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中国新艺术音乐创始人龚琳娜携手古琴演奏家林晨、笛箫演奏家王华、笙演奏家聂云雷、打击乐演奏家李尚,以全本琴歌《胡笳十八拍》的沪上首演再现东汉才女蔡文姬的史诗人生。


演出当日下午,龚琳娜与伙伴们在东方艺术中心进行《胡笳十八拍》的彩排。

龚琳娜与琴歌的渊源可追溯至15年前的专辑《弦歌清韵》。彼时,她与林晨、王华在德国古堡中探索古琴与人声的配合,以宋代《黄莺吟》至清代《花鼓》等曲目,首次系统呈现琴歌的多元风格。然而,《胡笳十八拍》——这首传为蔡文姬所作、长达18段的琴歌史诗始终是龚琳娜的“心头之憾”。她坦言:“蔡文姬的悲喜,需历经岁月沉淀才能唱透。”


2023年,龚琳娜与林晨隐居苍山半月,逐句打磨《胡笳十八拍》的唱词与旋律。林晨以明代《琴适》本为据重新打谱,突破传统琴歌的“简朴”框架,融入笙、笛、埙、打击乐等元素,强化音乐张力。


例如,打击乐模拟战乱场景,笙的和声烘托家国悲怆,箫笛则勾勒烽烟弥漫的苍凉。专辑《叙事琴歌:胡笳十八拍》采用全同期录音,艺术家们同频呼吸,再现“相和大曲”的古朴结构,最终成为该作品的首个全本录音出版物。


古琴减字谱的“框架性”特质,赋予《胡笳十八拍》无限诠释可能。林晨在打谱中突破查阜西、陈长林等前辈版本,挖掘出琴歌中隐含的“跳进跳出”叙事手法——第三人称视角描绘战争苦难,第一人称倾吐蔡文姬的骨肉离别之痛。


为强化戏剧性,团队引入吴文光打谱的琴曲《大胡笳》片段作为器乐间奏,并以汉代“相和歌”的乐器组合(琴、笛、笙、鼓)为基础,探索传统“合奏”思维:各乐器依特性即兴演绎,又遵循“托腔保调”原则,形成既自由又统一的声场。


林晨强调:“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对传统音乐逻辑的回归。”例如,尾声的“无射泛”音取自历代“胡笳”琴曲共性,以泛音象征历史回响;而战争段落的打击乐即兴,则暗合汉代画像砖中“鼓乐伴歌”的鲜活场景。这种“古今并重”的创作理念,消解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让千年琴歌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此次上海站演出延续了专辑的精华,并新增《阳关三叠》《黄莺吟》《平沙落雁》等琴歌经典。龚琳娜以方言吟唱、声腔韵脚与古琴“走手音”深度融合,实现“人琴合一”的境界。例如,《阳关三叠》融入贵州方言的婉转跌宕,《凤凰台上忆吹箫》以李清照词意呼应蔡文姬的乱世漂泊。


值得一提的是,《胡笳十八拍》全本40分钟的演唱,对声乐控制力提出极致挑战。龚琳娜摒弃“炫技”思维,以“唱情而非唱谱”为旨归,将蔡文姬的愤懑、欣喜、哀恸化为骨血之音。林晨评价:“她的嗓音被岁月淬炼出金石质感,与古琴的‘淡远’形成强烈反差,却恰恰凸显了文姬的刚烈性情。”


此次创新编排,进一步拓展了传统音乐的城市表达维度。正如龚琳娜所言:“琴歌不应囿于书斋,它能在剧场、园林乃至街头,唤醒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记忆。”


这场穿越千年的音乐对话,不仅是对蔡文姬传奇人生的致敬,更以传统琴歌的创造性转化,为当代观众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窗口。正如林晨所述:“深入传统,方能真正抵达当下。”


原标题:《演界|龚琳娜全本《胡笳十八拍》沪上首演:千年琴歌与现代演绎的时空对话》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蒋迪雯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董天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