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毒士”有陈平、贾诩等等,其实在这两个人之前,战国时期的范雎也算得上是一个“毒士”。
那么,什么是“毒士”呢?其实就是指那些本领高强但却不择手段的人。也就是说,毒士身上有两个必要属性,一是相当能干,一是十分狠毒,他们往往会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采用一些反人性的恶毒操作或者给执行者出这样的主意。比如陈平为了帮助刘邦荥阳脱困,就让荥阳城的2000妇女冒充投降士兵去引起楚军混乱,这就是标准的毒士操作,因为这种搞法属于缺大德、损阳寿的搞法。
范雎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李斯曾高度评价他:“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意思就是范雎是秦并天下的大功臣,也就是说,范雎身上是具备被普遍认可的大才干的。
但这不是重点,咱们的重点是要读懂范雎身上的毒性、可怕性。
范雎出生在魏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极其聪颖有才华。想都不要想,这种人的基因里对于“往上爬”这三个字一般都会极度执着的。光宗耀祖和扬名立万的使命感天然就融入了他们的骨子里了。
但是,在任何时代和贵族,落魄的贵族想翻身也不会太容易,所以范雎在成年之后步入社会,最开始的身份是魏国大夫须贾的一名随从,其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名门客。
有一次,须贾出使齐国的时候带上了“私人秘书”范雎。但是不知道范雎是出于什么心理,在齐王面前喧宾夺主、大出风头了,虽然成功让齐王对他大加赞赏,但也引起了他真正的老板须贾内心之中的不满了。你范雎这后脑勺是生了反骨呀,分不清大小王了呀!
所以,回到魏国之后,须贾便以泄露国家机密为由在魏国丞相魏齐面前狠狠地告了范雎一状,用意很明显,就是要毁了范雎在魏国的政治前途。
魏国丞相魏齐于公于私都顺势对范雎进行了残酷的组织审查。
这件事咱们要一分为二来看,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须贾小心眼,动不动就玩职场报复。但是大家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如果你们是须贾,会不会对范雎有看法?反正如果我是须贾,我也会对范雎有意见的。因为职场之中对于话语权的分配是特别在意的,你范雎在齐王面前拼命地抢我的风头,我可以有很多种解读呀。第一,你肯定是内心之中不够尊重我的;第二,谁知道你是不是想攀上齐国的高枝呢?第三,你是不是真的想踩着我的尸体上位呢?
举个例子吧,一个男的带着自己的女朋友去参加一个社交活动,结果自己的女朋友跟另外一个男人聊得特别来劲,这真的不是一般的男人可以接受得了的。
魏齐这个人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人!这个人用一句话可以总结了——能不能立功都好说,但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绝对不能出错。但凡有啥风吹草动,便宁可错杀一千,也不会放过一人的。
魏齐这样的人,相信大家不会很陌生。所以就不展开说了。国民党的军统不基本上都是这种人?
所以魏齐在接到须贾的内部举报后,对范雎是相当不客气的。战国十大酷刑那是轮番上,把范雎的牙齿打掉、肋骨打断,然后竹席把丧失行动能力的范雎用竹席包起来丢到粪坑旁边,让大家轮流往范雎身上撒尿。
一句话,都是狠人!
在人的生存意识之中,有一个词叫“求生欲”,而支撑求生欲的元素之中除了本能外,还有一个强大的因素叫“仇恨”。范雎最后靠着贿赂和恳求看守人员赢得了看守人员的恻隐之心,谎称范雎已死,然后借抛尸的机会想给范雎一线生机。
其实但凡魏齐行事严谨一点,范雎都有可能白忙活了,因为派个人去确认一下,这事不就闭环了?但巧就巧在魏齐当时正喝得很是高兴,不想这种小事打扰了自己的兴致,所以便让那个看守员自行去处理范雎的尸体。所以,提醒一下大家,千万要谨记,永远不要在自己不清醒或者极度兴奋的情况下作任何决定,有啥事后面再说。
酒后清醒过来的魏齐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漏洞,所以又通告全城,说要对范雎“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但是,有些事一旦错过最佳时机就永远错过了,范雎最后搭上了当时正在魏国出差的秦国使者,被秦国使者救到了秦国。同时期的经典案例还有被齐国从魏国救到齐国的孙膑,魏国堪称战国时代的最牛背景帝。
一个人被折磨到范雎这种程度,基本上都是不可能心理正常的。扬名立万是一个人的本能,报仇雪恨其实也是。范雎到了秦国之后,内心之中是充满仇恨和报复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报复到魏齐和须贾这样的肉食者呢?别人或许只能拿石头砸天,但范雎有自己的思路和设计——光靠自己报复两个魏国大臣或许不行,那能不能换一种思路呢?能不能借助秦国去打击魏国,然后找机会让魏齐和须贾付出相应的代价呢?
