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之初,有许多女同志喊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积极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为国家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钱正英同志,她能力出众、思想坚定,年仅29岁便被破格任命为副部级高干,先后参与规划了多个大型项目、工程,惠及亿万老百姓,可谓是“巾帼之光”。



钱正英出身高知家庭,她的父亲曾在美国顶级高校留学,主修水利工程专业,回国后,钱父应北洋政府所请,担任江汉工程局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治理长江中游河段,防止发生水患。钱正英受父亲影响,自小便富有求知欲,凡事喜欢问为什么,七岁那年,她被送入一所女校读书,成绩一直非常不错。

193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大同大学,主修土木工程专业,在校期间,她接受了红色思潮的洗礼,随即加入共青团,开始从事边缘革命活动。1941年,钱正英因无法忍受日寇对大同大学的打压和迫害,一怒之下愤而退学,后来在中共上海党委的安排下前往江淮革命根据地参加新四军,由此正式踏上了革命的康庄大道。



1942年,钱正英被任命为淮北区委文化教员,兼任党校教导员、政治委员。当时正处于抗战最艰难的阶段,日伪军不断向新四军根据地发动扫荡,钱正英经常被迫暂停授课,转而拿起钢枪和战友们并肩抗敌,谱写了一曲坚定、激昂的革命乐章。

1944年夏季,因华东连日降雨,致使淮河发生严重水患,祸及数十万无辜老百姓。新四军总部得知此事后,立即调集数万部队投入到抗洪救灾中,同时任命钱正英担任苏皖边区政府水利局领导人,让她全权担负起治淮的重任。值得一提的是,在钱正英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因为水利工程上的事出差,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她,她因此对水利颇有怨言,曾经一度发誓此生绝对不干任何与水利有关的工作。可谁料,这么多年兜兜转转,钱正英最终还是和父亲一样殊途同归,这或许就是命运吧!



解放战争时,钱正英出任华东军区交通科副科长、工程处处长,任期内她一边继续治理淮河与黄河,尽量减小水患,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一边积极参加武装斗争,支援华东野战军。建国后,钱就任华东军事政治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彼时的她刚刚27岁,在政治上尚显“稚嫩”,所以有些同志不免对她产生了质疑,觉得她资历太浅,恐怕无法胜任如此重要的职位。

但钱正英并未因这些不和谐的声音而退缩,她心无旁骛的投身到水利建设中,带领广大工程兵、铁道兵以及人民群众,对长江、淮河展开长期治理,将疏导、修堤等多种防洪手段结合起来,大大降低了发生水患的概率。1952年,钱正英因为表现突出而被周总理亲自提拔到国务院水利部担任副部长,彼时的她还不到30岁,可谓年少有为。



60年代初,湖北省委在经过长期考察后,决定在长江上游与中游交界处的三峡地区修建一座拦水大坝,以调节长江的水流流量,起到“蓄水减洪”的作用,可当时中国财政状况比较紧张,实在拿不出钱来修三峡大坝,钱正英闻讯后,便建议国家先在湖北宜昌修建“葛洲坝”,这样一来节省财政开支;二来能起到一定的“蓄水减洪”作用;三来可以积累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经验。周总理觉得钱正英的建议很中肯,于是便动员财政部、水利部、解放军工程兵部队共同策划、审定葛洲坝水利工程,并于1974年开工建造、1988年正式收尾完工。

钱正英一生与水打交道,立下过不少功劳,但也犯了一些错误,比如盲目修建三门峡水库,当时黄河的泥沙淤积问题比较严重,已然威胁到了陕西、山西、河南等省份的土地安全,于是国务院便决定修建一座水库来沉积黄河的泥沙,净化黄河中、下游水质。钱正英对于国务院的计划很是支持,她几度带着专业的勘察团队赶往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考察,并就治理黄河一事撰写了数篇论文,全面分析了三门峡水库的优点。



然而,等到三门峡水库建设完成后,黄河的泥沙淤积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愈发严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渭河的生态安全,后来钱正英对三门峡水库做了几次调整,结果仍未能消除负面影响。此事后来成了钱正英的“心病”,以至于她晚年还时常就三门峡的盲目建造而三思、忏悔。2006年,钱正英同志因为身体原因退休,2022年,她溘然长逝,时年九十九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