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袁硕望 通讯员 石赛 图/许佳莹 伍佳欣 孙金超

在时光褶皱里播撒青春火种,于乡野阡陌间编织养老经纬。湖南理工大学中文学院“何以养乐多”社会实践团队历经700余天的深度调研与实践探索,跨越湘鄂赣豫冀皖浙七省,探索出一条“自助互助+多元联动”的农村养老新路径,以青年智慧为农村养老事业注入时代温度。



扎根乡土:倾听泥土深处的银发呼唤

“现在每个月买药得花500到1000块钱,我自己没有收入,全靠子女赡养和不多的养老金。”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75岁的李招兰奶奶攥着药盒,声音低沉。

这样的困境并非孤例,2023年初,调研团队走访湖南省华容县华一村时发现,超六成农村老人月均医疗支出超过500元,城乡养老金差距更是相差甚大。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青云村敬老院的王奶奶无奈地说:“我的养老金仅有130元,敬老院每月仅发放20元的零花钱。”

浙江省瑞安市86岁的董奶奶甚至没有医疗保险,住院费用全靠积蓄支撑。

当城市推进“智慧养老”时,许多农村老人仍在为“每层楼装热水器”这类基本需求呼吁。医疗与养老的双重压力下,老人们攥紧药盒的手,其实也攥着一代农村老人的生存命题。

湖南省岳阳市新墙镇敬老院的情况更为严峻:护工月薪仅2000元,人均需照料12名老人,其中18人完全失能。“机构年运营成本超百万元,主要靠政府特困补贴和社会寄养收费维持,资金缺口通过种菜、养猪和捐赠弥补。”院长翻看账本时眉头紧锁,“消防设备虽已更新,但康复器械仍短缺。”团队成员记录下护工的无奈——人手不足,失能老人护理压力如山。



创新破局:激活互助循环的乡土能量

面对农村养老困境,团队成员结合调研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三环互嵌”理论模型,形成“资源激活—服务升级—权益保障”全链方案。

在华一村,团队与养老协会合作成立“自助互助养老中心”,鼓励健康老人参与照护高龄或失能同伴,并搭建数字化交流平台缓解孤独感。

在新墙镇敬老院,团队推动“资源循环”模式,利用空地种植蔬菜、养殖家禽,既丰富老人餐桌,又为机构增收。参与劳动的老人脸上重现光彩。“这种模式让老人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华一宜康中心负责人刘尧臣评价道。



成果落地:绘就乡村振兴的温暖图景

经过两年探索创新,“何以养乐多”团队打造的“三环互嵌”自助互助养老模式赢得广泛认可。该模式已在湖南华容县华一村、新邵县双江村,湖北竹溪县青云村,江西南昌县前进村等跨越四省十余个行政村成功复制,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农村养老解决方案。

作为首个试点,华容县华一村通过组建互助小组与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200余位老人直接受益,示范效应显著。团队与地方养老协会建立深度协作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服务对象生活质量指标显著提升。

该创新方案获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李龙倜采纳并形成政策建议提交全国两会,推动农村养老议题进入国家治理议程。多地实践证明,该模式通过激活基层闲置资源与人力资本,有效实现养老服务供给效率与品质双提升。

青年担当:步履丈量时代责任

“走访时,一位奶奶拉着我的手说‘你们来了,我才觉得有人记得我们’,这句话让我真切体会到青年肩上承载的使命。”团队成员伍佳欣感慨。

从田间地头的实地调研到养老院舍的精准服务,青年们用脚步丈量养老细节,用深度访谈描摹老年群体生存图景,以智慧化改造方案激活传统养老空间。

正如湖南省岳阳市新墙镇敬老院负责人所言:“青年人的行动让我们看到未来。”

从理论模型到实践样本,从乡土困境到破局新生,湖南理工大学中文学院“何以养乐多”团队以青春为墨,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写下温暖注脚。青年们的探索不仅为农村养老提供新思路,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命题的担当。当青春脉搏与银发岁月同频共振,一段“颐养无忧、桑榆非晚”的幸福交响曲正在青山绿水间磅礴奏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