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疗技术飞速发展,许多医疗前沿技术不断应用在临床上,为市民健康带来福祉。威海高区利民医院秉承显微微创医疗服务理念,开拓创新,临床应用各种先进技术,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
肝脏作为人体的“解毒工厂”,一旦出现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肝脏疾病,威海高区利民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团队开展了介入治疗这一前沿治疗技术,不开大刀、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精准”守护肝脏健康,特别适合高龄、体弱、基础疾病多的患者,赢得众多患者的好评。
刘温豹为患者手术治疗。
肝血管瘤栓塞治疗 精准“饿瘦”瘤体
一名女性患者,肝血管瘤直径达10厘米,严重压迫胃部,导致进食困难。在威海高区利民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刘温豹带领团队给予介入治疗,3个月后复查,瘤体缩小60%,不适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及家属高兴得竖起大拇指。
很多人在体检中发现肝长了血管瘤,一听到有瘤,多多少少都会紧张。“肝血管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疾病,是肝脏内血管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并非癌症,绝大多数没有症状。”刘温豹介绍,肝血管瘤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90%的肝血管瘤不需要处理,定期观察就可以了。只有当血管瘤直径大于5厘米,生长迅速,甚至压迫到周围器官时,才考虑治疗。
肝血管瘤的常用治疗为开腹手术切除或者腹腔镜微创手术。“现在,我们更推荐用介入治疗——可将患者局部麻醉,穿刺股动脉,送入导管至肝血管瘤供血动脉,注入平阳霉素和碘油栓塞剂,给血管瘤断粮断水,让血管瘤自然饿瘦。”刘温豹说,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中的微创”,栓塞剂会精准作用于血管瘤,正常肝组织是双重供血,有肝动脉和门静脉,所以正常肝组织几乎不受影响,“统计显示介入治疗肝血管瘤的复发率小于5%,即使复发仍可重复介入治疗。”
相比传统手术,介入治疗具有微创、精准、恢复快、适应证广等优势。“介入治疗尤其适合位置深、多发性血管瘤或身体虚弱的患者。”刘温豹提醒,如果儿童发现肝血管瘤,要以观察为主,孕妇则需综合评估,应优先保障母婴安全。极少数患者术后会出现发热、肝区疼痛,对症处理即可。术后1个月内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彩超。
栓塞化疗+消融 “双管齐下”除肿瘤
在我国,肝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50%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在我国,50%发现即晚期,50%有乙肝病史。“肝癌并非绝症。临床上,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对抗肝癌。” 刘温豹说。
一名70岁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在威海高区利民医院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时,检查出直径3厘米左右的小肝癌。刘温豹团队采用栓塞化疗+消融技术“双管齐下”进行治疗,“先栓塞缩小肿瘤,栓塞后肿瘤组织血液供应显著减少,消融时热量不散失,灭活肿瘤组织会更彻底”。术后1年,患者进行增强磁共振复查,肿瘤完全无活性。
“肝癌介入治疗主要为栓塞化疗和消融术。”刘温豹说,栓塞化疗通过导管将化疗药和栓塞剂精准注入肿瘤供血动脉,既局部高浓度杀伤了癌细胞,又阻断了它的营养供应,适合中晚期肝癌。而消融术,采用三维可视化导航技术,引导微波针或者射频针精准穿刺肿瘤,产生高温直接“烧死”肿瘤,适合早期小肝癌,5年生存率媲美手术。“中央型肝癌适合栓塞化疗,边缘小肝癌可采用消融术。”
介入治疗 疏通胆道生命通道
都说“肝胆相照”,肝脏的小伙伴——胆出现问题,也可以应用介入治疗。一位90岁患者肝癌合并胆道梗阻。通过介入治疗,刘温豹团队成功为其在胆道放置支架,帮助患者解除了病痛。
“胆道就像人体的‘胆汁高速公路’,连接肝脏和肠道,一旦阻塞,胆汁就无法排出,会导致黄疸、肝功能损伤,甚至引发感染性休克。”刘温豹说,介入治疗放置支架后,患者胆道通畅率超90%,多数患者终身无需更换。针对肿瘤引起的梗阻,支架上还可携带放射性粒子,通过粒子照射杀灭肿瘤,达到既解除梗阻又治疗肿瘤的双重效果。
刘温豹提醒,市民一旦出现皮肤发黄、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如果拖延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肝损伤,“我们曾接诊过一位老人,出现黄疸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入院时已出现肝衰竭,幸亏及时介入治疗,才转危为安。”
临床上,胆道梗阻的原因有胆结石、肿瘤压迫或术后狭窄。而介入治疗就是疏通胆道这条生命通道。“手术时我们利用三维定位原理,在CT引导下经皮肝内胆管穿刺建立肝内通道,将细导管送到堵塞处,用球囊扩张狭窄段,如果扩张效果不理想,就放置支架撑开通道。全程都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完成,创伤非常小,通常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刘温豹说。
在威海高区利民医院,介入治疗作为守护肝脏的“精准武器”,正在为众多患者的肝脏健康护航。
威海晚报记者 冷信信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