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自助餐的巅峰,年度营业额高达11.5亿元,全国门店超过3万家,其中“金钱豹”更是无数人的青春回忆。
然而时至今日,自助餐行业再难重现辉煌,关停门店数量超过上万家,有人说,自助餐厅都是被消费者“吃倒”的!各种价格昂贵的牛羊肉、海鲜疯狂炫个不停,老板不亏本才怪!
商家打开门做生意,怎么听着,反倒是消费者的错了?难不成,自助餐的落幕,真是被我们吃垮的?实则不然。
1.自助餐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
食品不新鲜,一直是自助餐的诟病之一。
2023年12月11日,山东胶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对喜多屋自助餐厅进行检测,多款食品被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
2024年5月22日,衢州的刘某和朋友在吃自助餐时,发现冰淇淋中有苍蝇……
或许有人说,苍蝇飞来飞去,在所难免,但是,你能想象吃到蛆虫吗?
2023年5月2日,广州一网友发视频,表示自己在吃自助烧烤时,肉上爬满了活蛆。(信息来源:九派新闻)
后来网友表示:“幸亏自己没吃进去,感觉特别恶心!”(已打码)
现在是网络时代,诸如此类的案例特别多,随便一搜就能查看各种食品安全问题。
1个、2个、3个或许是个例,但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传来,导致消费者对自助餐的食品安全逐渐失去信心。
2.用劣质肉冒充正常肉
你有没有听过,黑心商家把猫肉、狗肉、老鼠肉经过“黑科技”加工后,摇身一变制作成美味昂贵的牛羊肉?
咱们秉承不吹不黑的原则,我还特意去问过圈内人,这种情况确实有,但属于极少数的个例。
那咱们吃下去的是真肉了?也不尽然。
2014年,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小溪办事》有一期内容,揭开了“牛羊肉”不为人知的秘密。
记者在暗访后发现,狐狸肉经过水、胶勾兑后,被制作成火腿肠、羊肉卷等,销往其他城市的餐桌上。
如果说狐狸肉加工成牛羊肉,也算是少数现象,那么通过添加羊油、牛油和调味剂,把鸭肉制作成牛羊肉,则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为了掩盖肉质差异,他们用嫩肉粉。
为了模拟纹理,他们用焦糖色素。
为了模拟形状,他们用肉质重组技术,把碎肉和脂肪压制塑形。
在全国众多假肉投诉中,80%~90%基本都是“鸭肉冒充”。
3.添加剂太多
年轻的时候,总喜欢各种“炫”,烤肉、奶茶、甜品猛猛吃,人到中年才发现,突然对这些食品不感兴趣了。
其中一个原因是,自助餐被曝出“添加剂”的新闻,实在太多了。
例如嫩肉粉、水分保持剂、着色剂、亚硝酸盐、铝系膨松剂、非法饱腹剂、明矾、抗氧化剂、卡拉胶、甜味剂等。
为了保持肉类颜色鲜红均匀,他们会添加亚硝酸盐、防腐剂和其他。
为了让油炸食品吃起来口感松脆,他们会添加明矾、抗氧化剂和其他。
为了让甜品饮料色泽艳丽,吃起来有股鲜甜味,他们会添加人工色素、甜味剂和其他。
为了锁住肉汁,他们会注射水分保持剂,例如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等。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网友纷纷反应,明明才吃一点点就感觉很饱了,或许是因为“饱腹剂”的缘故。
饱腹剂通过芬氟拉明、氯卡色林等处方药成分,来抑制中枢神经的食欲,这本身就属于违规行为。
或者用水溶性膳食纤维,研磨后加入各种汤料中,例如南瓜粥等。
或者将压缩饼干研磨后,添加到烘焙类食品或蘸料中。
人到中年才明白,“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手法”,这句话的含金量在不断提升。
特别是当下,国民食品健康意识逐渐觉醒,就连我们村口90岁的老奶奶,都在教育曾孙“少吃油炸食品、少喝奶茶”……
4.其他原因
自助餐厅往往需要更大的店铺面积,还要讲究客流量,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月租金,甚至高达20万,租金成本占比超过总成本30%以上。
还有大量卖“AB货”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宣传“99元帝王蟹畅吃”,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帝王蟹是塑料模型……或者,每1小时才提供一只小帝王蟹,就看谁眼疾手快了。
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了,再加上之前说的一些因素,综合叠加之下,大家对自助餐已经产生了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