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可真是让人火冒三丈!3月13日,尼日尔军政府领导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奇亚尼突然签署了一项紧急政令,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津德尔炼油厂及西非石油管道公司的三名中国籍高管在48小时内离境,还查封了炼油厂账户。同一天,尼日尔旅游部以"歧视性经营"为由,吊销了中资阳光国际酒店的营业执照。这简直是一出典型的"农夫与蛇"的现代版!
说起来,中国石油和尼日尔的合作可是有着22年的历史。2003年,当西方石油公司因为勘探风险大、利润微薄而纷纷撤离尼日尔沙漠时,中国石油却勇敢地踏上了这片被称为"地质学家噩梦"的土地:那里地表温度常达50度,疟疾和脑膜炎肆虐,基础设施几乎为零。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中石油累计投资约46亿美元,帮助尼日尔建设了阿加德姆油田、毕尔玛油田、尼日尔-贝宁原油外输管道和津德尔炼油厂等项目。这一系列的投资,彻底改变了尼日尔的能源格局,让这个国家从一个石油进口国一跃成为了出口国。
津德尔炼油厂的投产,终结了尼日尔成品油100%依赖进口的历史,使油价从每升1500西非法郎(约2.5美元)降至600西非法郎。这些成就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中国企业用血汗和智慧换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尼日尔为什么会突然对中国企业翻脸?
事情要从2023年7月说起,尼日尔总统卫队发动政变,推翻了亲近西方的巴祖姆政府,成立了军政府。新政府上台后喊出"反殖民"的口号,把法国驻军赶出尼日尔,还切断了和法国的铀矿合作。
但问题是,把法国赶走之后,尼日尔的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GDP增速从4.2%一下子降到-1.5%,老百姓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就在这种情况下,军政府把主意打到了中国企业身上。
2024年3月,深陷债务危机的尼日尔军政府与中石油签署协议,获得了4亿美元的预付款贷款用于原油出口。这笔贷款约定一年后归还,利率为7%。然而一年过去了,尼日尔不仅没有还钱,反而要求中企再借更多的钱!当中企拒绝后,军政府马上变了脸,立马要加征1.3亿美元税款!
尼日尔军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什么呢?石油部长奥马鲁对记者说:"我们对尼日尔国家与该合作伙伴之间的财富分配方式不满意",他声称中国中方高管月薪1.16万美元,而担任同样职位的尼日尔员工的月薪仅为1200美元。另外还说中国高管"无视"当地一条新通过法令的要求,该法令旨在确保当地人从国家财富中受益。
这些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只不过是军政府因无力偿还贷款,转而以行政手段要挟中石油的借口。
更可笑的是,炼油厂被接管后,产能直接下降了70%,燃油严重短缺,黑市油价一下子涨了300%!尼日尔出产石油,但炼油量很少,该国几周来一直面临前所未有的汽油短缺。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不过,事情好像还有转机。据最新报道,尼日尔石油部长等3名部长19日共同举行新闻发布会,强调尼政府的目的是同中石油全面评估调整合作,并非要终止尼日尔同中石油的技术合作,也不会取消同中石油的合同,还说合作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双方应"互商互谅",尼政府愿通过对话与沟通解决问题。
看起来,尼日尔政府终于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后果,知道没有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他们根本无法有效利用自己的石油资源。但是,这一切的转变是否太晚了?中国企业多年来的辛勤付出换来的却是如此对待,这种伤害是很难弥补的。
尼日尔的所作所为再次警示我们:国际投资有风险,尤其是在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军政府往往缺乏长远眼光,会为了短期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甚至不惜牺牲本国人民的福祉。这样的国家,你给他修路,他说你走得太快;你给他造桥,他说你占了地皮;你帮他脱贫,他说你搞殖民......
说到底,中企在非洲的投资是互利互惠的,但某些国家的政客却把合作伙伴当作提款机,这种行为不仅会伤害中国企业的利益,更会让他们自己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只有诚信、互利才是国际合作的基础,而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白眼狼"们,终将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