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建党90周年之际,一部爱国题材的战争史诗电影《惊沙》在全国放映,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讲述的和西路军有关的历史,长久以来,国内传统军事题材的战争片,反映西路军的影视作品少之又少。
而这部电影算得上是打破禁地,首次直面西路军的悲壮历史,讲述了1937年秦基伟将军率300多名西路军战士守城3日,最终胜利杀出马家军重围的故事。
这场战斗,也就是西路军历史上著名的临泽保卫战。只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临泽保卫战后不久,秦基伟将军便身陷囹圄,成为了马家军的阶下囚,还遭遇了叛徒的出卖。
马家军,即当时实际控制甘肃、宁夏以及青海等地的军阀,主要领导合称“西北三马”,分别名叫马步芳、马鸿逵以及马鸿宾。
马家军铁骑最为厉害,是西路军征战路上的劲敌。
而秦基伟出身湖北黄安,不满15岁参加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同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转战鄂豫皖,挺进川陕边,过草地,爬雪山,踏上漫漫风雪惊沙路。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为“打通国际路线”,红四方面军3个军西渡黄河,组成了西路军。而秦基伟当时就在这支光荣的队伍中。
1937年1月,西路军连占高台、临泽两地,并准备就地筹粮休整,欲在此创建甘北根据地。
结果,西路军立足未稳,即遭到马家军围攻。
1937年1月12日,敌人向高台发起猛攻,孤守高台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率领3000名官兵,与敌展开8天8夜的激烈战斗,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英勇牺牲,高台失守。
电影《惊沙》剧照
而后,敌人掉头转攻临泽。当时,驻守临泽的主要是总部直属队,包括驮全军经费物资的辎重部队,警卫连,妇女独立团以及一些机关干部、勤杂人员。城外却是马家军重兵。
情况不容乐观,秦基伟临危受命,负责指挥这场临泽保卫战。面对几十倍于我的敌军,他在战前动员会上慨然而言:“宁可战死,决不投降,我的手枪是专打逃兵的!”
接着,他对整个作战进行了详细地部署,把所有的人,不分干部战士,不分男女,统一按战斗的需要编成班、排、连。男同志负责坚守城墙,女同志负责做饭、看护伤员。警卫连两个排分别坚守几个容易被敌人突破的城门楼,一个排作为机动部队直接归秦基伟和警卫连长掌握使用,哪里需要就投向哪里。
电影《惊沙》剧照
战斗最残酷的时候,女同志还多了项任务,捡石头当武器,当敌人架云梯攻城时,警卫连的战士用钩子钩住云梯,一齐掀翻,然后女同志手中的石头和土炸弹便随之倾泻而下。
就这样,临泽城一连守了几天,敌人从猖狂到泄气,最后甚至纳闷,小小的临泽城,里面多是勤务人员,在他们看来多是乌合之众,怎么会攻了几天都攻不下来呢?
最后,还是西路军总部发出指示,秦基伟才率军连夜突围,放弃了临泽城。而敌人直到半夜,才发觉,当时秦基伟率1个班殿后,又与追敌周旋了一阵子,终于将敌人摆脱,赶到了倪家营子,实现了战略转移。
临泽保卫战,也就此成为秦基伟的成名之战。电影《惊沙》,正是以这场经典的守城战役为背景拍摄的。
只不过就在此战后不久,秦基伟便不幸被俘了。
秦基伟率突围部队返回倪家营子的第二天,马家军的围攻愈加疯狂。
秦基伟后来在回忆录中曾这样描写:“马家军的骑兵部队高举马刀,像潮水一样,一浪接过一浪袭向红军阵地。可以说,我们是用最后一口气同敌人作战。除了意志和拼死的决心,别的几乎是一无所有。倪家营子约十几个屯庄,转眼之间差不多全成了废墟。”
