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抗癌协会整合科普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大会以“肿瘤防治,科普先行”为主题,通过政策分享、成果发布与项目启动,搭建起多学科、跨领域的肿瘤科普交流平台。
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筛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委员会联合承办,设1个主会场、9大分会场,吸引全国肿瘤领域专家、行业代表及70余家媒体共襄盛举。
会议全面总结了202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中国抗癌日的成果,同时共发布科普成果64项,启动科普项目28项。新华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医药养生保健报等累计129家媒体平台参与直播,主会场及分会场累计9485万人次观看。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何维,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院士,原卫生部副部长曹泽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健伟等相关领导及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华医学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北京市科协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会议。
开幕式勾勒肿瘤防治新蓝图
开幕式由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王瑛主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何维指出,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需以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轮驱动”,二者协同对提升科学素质、完善肿瘤防治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针对癌症这一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需“科技+治理”双轨发力:加强遗传与环境互作研究,推动基因检测等技术转化;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治理格局,依托专业平台强化医防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构建“监测-预警-干预-评估”数据闭环,优化防控策略,推动健康档案与肿瘤登记系统互联以提升基层早筛可及性。
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强调,协会始终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重要论述,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指引,构建“政府引导、协会主导、社会参与”的科普格局。他回顾,协会自1995年发起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已发展为全民参与的“健康节日”,通过品牌化、精准化、立体化科普模式,推动“肿瘤防大于治”理念深入人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健伟提出未来三大战略:强化“疾控-社团-机构”协同,成立“肿瘤疾控整合管理委员会”完善全链条技术支撑;构建肿瘤筛查与早诊体系,打通防控“最初一公里”;依托数据赋能,建立“监测-预警-干预-评估”精准防控闭环,实现健康档案与肿瘤登记系统互联。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田艳涛教授主持202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中国抗癌日(简称“415”)收官仪式。田艳涛教授表示,这项国家级科普品牌历经31年已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覆盖最广的肿瘤防治科普“金字招牌”。2018年增设的“中国抗癌日”(4月15日),更让防癌抗癌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2025年宣传周以“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为主题,围绕《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开展了系列创新活动,带动全民参与科学防癌。
大会开幕式上,在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委员会执行主任支修益教授主持下,全国肿瘤整合防治项目(2025—2030)启动、肿瘤防治基层赋能工程启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疾控整合管理委员会成立、《科普中国・肿瘤防控科普丛书》正式发布、《知晓致病因,防癌我先行》青少年健康手册编写启动、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工程全国科普巡讲六项国家级肿瘤防治与科普项目巡讲发布,以”整合资源、下沉基层、全周期覆盖”为思路,勾勒出未来肿瘤防治的蓝图。
九大分会场深度联动精彩纷呈
4月20日,随着中国抗癌大会整合科普大会开幕式结束,CACA读书会、科普训练营、胸部肿瘤科普等九大分会场活动拉开帷幕,围绕“媒体传播”“整合防筛”“诊疗能力提升”等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形成“主会场引领方向、分会场落地实践”的立体格局。医药养生保健报受邀参加并在新媒体平台全程直播CACA媒体传播分会场活动。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曹玥辰担任主持人。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委员会执行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在致辞中分享了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初衷和使命,希望在健康科普方面团结主流媒体、专业媒体。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王瑛向坚守在科普一线的各界媒体表达了感谢。她指出,肿瘤科普是为千家万户驱散阴霾的暖心工程,需要媒体化身桥梁工程师,用老百姓看得懂的故事、看得懂的漫画、刷得着的短视频,把癌症早期可以治愈、规范化治疗能够提高生存率这些关键信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老百姓当中。媒体人手中的镜头、笔下的文字,策划的专题都是连接科学和生活的金钥匙。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要坚守严谨的底线,不夸大、不曲解,用创新的方式让晦涩的医学知识火起来。
会议以短片形式回顾了中国抗癌协会30年筚路蓝缕和科普荣光,向作出突出贡献的支修益教授颁发了抗癌科普功勋奖。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编辑学会出版融合编辑专委会副主任李沛指出,健康科普需要融合创新。他强调,科普是公益的也是功利的,要让每一次科普活动都为参与者带来正向激励,应根据不同场景设置科普项目。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副总编辑赵安平强调医媒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指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新闻传播有规律更有规则。
河南省肿瘤医院陈小兵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在“科研与科普并重”理念下医生和媒体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合作可以减少公众对医学知识的误解。
会议设置三个圆桌对话环节。
圆桌一“医媒对话”环节由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淼教授担任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陈万涛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朱芸教授、定州市人民医院薛英杰教授、华夏时报陈华教授、良医汇姚红就新“科普下如何构建权威、精准、普惠的健康科普体系”进行了讨论发言。姚红指出,在诊断方面,人工智能有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未来,当患者进入医院,可能先向AI进行预问诊。而在真正的诊疗阶段,AI也会对专业医生起到辅助作用。在外科领域,机器人的出现,会帮助医生更快提升手术水平。未来,可能每家医院都会有自己的智能体矩阵,精准触达患者需求。
圆桌二“科普普惠”环节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王卓主持,乐山市人民医院曾国军教授等与会嘉宾围绕“基层聚力:肿瘤防治的地方方案与全民健康共建”展开讨论。
圆桌三“科普患教”环节由微博健康宋越文主持,福建省肿瘤医院陈俊强教授等与会嘉宾就“破界共生:企业患教如何构建医患社协同生态”各抒己见。
会议第二个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向与会嘉宾阐述了“什么叫科普”以及“中国抗癌协会能否提供向科普发展的机会”两个重要话题。
樊代明院士强调,科普是一种从上到下,将高深的知识普及到民众,以服务于民众的活动。医生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术业兼修、治病救人;其二研学并进、独树一帜;其三著书立说、传经布道。
科普工作也分层次,在文字的基础上,形成文章,最终形成文化,媒体人应向着最高层次的文化科普努力,向广大科普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会议举行了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感谢函颁发仪式。樊代明院士向多家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单位颁发了荣誉证书,表彰各单位对肿瘤防治工作的贡献。姜峰总编代表《医药养生保健报》社上台接受表彰。
此次大会标志着我国肿瘤防治从以“治疗中心”向“整合防控”的战略转型。随着政策、科技、社会力量的深度融合,“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防癌格局正加速形成,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点击订阅
作者:本报融媒记者 王芳/文 郝学婧/图
编辑:李硕然 唐蔚
审核:姜峰 李雅琴
关注“姜大夫答疑”
分享交流专业、有趣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