植示范基地5个,规模化种植总面积达1.5万亩;培育藠头合作社14家、加工企业11家、冷链仓储基地21个;鲜藠龙头销售企业2家,11家电商新锐构建立体网络,让“三塘藠头”通过互联网走向世界餐桌,千年贡品变身“网红尖货”。
这个年产值突破10亿元的产业集群,正强势书写着“小特产成就大产业”的时代答卷。
阳光之下,藠田随风泛起层层金色。黄文兵蹲下身,轻轻扒开泥土,新生的藠头洁白如玉。“原来只当是糊口的玩意儿,现在成了传家的宝。”他笑着站了起来,眼角皱纹里,藏着三塘人的智慧结晶——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把农民赶上楼,而是让土地长出“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