但是,这种复仇计划还是有天然壁垒的,因为人家秦国也不是什么冤大头,凭什么平白无故地给你范雎机会或者帮你范雎去报仇呢?
谈合作,永远记住要用利益开路!
范雎为了能够迅速引起秦王的注意,反其道而行之,在秦王面试时的时候,故意用特立独行去标新立异,然后在服务人员提醒他“秦王马上就要到了,希望他注意形象”的时候,故意大声说道:“秦王算什么?秦国不是王太后(宣太后)跟丞相(魏冉)说了算吗?”这话不出意外地被秦昭襄王听到了。
范雎这一招,其实在我们当今的商业领域应用极广,主打就是死抠别人的痛点,由不得你不对我感兴趣。但是这一招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你要是真的把人家给刺激到了但又不能帮他解决痛点,那你也会死得很难看的。讲白了,这就是一种高空走钢丝的玩法。但对于当时已经没有太多选择的范雎来说,他已经无所谓了。
被揭了伤疤的秦昭襄王后面果然打起精神来看看范雎到底有没有什么帮助自己解决隐疾的药方,但范雎又是各种欲言又止地吊着秦昭襄王的胃口。范雎就跟现在很多网红小姐姐吊榜一大哥的胃口一样,要想最终奔现,你得主动开价呀,没有合适的价码,我怎么会跟你开诚布公呢?
秦昭襄王显然也是在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的阴影下压抑太久了,又对范雎放低态度请教了一番。
范雎一见时机差不多了,便说自己是个局外人,即便想给你治病,但没有行医资格证呀!如果我一上来就直接给你开药方,一定会被相关人员弄死去。我死了其实也无所谓,关键是我死了就没人给你治病了,没人真正关心你的健康了。反正意思就是三点:我是真的爱你、我能满足你和你要赶紧授权。
秦昭襄王也是秒懂,对范雎拍着胸脯表示,只要你能解决我的问题,其他的事情都好说。
奶奶的,说到“毒士”,怎么把商鞅给忘了呢?赶紧补上吧!看看范雎和秦昭襄王之间玩的这一套,跟当年商鞅和秦孝公玩的那一套,是不是惊人类似?
得到秦昭襄王“以后我只爱你一个”的承诺后,范雎就开始放心地不择手段了。他说秦国实力强大,但这么多年并没有吞并太多的地盘,主要就是因为秦昭襄王藏有私心、操作方法有问题。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范雎这是在就事论事哈!咱们已经多次说了,秦并天下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秦国这么多年的发展节奏其实是正常的。范雎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魏冉是魏国人,而他要报复的对象也是魏国。而拿有异国背景的当权派的徇私嫌疑去挑拨是非,基本上是一挑一个准。即便是魏冉在场也是百口莫辩,秦国都这么强大了,为什么没拿下魏国,你魏冉一个魏国人给大家解释解释?黄泥巴掉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呀!
这里只是小小地同情一下魏冉,他本来跟范雎无冤无仇的,但不好意思,人家范雎已经心理扭曲了,一心要踩着别人的尸体上位了,你是最好的人选,所以只能牺牲你了。
魏冉作为权倾朝野的权臣,眼线自然是遍布四方的。所以范雎说着说着就发现有人在旁边偷听,所以中途又故意岔开了话题。等到偷听之人走开了,才继续回到前面的话题上来。
范雎继续说:你舅舅魏冉今天这里打一下那里打一下,这是劳民伤财的瞎搞。我们应该确立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先把韩国和魏国弄死再说。然后南压楚国、北制赵国,等到南北都臣服于我们了,最东边的齐国必然会不战而降。
范雎提供的战略思想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远交近攻”战略思想,很多人把这捧得很高,其实这是没什么太大含金量的。这就是一个常规选择和操作嘛,比如齐国执行了上百年的“中原均势”不也是一个意思?又比如魏国交好秦、楚、齐而想一举吞并赵国和韩国,不也是一个路数?
当然,这些东西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范雎要踩着魏冉上位!
但客观地讲,范雎这种信口开河地否定魏冉是相当没道理的。秦国的军神白起是谁提拔的?白起的成名战伊阙之战是把哪两家打疼了?人家怎么就没对韩国和魏国进行打击和削弱了呢?
