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为何不直接攻打四川(陪都重庆所在)?蒋介石为了防止日军进攻四川这个最后的后方,进行了哪些安排和部署?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日军神秘的“五号作战”计划说起。

1938年10月,随着武汉会战的结束,日军前进的势头锐减,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在重庆建立“陪都”。

此后,日军采取了“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但收效甚微。随后,日军内部便有人提出,应该使用武力攻下重庆,以此逼迫国民政府投降。“五号作战”,又名“重庆作战”、“四川作战”的计划就应运而生了。

自古以来,四川就以易守难攻著称,从中原地区进入四川,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走陆路,从陕西往南打;一条是水路,从湖北逆三峡而上,或者从河南逆汉水而上,往西打。



这两条路都非常困难,比如我们知道三国时期魏灭蜀,魏军被挡在剑阁始终过去不去,邓艾冒死从阴平小道偷渡。另一条是走水路,这就更难了,由于有三峡的存在,一般只有从四川顺流而下,而没有从湖北逆流而上的道理。

日军若想攻打成都,走陆路自然比走水路方便,事实上他们也正是这样做的。1942年,日本参谋本部提出考虑在9月实施“西安作战”(代号“五十号作战”),该计划的目的是打击西安地区的国军,占领关中平原,继而挺进汉中盆地,压迫重庆政府,并伺机对四川展开进攻,“歼灭该方面中国抗战军队的主力、攻占四川平原要地,以政略与谋略相结合,使重庆政府屈服、崩溃或分裂”。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胡宗南手握那么强大的部队,抗战期间却没有什么声音?实际上,他作为蒋介石最信赖的将领,被赋予的是防守陕西,看住四川门户的重要任务。

当然,只有一条进攻路线显然不够的,日军同时准备了水路进攻的方案,继逆汉水和长江进行进攻,以构成对四川的南北夹击,钳形攻势。为了保证其海军能发挥作用,日本方面甚至有人提出,要在宜昌上游构筑拦河坝,以方便日军溯流而上。



1942年9月3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将这一计划上奏天皇裕仁,得到批准。随后,日军开始为这一计划进行动员和部署。由于该计划规模巨大,日军决定动员23万新兵入伍,并将关东军、驻朝、驻台士兵大量调往内地。

国军在获悉日军的作战意图后,也在后方进行了备战,命令胡宗南的第八战区增强黄河河防和陕南地区的防御,命令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增强武当山以东老河口一带的防御,命令陈诚第六战区加强长江两岸要地的防御。胡宗南和陈诚,是蒋介石最信任的部下,李宗仁在国军将领中以善战闻名,可见,蒋介石对于四川的防御工作一直都非常重视,毕竟此事关系到了整个国民政府的命运。

最为最后的应急之策,蒋介石还命令川康绥靖主任邓锡侯建设西昌行辕,以备重庆失陷后政府西迁。乐西公路就是在这一段时间修筑完成的。



然而日军要想实施五号计划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进入1942年,日军在太平洋先后遭遇中途岛、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失败,所罗门群岛战役也前途堪忧,关东军也担心他们调入关内,会导致东北兵力不足,吸引苏军进攻。这个时候,日本想抽调兵力去进攻四川其实已经非常困难了。

1942年12月,杉山元上奏裕仁称:“为使重庆政权迅速屈服,考虑以实行进攻四川作战为有利,并已进行作战准备。但鉴于现下国内外形势、苏德战争的演变,无论从战争指导或作战观点来看,1943年不可能进行本作战。因此,拟指示中止该作战准备。”

五号作战计划被停止后,再次被提起,就到了1944年豫湘桂战役之后,但是随着美军登陆冲绳岛,日本就更加无力西顾,只能把防卫美军登陆中国沿海作为备战重点,其进攻四川的妄想一直到最后也未能付诸实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