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号文件发布,再一次明确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其实,农民增收环节除了科技助力之外,还有在模式上进行创新,尤其是“种植模式”的变革。

下面,农业行业观察梳理了8个粮食订单生产模式,并对这些模式进行分析与拆解。

一、科研合作型订单模式

1、概念:农户与科研机构、种子企业合作,通过技术指导与品种优化实现订单生产。这一模式强调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旨在提升粮食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2、特点:

1)良种研发为核心:科研机构利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等特性的新品种,为订单生产提供坚实的品种支撑。

2)全程技术跟踪:从播种到收获,科研机构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包括土壤改良、施肥方案、病虫害防治等,确保作物健康生长。

3、核心玩法:一流的品种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再依托集团或者科研单位回购,实现农民增收。

比如,

在江西省,江粮集团联合种业公司推广“金佳香占”水稻品种,这一品种不仅具有高产特性,而且米饭口感极佳,深受市场欢迎。集团为签约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并派遣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同时,集团还与农户签订回购合同,承诺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购稻谷。通过这一模式,农户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还实现了收入的稳步增长。据统计,该模式带动农户亩产提升15%,户均增收近万元。



二、龙头企业驱动型模式

1、概念:加工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形成“企业+农户”产业链闭环。这一模式通过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与市场导向,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规模化。

2、特点:

1)标准化种植规范:企业制定严格的种植规范,包括农药使用、肥料选择、种植密度等,确保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与质量标准。

2)保底价收购机制:企业承诺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保底价收购农产品,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保障其稳定收益。

3、核心玩法:龙头产业企业牵头和主导,把部分收益留给农民。

比如,

某饲料企业在华北地区与农户签订了大量的玉米订单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农户需按照企业提供的种植规范进行种植,并确保亩产达标。在收获季节,企业按照约定的溢价比例(10%)收购玉米,不仅保障了农户的收益,还为企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原材料来源。2024年,该企业带动签约农户户均增收2.3万元,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三、批发市场对接型模式

1、概念:依托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按市场需求反向指导种植计划。这一模式通过市场信息的快速反馈,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特点:

1)市场需求预测:市场定期发布种植品类需求预测,为农户提供种植决策依据。

2)快速物流通道:建立快速物流通道,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无缝衔接,缩短流通时间,降低损耗。

3、核心玩法:依靠大渠道对接,利用大渠道的虹吸效益,带动农民增收。

比如,

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作为全国知名的蔬菜集散地,与周边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市场通过数据分析与预测,为农户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例如,在2024年,市场预测番茄市场需求旺盛,于是与农户签订了大量的番茄订单。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了番茄种植面积。在收获季节,市场通过快速物流通道将番茄运往全国各地,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还减少了滞销损失超8000吨,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合作社统筹型模式

1、概念:由农民合作社整合零散土地资源,统一对接订单需求。这一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与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特点:

1)集中采购农资:合作社集中采购农资(如化肥、农药等),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农资质量。

2)机械化托管服务:合作社提供机械化托管服务,包括耕种、收割、烘干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

3、核心玩法:以本地化合作社作为核心,集中资源降低采购成本,并统一打包对外出售。

比如,

河南周口小麦合作社通过整合周边农户的零散土地资源,形成了3000亩的连片耕地。合作社与面粉厂签订了优质强筋麦的订单合同,并按照面粉厂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提供机械化托管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与作业难度。同时,合作社还建立了烘干仓储设施,对收获的小麦进行统一烘干与储存,确保小麦品质符合市场需求。通过这一模式,合作社不仅实现了小麦的溢价销售,还为农户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五、经销代理型模式

1、概念:通过经纪人、经销公司对接终端采购商,形成灵活交易网络。这一模式通过经纪人与经销公司的桥梁作用,连接农户与市场,实现农产品的快速流通与价值提升。

2、特点:

1)质量检测与分级定价:经纪人或经销公司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与分级定价,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市场需求与采购商要求。