所以嘛,这人呐,为了突出自己的正确和高大,其他人都可以根据需要被打击成反面教材,这真的是让人太一言难尽的了。
秦昭襄王听完之后,高兴地任命范雎为秦国客卿,留在自己身边当机要秘书。为啥呢?因为秦昭襄王需要这种敢于向他妈和他舅开炮的猛男。什么合理不合理的战略,跟她们对着干就是合理的,就是我需要的、开心的。
范雎在成为秦国客卿之后,立马就投入了扳倒魏冉的紧张工作中去了。那么,怎么去实现呢?自然是逼着秦昭襄王跟魏冉和宣太后图穷匕见。
范雎跟秦昭襄王说:齐国的孟尝君在齐国那么受拥戴,但在齐国的政治排名也必须是排在齐王之后,这就是规矩。可在秦国,宣太后和魏冉的名气和声望却盖过你了,这必须要引起重视!当年淖齿掌权后就把齐王剥皮抽筋、李兑当权时也把赵武灵王囚禁在沙丘行宫饿死了,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反正不管秦昭襄王信不信,先把“魏冉会要了秦昭襄王的命”这种恐怖信号释放出去。
然后范雎继续加大威胁,说朝中文武大多都是魏冉提拔的,魏冉随时能控制秦王,甚至能随时取代秦王。
秦昭襄王本来就有从母亲和舅舅手里夺取的心思了,又经过范雎这么一恐吓或者提醒,终于强行下令禁止宣太后过问政事,并撤销舅舅魏冉的宰相职务。
从魏冉手里夺过来的权力,秦昭襄王也基本上分给了“自己人”范雎了,范雎逐渐成为秦国的新任宰相,还被封为应侯。
在这场打击异己的政治风波之中,还牵涉到一位千古名将之死,那就是白起因为是魏冉一手提拔的,最后在长平之战后被秦昭襄王和范雎一步步被逼自杀了。
范雎在成为秦国大权在握的丞相之后,对于曾经的仇人魏齐和须贾自然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刚好,就在魏冉成为秦国丞相不久之后,须贾便代表魏国出使秦国了。范雎便故意穿一身破旧衣服去拜访须贾。而须贾当年其实也只是想借魏齐之手收拾一下范雎,并不是一心想要范雎的命,后来听说魏齐那么残忍地折磨范雎致死,良心上一直有点过意不去。所以一见范雎还活着,对范雎很是热情,弥补式地各种厚待了范雎,包括请喝酒、赠送棉袍等等。
范雎默不作声地接受了一切,然后陪须贾去秦国的丞相府,到了门口找了个理由先行进府了。后来须贾是从门房那里得知刚刚陪着他来的范雎就是秦国的现任丞相。
须贾知道自己的生死考验到了,所以进门一见范雎就赶紧跪下,匍匐前行、磕头求饶。
范雎随即安排外交宴会,在会上公开痛斥须贾曾经的恶行,并让须贾坐在末位看着别人喝酒吃肉,然后吃着马饲料(碎草拌黑豆)被众人取笑。
范雎把须贾彻底地羞辱了一番之后,考虑到须贾毕竟对自己曾经有恩也算良心未泯,但放过他,让回去给魏国带个话——如果魏国不把魏齐的人头送过来,秦国就要出兵攻打魏国了。
咱别的不说哈,但至少范雎这些行为就是标准的公私不分哈,纯纯的借用国家权力玩私人报复,甚至还不惜发动国家战争。所以,范雎虽然对秦并天下有功,但真要说他是什么秦国的忠臣,那恐怕也说不通。
魏齐得知消息后,心里害怕得紧,便跑到赵国去了。
秦国又趁机跟赵国说,不交出魏齐,咱们就攻打赵国。
这个时候,咱不得不说一句,你范雎对仇人穷追猛打没问题,但你不是说要“远交近攻”吗?要先集中火力拿下魏国和韩国吗?怎么这下又跳过魏国说要进攻赵国了呢?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要看拥有最终解释权的人怎么解释罢了。
魏齐在被满世界通缉之后,知道自己活不下去了,终于被逼自杀了。魏齐或许是死有余辜,但范雎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报复方式,其实也高尚不到哪里去。
范雎的最终结局是辞官归隐、病死他乡,这或许已经是他最好的结局了。因为从现实和人性的客观规律来看,像他这样行事不择手段的人,若不能主动归隐,基本上是很难得到善终的。
比如范雎当初逃往秦国的时候,曾得到一个叫郑安平的人和一个叫王稽的人的帮助,所以在他当上秦国宰相之后,便分别举荐两人为秦国大将和太守。结果这两个人,一个临阵叛逃,一个贪赃枉法。从这也可以看出,范雎这个人办事是公私不分的,他参考的永远是个人恩怨。这种人的世界观里不是恩人便是仇人,岂会长久容于最高权力舞台?
其实像范雎、陈平、贾诩这些所谓的“毒士”都是很聪明的,但我们很多人只知道膜拜他们的聪明才智而忽视了他们身上的危险性,那就相当不可取的。
一个人如果在情绪、价值、认知上进入了某种极端的自我,那都将是大家要小心的对象!
有些话,不便跟大家说得太透。简单地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范雎就好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只有对于极少数需要他且能够完全驾驭他的人来说,才是有利的。其他人就要小心这把匕首会不会成为收割自己性命的凶器了。
最后,真心地奉劝大家一句,如果大家遇到那种里里外外都透露着一股狠劲的人,惹不起就尽量不要去惹、能躲就尽量躲着点,任何社会,宁可得罪君子,但永远不要去招惹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