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

在浙江,有一种烧饼,在全国开出8000多家门店,还开到了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16个国家和地区,把外国人都“香迷糊”了,这是怎么做到的?

不仅如此,看似简单烧饼的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慕名前来学艺的人络绎不绝,当地老百姓也由此“富了口袋”。

这背后有何奥秘?近日,人民日报记者实地探访,和您讲讲“小烧饼”背后的神奇故事。

新疆人爱馕,山东人爱煎饼,在浙西南的丽水市缙云县,略带咸香的梅干菜味儿的烧饼,承载着游子对家乡深深的乡愁。


图为刚出炉的缙云烧饼 窦皓 摄

当地有句话:一座缙云城,半城烧饼香。走在街头巷尾,城区几乎每500米就能看到一家烧饼店,即便是不太打眼的小门面,本地人说味道也都不会差。

“师傅,来4个饼!”临近饭点儿,记者来到了赵一均师傅的烧饼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缙云烧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赵一均和他的烧饼远近闻名,一天要卖出上千个。

不大的店铺内,坐满了人,烧饼几乎每桌必点。只见赵师傅拿出发好的面团,揉面、包馅、压饼、撒芝麻、涂糖油、贴饼……几分钟后,混着梅干菜肉香的金黄烧饼便出炉了。迫不及待咬上一口,内糯外脆,油而不腻,味道确实很不错。此刻,若是再配上一碗当地的特色小馄饨,直接解锁当地人的隐秘快乐。

不过,这看似平平无奇的烧饼,每一道食材和工序还真有讲究。

首先,面粉拌和成发面一般要4-6个小时,根据季节的不同,方法也不同,以此保证饼皮筋道的口感。馅料和火候同样关键,缙云烧饼的馅料以鲜猪肉和缙云菜干为主要原料,菜干要经腌制、发酵、多次回卤、晒干等工序,配上夹心肉,适当撒上些葱和辣粉,刷上少许麦芽饴糖,再撒上芝麻,才可以烤制。

像赵师傅这样的“老把式”,下手“稳准狠”——估摸着烧饼桶芯壁的温度达到260℃-280℃左右,赵师傅将饼坯涂上水,迅速贴实炉壁,等上三五分钟,炉子里的饼香就往你的鼻孔里钻了!


图为赵一均师傅正在制作缙云烧饼 窦皓 摄

一个烤桶,几条板凳,一根扁担。在过去,烧饼师傅是“一根扁担挑着两个桶”,沿街叫卖。当地老人们说,烧饼师傅往往跟着戏班子,戏唱到哪里,观众跟到哪里,缙云烧饼也就卖到哪里。

56岁的赵一均也差不多。19岁时,他来到缙云县城学做烧饼,最初他和爱人在县城东门街头支起了小烧饼摊,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缙云烧饼虽然美味,也小有名气,但一直是小打小闹,大伙儿零散经营,不成气候。

2013年底,当地政府看到了小烧饼中蕴藏的大机遇,下决心将缙云烧饼打造成老百姓富民增收的新引擎。于是,“烧饼办”(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了,缙云烧饼协会组建了,“烧饼班”“烧饼节”也开起来了……此后,缙云烧饼还拥有了专属标识、统一的注册商标、门店标准、制作工艺、原料标准、经营标准等。

“真金白银”也很关键。当地人学做烧饼,不仅不收培训费用,每天还有免费的培训餐,凡是缙云烧饼师傅开示范店,政府就给予1万元到3万元的补助。

2014年,赵一均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从街边走进店面,开出了缙云首家烧饼示范店。“以前走街串巷摆摊,环境比较简陋,现在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生意自然就红火了。”赵一均说,刚开的第一年,店里的营收就达到了200万元。

如今,赵一均师傅有个名号——“烧饼教头”。他边教边总结,还把琢磨出来的经验写成了《缙云烧饼师傅培训教材》。粗略一算,带出的学徒已经超过超1万人。

2024年,缙云烧饼产值达到38.9亿元,同比增长11.78%。而在10年前,从业者不过2000人,产值仅2.1亿元。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通过缙云烧饼这个品牌,咱们能够实实在在地增收致富,缙云烧饼也走向了世界各地。”赵一均说,当地一个个“烧饼专业村”红红火火,许多村民把店铺开进了各地景区、高校、机关食堂、高速公路服务区,让烧饼走向全国;杭州亚运会上,他和其他烧饼师傅,在亚运村主媒体中心餐厅食堂,每天都要做上近千个烧饼,让许多国际友人感受到了这款“中国披萨”……


图为外国友人体验制作缙云烧饼(资料图片)

俗话说,一业兴百业。缙云烧饼火了,顺带着带动了小麦、土猪肉、缙云菜干、烧饼桶等全产业链。就拿“灵魂馅料”缙云菜干来说,小小菜干也成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去年全县菜干产值达到了超过1.22亿元,供不应求。

数据显示,缙云烧饼的直接从业人员约为2.5万人,带动近5万人从事缙云烧饼的原料、辅料的制作、供应等相关工作。

风风雨雨,一路走来,赵一均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我的生意可以很小,小到一个人、一餐饭、一个饼,我的生意也可以很大,大到一个品牌、一个产业、一片乡愁。

在你家周围有缙云烧饼店吗?快去打卡尝尝吧!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