2)灵活参与:该模式支持小规模农户灵活参与,降低了农户进入市场的门槛与风险。

3、核心玩法:以资源为原点,提升资源的变现能力。

比如

在广西地区,甘蔗经纪人团队与制糖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经纪人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户的甘蔗种植情况与产量预期,并根据市场需求与制糖企业的要求,对甘蔗进行质量检测与分级定价。同时,经纪人团队还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与种植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通过这一模式,2024年经纪人团队代理签约了2.6万农户,并通过糖分含量分级计价使农户增收12%,实现了农户与企业的双赢。

六、政府主导型模式

1、概念:地方政府牵头组织订单生产,衔接政策性收储与市场调控。这一模式通过政府的引导与调控作用,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安全。

2、特点:

1)整合农业补贴与订单奖励:政府整合各类农业补贴与订单奖励资金,激励农户参与订单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

3)溯源监管平台:建立溯源监管平台,对粮食生产、收购、储存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3、核心玩法:由政府主导,提升农业整体实力,带领农民增收增效。

比如,黑龙江五常市政府为推动大米产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大米订单生产。政府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明确种植品种、产量与质量要求,并提供政策性的收储与市场调控支持。同时,政府还建立了区块链溯源系统,对大米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追溯与监管,确保了大米的质量安全与品质提升。通过这一模式,2024年五常市政府成功实现了100%优质稻谷定向供应央企粮库的目标,为五常大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电商定制型模式

1、概念:基于电商平台消费数据反向定制种植方案。这一模式通过电商平台的消费数据分析与预测能力,引导农业生产向定制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2、特点:

1)消费者参与: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指定种植品种、包装规格等要求,实现农产品的个性化定制。

2)预售众筹模式:电商平台采用预售众筹模式,降低农户的资金压力与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核心玩法:互联网创新牵引渠道创新与裂变。

比如,某生鲜电商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联合四川农户推出了“私人稻田”项目。消费者可以在电商平台上选择心仪的水稻品种、种植地块,甚至可以指定包装规格和配送时间。项目启动后,农户根据消费者的订单进行定制化种植,确保每一粒稻谷都符合消费者的期望。同时,电商平台通过预售众筹模式,提前收集消费者的资金,为农户提供生产资金支持,降低了市场风险。项目实施一年来,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新鲜、安全、个性化的农产品体验,实现了农户、电商平台和消费者的三方共赢。

八、农业保险联动型模式

1、概念:将农业保险与订单生产相结合,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这一模式通过农业保险的介入,降低了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对农户收益的影响,提高了农户参与订单生产的积极性。

2、特点:

1)保险保障:农户在参与订单生产的同时,购买农业保险,为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提供保障。

2)风险共担: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共同承担风险,减轻了农户的经济压力,提高了其抗风险能力。

3、核心玩法:用保险来保障农民利益,提升农民的种养积极性。

比如,在西北地区,某保险公司与政府合作,推出了针对小麦订单的农业保险产品。农户在签订小麦订单合同的同时,购买该保险产品,为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提供保障。若发生灾害导致减产或绝收,保险公司将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付,确保农户的基本收益。同时,政府也为参保农户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降低了农户的保险成本。通过这一模式,农户的种植风险得到了有效降低,参与订单生产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据统计,该模式实施以来,参保农户的小麦种植面积增加了20%,户均增收近千元。



农业行业观察认为,粮食订单生产模式创新带给农业企业或农业组织3点启示:1)从源头开始加码农业科技的元素,提升单产和品质;2)与头部企业或机构合作,大企业才有大流量、大销量,订单也有确保;3)渠道创新,从整个产销链环节进行创新,引起互联网、电商、AI、商业模式等新思维、新渠道提升农产品的渠道价值。

当然,粮食订单生产模式不仅仅销售渠道的变革,也是种植方式和种植管理的现代化升级,企业需要不断地整合力量持续完善整个农业价值链、实现农业产业链溢价,从而赋能乡村振兴。(文/程润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