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龚琳娜携手古琴演奏家林晨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了一场“胡笳十八拍·龚琳娜琴歌音乐会”。开演前,龚琳娜和林晨都表示,能在上海演出这本“一年只唱一次”的《胡笳十八拍》对于她们实属圆满:林晨幼时生活于上海,父亲林友仁是著名的广陵派琴家,曾多年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对于我就是家乡”;而龚琳娜则在一众邀约中深感东方艺术中心的真诚与盛意,此次又是在“上海之春”这样专业与国际化的平台传扬“琴歌”。二人最终决定将今年这唯一一场“十八拍”唱在上海,而本次全本的《胡笳十八拍》在上海也是“首演”。


谈及为何“一年只唱一次”,龚琳娜表示主要是因为“受众太少”,还玩笑说害怕听众觉得无聊听睡着了。而事实上,“如果观众真睡着了也没关系,《胡笳》作为琴歌在表达上自然原真,文人琴歌本身也是含蓄内省的调性,全本40分钟,如果观众睡着了,也说明我们演对了。”那为什么还要坚持每年的这一次?“因为不能断,我希望琴歌这种中国传统的文人音乐能通过我们的演出一直传续下去,所以即使一年一次,我觉得我也要一辈子唱下去。”


音乐会的上半场,只有《胡笳十八拍》一首曲目,选的是明代《琴适》中收录的古谱,并由林晨为之打谱(译谱)。为求尽可能呈现汉末时的音乐风格,在本次的演出中,龚琳娜还邀请到箫、埙演奏家王华,笙演奏者戴子凡和任打击乐的李尚,以此呈现汉时相和歌中“琴、笙、箫、节鼓”的主要乐器编配。


古琴与文人精神胜在素朴自白,对于龚琳娜而言,曲间情愫不仅是蔡文姬的愁苦,更是自我内心的直白流露。而为加强这种质朴情感的表现,龚琳娜把《胡笳》诗中原有的“兮”等叹词,处理成了“啊”“呀”等声情,在使韵味自然的同时,更显唱腔的灵动。


古琴恬淡悲悯,埙、箫如泣如诉,笙声缓缓绵延,鼓点敲扣心弦,配合龚琳娜投入动情的演唱,整个上半场的观众席安静沉醉,大家都沉浸在蔡文姬凄婉悲凉的人生中,直至第十八拍曲罢,龚琳娜低头擦掉滑落的泪,才报以热烈的掌声。




音乐会下半场,五位艺术家带来了跨古越今、兼具时代特色与地域风格的多首琴歌作品,包括王维《阳关三叠》、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南宋古曲《黄莺吟》、取词《诗经·关雎》的《龙的眼》、以贵州及川渝一带方言演唱的《平沙落雁》等,并奉上岭南琴派代表作《碧涧流泉》以及歌声与笙声相和相竞的练声曲《声笙不息》。

值得一提的是,龚琳娜将《忐忑》中的原生态声腔唱法带进了《声笙不息》。在她看来,笙是一件多声部乐器,其和音之美妙使之多用于其他乐器的伴奏。但在《声笙不息》中,她以全衬词的方式同笙形成“对话”,相互之间低伴高唱,又以嵌档让路的形式互为伴奏,以显示声乐的无限可能。


整场演出的高潮是返场“彩蛋”。龚琳娜以一把古琴自弹自唱、弹错现改,并与鼓励她学古琴的龚一老师“现场认父”,让现众欢乐不已;而为了让大家更能体会琴歌之妙,还直接“开课”,教大家演唱《黄莺吟》。这部初见于《事林广记》的最早琴歌,如今也通过三唱三学的方式在观众身上获得了新时代的传承,一时间琴箫笙鼓齐齐加入,全场男女老少合声美妙,而这也正是龚琳娜重现《胡笳》的目的之一,传承并重塑中国传统的文人琴歌。“相比于流行音乐,琴歌颇为小众,但它的声音非常空灵、安静,所以我们要坚持传承它、传唱它。”




实习记者 | 林晓阳

文编 | 刘莉娜

美编 | 音 云

摄影 | 茅新麟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