后西路军突围至三道流沟,结果喘气尚未均匀,大批敌人又蜂拥而至。西路军在三道流沟同马家军激战11天后,眼见待援无望,弹尽粮绝,总指挥徐向前再次组织突围,向祁连山里转移。
而祁连山内的情况更加恶劣,地上的雪有两尺多厚,是真正的冰天雪地,西路军战士们没有棉衣,甚至单衣也是破的。
秦基伟奉命带领少量人员打游击,在祁连山内,连野菜也吃不上,好不容易找到个喇嘛庙,翻出点大米准备煮稀饭,结果稀饭还没煮好,敌人就又来了。
一仗下来,游击队被打散,秦基伟身边只剩下了3个人。
一行4人在冰天雪地的祁连山上又不知转悠了几天,终于坚持不下去,商议下山,想着与其饿死,不如搏一把。
就这样,他们带着武器摸下了一条山沟,发现一处帐篷,和主人沟通借了帐篷取暖,又买了一只羊。
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忘保持警觉,但还是被包围了。
由于太饿太冻,那时,帐篷于他们而言,就如“天堂”一般,所以也没注意查清帐篷主人家的人数。
彼时,马步芳在辖区内下了通告,只要逮住西路军一个人,就给多少多少钱,而山沟里会有淘金的人,他们也不了解红军,只把红军当金淘,发现了就报告,领赏钱。
秦基伟后来分析,估计他们就是被帐篷内那家主人派人溜出去报信领赏,这才暴露了行踪。
包围他们的敌人开了火,但都是冲天上,明摆了想活捉他们。突围已不可能之时,秦基伟甚至想过自杀,但被其他同志扑倒按下了。
最后,大家下了决心,只要活着,还可以斗争,被俘,未必就死。
如此,秦基伟被俘了,而由于事先商量,秦基伟被俘后身份并未暴露。
他们被绑着双手,在沙漠和沼泽里走了一天多,第二天到了兵营。
这时,不幸中的万幸是,抓秦基伟的是马元海部的马禄旅,在一众“马”中,马禄对红军算是比较宽容的,对于被俘的红军干部,也基本不曾杀害。后来毛主席还曾亲书“抗日英雄”的锦旗托人赠送于他。
其实自西安事变后,我党便向蒋介石提出要求,要他对马家军施加压力,不杀红军俘虏,但是马家军表面同意,实际对待红军俘虏手段十分残忍。
由此可想而知,如若秦基伟落在其他“马”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不久,秦基伟等又被层层送到了张掖,经张掖又到了凉州。
在凉州,秦基伟受到审问,自供只是红军一个新当兵的。
狡猾的敌人不信,说他口音是南方人,该是老共产党,秦基伟就说不是,自己也是跟着别人才跑出来的,当兵也只是为了吃粮。
敌人见没什么破绽,也就相信了,结果没想到,一个叛徒却突然跳出来,说秦基伟是团长,而且凶得很,过草地时又打人又骂人……
面对敌人的二次审讯,秦基伟临危不乱,说得振振有词:“老实说,我当过连长,但真没当过团长,当连长的时候负伤了,后来就负责训练新兵,一堆新兵在一块,嘴上叫新兵团,但其实委任状都没有,怎么能算团长呢?”
一番话术下来,唬得敌人半信半疑。结果没过多久,又出了个叛徒。
这次,这个叛徒不供秦基伟是团长、师长了,而供秦基伟是徐向前手下的参谋。
这下可不得了了,令秦基伟意想不到的是,马家军对他的态度一下变了,原来在马家军眼中,总指挥部的参谋那都是高参,以后,连监狱的看守都喊秦基伟做“秦参谋”。
秦基伟最终在凉州一共坐了40多天牢,后随西路军1000多名被俘人员一起被押往兰州国民党胡宗南处。
而就在押抵兰州后,秦基伟终于看到了希望,他利用在凉州做牢时便同监狱中徐立清、方强等人拉起的狱中支部,发动所在“囚犯”队伍中由中上层指挥员编成的“军官队”成员,趁机跑了。
如此,历经西路军生死拼杀悲壮历程以及一个多月的“囚徒”生涯,秦基伟终于归队,回到延安,并有了后来的英雄传奇。
素材来源:
[1]秦基伟回忆录/秦基伟著·一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ISBN978-7-5065-5424-4
[2]何立海,高荣朝.秦基伟:叱咤风云一将军[J].党史博采(纪实),2014,(2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