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国先后派出 130 多万志愿军奔赴朝鲜,与美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经三年多的奋战,我军最终将美帝国主义赶回三八线以南,迫使美军无奈签订停战协议,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然而,停战协议签订后,志愿军在朝鲜地区又停留了五年,以防美军再度反击。直到 1958 年,志愿军才开始陆续撤离朝鲜。当时,驻扎在朝鲜的 130 多万志愿军回国后的安置问题,成为了一个重大挑战。

1957 年 11 月,在莫斯科,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与毛主席达成了志愿军撤出朝鲜的协议。1958 年 3 月,志愿军开始撤离。这一刻,在朝鲜奋战了八年的志愿军们终于可以回国,他们的心情复杂,有期待,有不舍,但更多的是迷茫。战士们不知道回国后何去何从,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担忧。他们设想过各种去处,如转业、回乡或去其他地方发展,但一切都不确定,这也使得一些战士对撤军产生了抵触情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军委决定对即将回国的志愿军进行思想教育,以确保撤军计划的顺利实施。在一次大会上,粟裕对全体战士说:“我们的战士们不应该对回国安置的地方进行挑选,只有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表现出艰苦奋斗,才可以百战百胜。” 战士们听后,茅塞顿开。

1958 年 3 月,第一批回国的志愿军是 23 军与 16 军的 6 个师,还有部分坦克、炮兵、工程兵、汽车部队和领导机关。回国后,他们被编入沈阳军区,继续守卫我国东北地区的安全。之后,19 兵团开始回撤,他们接到了更为艰巨的任务,各机关指挥部和后勤人员要赶往遥远的西北地区。



4 个月后,第二批志愿军回国,54 军被安排在成都军区,驻守四川重庆地区,为当地的生产建设努力工作。21 军则调往北京军区,驻守山西大同,维护北京的和平,同时关注山西地区的稳定。

9 月 25 日,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第一军告别朝鲜,前往武汉军区,驻守在河南开封,为河南地区的工农业建设贡献力量。志愿军们全部回国并得到了妥善安置,这一切都得益于杨勇将军的计划。

在志愿军回国的第四天,中南海举行了全国人大与政协会议,杨勇将军在会议上讲述了自己在朝鲜八年的工作经历,尤其是讲到朝鲜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时,令人动容。好在活着的志愿军们顺利回国并得到了妥善安置,而这背后离不开杨勇将军的努力。



在撤军方案上,当时担任总参谋长的粟裕也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大方面与杨勇将军相同,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中央针对撤军问题召开会议,将粟裕与杨勇将军的建议放在一起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完善的撤军方案。

在此,可以插入一个历史案例。在二战结束后,苏联军队从德国等地撤回国内,苏联政府也面临着如何安置大量回国士兵的问题。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将部分士兵安排到重要工业地区参与建设,对有专业技能的士兵进行再培训后安排到相应岗位等。这与我国安置抗美援朝回国志愿军的做法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士兵们的作用,促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百万志愿军的凯旋安置,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英雄们的关怀和重视。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得到妥善的安排和尊重。通过合理的安置,这些英雄们继续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发光发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