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军向越军阵地发起冲锋,却遭遇敌军猛烈的火力封锁,进攻行动严重受阻。关键时刻,一位战士迅速拿起步话机,大声吼道:“我指哪,大炮就打哪,给我狠狠地轰!”
这位英勇的战士叫常超淼,1957年出生于湖南常德。自幼,他心中便怀揣着从军报国的梦想。每当看到军人英姿飒爽的模样,常超淼的内心就充满了向往。这份爱国情怀与从军志向,如同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随着他的成长愈发坚定。他渴望成为一名战士,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祖国的土地。
1977年,年仅20岁的常超淼终于实现梦想,光荣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战士 。新兵集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通讯连队,开启了通讯兵的生涯。在通讯连,常超淼承担起传递重要信息的任务,他的青春在岗位上绽放光彩。
在新兵眼中,通讯连是个理想的去处,不仅训练强度相对较小,而且在部队里地位特殊,备受尊崇。常超淼被分配到通讯连,引得战友们十分羡慕。毕竟,通讯连的工作性质特殊,无需经历过于严苛的体能训练,却在部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自然成为新兵们向往的岗位。
然而,通讯连之所以备受重视,是因为它对军队而言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堪称军队的“耳目”,肩负着远距离侦察与信息传递的关键职责。它让军队能够及时掌握战场动态,为作战决策提供关键依据。
常超淼担任无线电报务员,主要负责向首长精准传达阵地布局和敌情。在这个岗位上,任何细微差错都可能影响上级的战略决策,贻误战机。因此,常超淼深知责任重大,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确保情报准确无误地传递,为上级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日常训练中,常超淼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他每天背着电台和步话机,朝着训练目标全力冲刺,不断提升自己。短短半年时间,他不仅熟练掌握了通讯设备的操作技能,还具备了一名优秀通讯兵应有的综合素养和应变能力。
1979年,随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号角骤然吹响,常超淼毫不犹豫地响应国家召唤,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前线战场的征途,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常超淼满怀家国情怀,紧随部队步伐,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战斗的最前沿,誓要为国家的安宁贡献力量。
在2月17日这一天,常超淼和他的部队踏上了前往朔江口的征途。该地之所以得名“口”,源于其作为通往高平的唯一沿江要道,但这条公路被两侧巍峨的峡谷紧紧夹峙,为敌军提供了绝佳的隐蔽伏击条件。行进至此,他们深知,这条路径虽为必经之路,却也危机四伏。峡谷高耸入云,如同天然的屏障,将公路紧紧包围,使得敌人能够轻易地隐匿其中,伺机而动。
行进途中,常超淼手持步话机,一丝不苟地将每一个精密的参数细致汇报给上级部门,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他专注而冷静,沿途不断核对数据,利用步话机这一通讯工具,将每一个关键参数都清晰、精确地传达给上级,为任务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在19日那天,越南军队侦察到一支解放军部队正穿越峡谷下方行进,随即发起了突如其来的攻击。根据预先的战略规划,常超淼所在的营迅速一分为二,从不同方向迎击敌人。他被分配到了主要战斗部队之中,这一安排使得他能够身处战斗核心,迅速且准确地向指挥部传递关键的战场参数,以便作出即时调整。
尽管我军早已详尽预判并周密部署了峡谷可能遭遇敌袭的情形,但出乎意料的是,越军此番竟在峡谷低处的朔江口出口一带,也埋伏了大批兵力,与峡谷高处的敌军遥相呼应,形成夹击之势——我军不慎落入了敌军精心布置的包围网中!
刹那间,前方的越军启动了迫击炮与重机枪等重型火力,猛烈攻击。峡谷之巅,越军不断投掷手榴弹,如雨点般落下。我军深受火力压制,难以动弹,伤亡人数急剧上升。无奈之下,战士们只能迅速寻找周围地形,以求得掩护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