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大战爆发前,交战双方都在极力拉拢张学良。3月1日,蒋介石要求张学良参与军事行动,以诸多理由劝说张学良出兵关内。与此同时,另一方联合冯玉祥等人也在积极活动。3月15日,双方发表通电,推举张学良为海陆空三军副总司令。那么,为何双方都拉拢张学良呢?原因在于张学良实力强劲,麾下拥兵数十万,可谓他支持谁,谁就极有可能赢得战争。
那此时张学良持何态度呢?用两个字概括,即 “观望”。他在通电中称“邦家多难,非息争不足以图存。若发生内战,必致元气亏竭,根本动摇”,要求双方罢手言和。他的这一态度,让冯玉祥与阎锡山感到欣喜。然而,蒋介石却坐不住了。为何呢?因为世人皆知蒋介石与张学良关系颇为密切,是拜把子兄弟。
据《张学良年谱》记载,仅在一年前,即1929年3月28日、5月23日、9月29日,张学良连续通电,表示支持蒋介石反对李宗仁和冯玉祥。可这才不到一年,情况为何发生了转变?原因就在于“中东路事件”。简单来说,少帅与苏联军队发生冲突,原本蒋介石承诺给予援助,结果最终东北军一无所获,铩羽而归,这让东北军心中极为窝火。并且,在是帮助蒋介石还是冯玉祥、阎锡山的问题上,东北军内部意见并不统一。
6月,东北军内部召开高级军官会议,以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等为代表的老派人物反对东北参与中原大战,主张保境安民,甚至直言与蒋介石合作,无异于拱手让出东北。但王树常、莫德惠、鲍文樾等人则建议帮助蒋介石。当然,还有于学忠这类人,他只听从张学良的指令,张学良说帮就帮,说不帮就作罢。
1930年5月,中原大战刚刚爆发,蒋介石处于劣势。李宗仁联军从广西进军湖南,直逼武汉。蒋介石无奈之下,授意吴铁城告知东北方面,若能出兵,可尽量满足其要求。6月10日,蒋介石给了张学良200万出兵费。6月13日,又请张学良保荐河北省政府委员。这其中的潜台词不言而喻,就是将北方政治大权托付给张学良。这一系列举动,确实让张学良有所动摇。蒋介石见状,趁热打铁,将出兵经费从200万涨到500万。此外,张学良有个副官兼好友胡若愚,蒋介石任命其为青岛市市长,这意味着将山东部分权益也给了张学良。
6月21日,蒋介石正式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此时张学良彻底动摇。6月21日、22日,张学良发出通电,建议战争双方撤军停战,设立缓冲区。表面上看,这一通电态度中立,实则不然。当时阎锡山和冯玉祥处于优势,此时让他们撤军,显然不现实。于是,阎锡山和冯玉祥一方也赶紧行动,多次试图派代表面见张学良,7月22日、26日、27日、28日,先后四次求见,均被张学良拒绝。
7月28日,张学良还允许蒋介石使用青岛港。这让蒋介石欣喜不已,称青岛为奉天海军所在地,陆军得以在此登陆。在敌方看来,这是否意味着奉天方面已加入蒋介石战线呢?不过,即便到了7月,张学良仍未出兵,仅仅是让蒋介石使用了一个港口。
为何始终不出兵呢?主要是因为张作相极力劝阻。张作相是张学良的老叔,他的话张学良还是颇为重视的。张学良总结为“利在目前,害在未来”。具体而言就是,其一,若支持蒋介石实现统一,日后财政方面东北还能自主吗?再者,中原大战爆发的根源,不就是蒋介石逼迫各方裁军吗?倘若统一后逼迫东北军裁军,东北军裁还是不裁?此外,各方势力根深蒂固,即便参与讨伐,也难以一时将其消灭,若对方仍存,日后与东北接壤,结怨过深,对东北不利。
