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历史上,参加过长征的女战士,只有区区30人。其中,有一个女战士用一双裹过的小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
她是20年代就参加了革命的邱一涵。
邱一涵是湖南平江人。她的家是一个革命家庭,父亲和兄长都是中共党员。父亲在大革命时担任过铜鼓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老兄担任过湘鄂赣省经济部长,两人都成为了烈士。在父兄的影响下,邱一涵很早就参加革命,并于1929年与湘鄂赣特委宣传部长袁国平结婚。
时年22岁。
1930年,邱一涵正式加入了红军,在红三军团政治部当干事,后来成为中共湘赣省委妇女部长。当时,哥哥是经济部长,她是妇女部长,是有名的“兄妹部长”。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全军只有30名女同志获准随部队行动。邱一涵是其中一个。她们随卫生部行动,负责照顾伤病员。邱一涵为二班班长。爬雪山时,她由于小时候缠过脚,行动十分不便,多次跌倒,差一点滚下山崖。恰巧,袁国平和警卫员路过,才把她救了起来。
(左一为邱一涵)
邱一涵和袁国平一共生育了三个孩子。由于行军打仗,他们先后把孩子送去湖南老家,让父母抚养。大女儿跟着外婆去逃难,13岁就给人家当了童养媳;二女儿长到两岁时得病,因为无钱医治夭折,唯一的儿子在老家一直跟着眼睛失明的奶奶讨饭度日。
邱一涵一生最大的打击,就是丈夫袁国平的牺牲。
全面抗战爆发后,邱一涵和袁国平都去了新四军。两人政治上相互关心,工作中相互支持,是全军中闻名的恩爱夫妻,1940年被新四军军部评为模范夫妻。第二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副军长袁国平在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战士们救上,谁知再一次遇上敌人,为了不连累战士们,他摸出手枪对准太阳穴扣动扳机,壮烈牺牲。
后来新四军的师政委曾希圣感叹说:“袁国平真了不起,情愿自己牺牲,也不连累战友,不当俘虏。人家都是战士为了掩护首长而牺牲,而他却为部下、为战士而英勇自尽,世上少有。”
袁国平牺牲后,邱一涵强忍悲痛,顽强地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一直在南京工作,先后担任过华东妇联主任、上海市妇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是党内少数高级女干部之一。她把对丈夫的思念放在心中。
她的儿子袁振威在上小学时,许多同学的父母都是军长、政委、司令员。他满以为带“员”就官职最大,自豪地说:“我父亲是炊事员。”
结果,同学们告诉他:“炊事员就是伙夫,烧饭的。”
他受到讥笑后,回到家见到母亲就大哭。邱一涵对他说:“司令员、炊事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没有炊事员烧饭,司令员、政委都都得饿肚皮,就无法打仗,更无法打胜仗。当炊事员同样光荣。”
由于积劳成疾,加上以前负过伤,1956年邱一涵就不幸病逝,时年才49岁。
噩耗传出,不少人痛哭流涕。在安葬时,唐亮、宋时轮、钟期光三名开国上将亲自扶灵,几十名将军参加,南京上万名群众送行。邱一涵去世后,江苏省委召开常委会,罕见地作出了一个决定:将她17岁的儿子袁振威交由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代为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