所以,张学良一直与蒋介石谈判,要求蒋介石保证东北的财政、军队等权益。若这些问题谈不拢,张学良坚决不出兵。然而,蒋介石有些等不及了,他鼓动于学忠部第二十三旅旅长马廷福等人,准备让他们打着反蒋旗号举兵入关。张学良得知后,于8月10日晚匆忙从葫芦岛赶往北戴河。8月14日,将马廷福手下两个团长逮捕。此事之后,张学良高调表达不满,又开始与阎锡山、冯玉祥等人接触。8月21日,会见了孙传芳和傅作义,当时傅作义还是阎锡山的部下。
蒋介石见状,觉得争取张学良可能无望。恰在此时,中原大战局势发生逆转,蒋介石逐渐占据优势,将阎锡山、冯玉祥打得节节败退。此时,蒋介石自恃占据军事优势,便不想再与张学良周旋。但他真能如此吗?实则不能。因为蒋介石虽看似军事占优,却面临两大难题。
其一,军费不足。自7月份起,所有军饷均按六成发放,在军阀混战时期,拖欠士兵军饷是极为危险的,士兵哗变概率极高。而且,中央军的军费开支远远大于阎锡山和冯玉祥一方,中央军每月军费高达3200万元,而阎、冯一方每月仅需800万元,中央军军费是其四倍,若长期消耗,蒋介石难以支撑。
其二,此时的优势是在张学良未参战的情况下取得的,若张学良加入战场,局势难以预料。所以,8月21日,中央军停止北渡黄河,原因便是 “奉张态度不明,如我军直入平津,或更遭意外,不如让宽一步”。于是蒋介石与张学良重新回到谈判桌。
此时,对于张学良而言,中原大战的胜负已渐趋明朗,东北军必须做出选择,否则将两面得罪。况且此时蒋介石明显占优,而且蒋介石承诺将华北地区交给张学良,所以张学良最终决定支持蒋介石。实际上,从始至终,张学良真的想过帮助冯玉祥或者阎锡山吗?恐怕未必。
当时与他们接触谈判,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与蒋介石的谈判中争取更大筹码。既然决定支持蒋介石,那就涉及利益交换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财政和军队能否保持独立。蒋介石最终给张学良两个选项:一是东北将税收上交,军饷由中央军负责;二是东北自行收取税收,中央军不管军饷。
张学良自然选择后者,毕竟若选择前者,无异于受制于人。这就使得东北和华北在财政上实现了独立。那么,张学良何时最终出兵呢?9月14日决定出兵,而中原大战于5月爆发,9月出兵时,胜负已基本分明,阎锡山已从津浦路和陇海路撤军。即便在出兵之际,仍有部分东北军官反对出兵。张学良为此发了脾气,表示若再阻止出兵,他就辞职。最终,东北军还是出兵了。
但张学良颇为聪明,虽出兵却不落井下石。蒋介石希望张学良出兵后赶尽杀绝,将阎锡山、冯玉祥等人一网打尽,张学良并未照做。他与阎锡山、冯玉祥的地盘交接均以和平方式进行,一枪未发。这样一来,不仅给阎锡山、冯玉祥留下人情,还让自己掌握了主动权。若蒋介石日后想对东北军翻脸,也要掂量一下,毕竟东北军与阎锡山、冯玉祥有再度联手的可能。这迫使蒋介石取消了国军编遣委员会,原本计划统一后裁军,后也不再提及,东北军的军权和编制权完全掌控在张学良手中。
如今人们评判张学良调停中原大战的原因,有人认为是被蒋介石收买,有人说是出于爱国,其实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准确来讲,当时张学良看重的,不仅仅是副总司令的职位和几块地盘,更重要的是财权和军权能否独立,这一点比其他任何因素都关键。若一开始就支持蒋介石出兵并打赢战争,东北军的财权和军权还能独立吗?恐怕很难。东北军的财政此后一直保持自收自支状态,直至1931年东北沦陷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