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

澄迈县老城镇夏社村,傍晚时分,夕阳为海南澄迈蔬菜种苗繁育科技小院的育苗大棚镀上一层金色。

“到科技小院‘上课’后,晒黑不少。但看到棚里瓜菜种苗都长得不错,我觉得挺值。”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研究生蔡晶忙着和村民一起进行苗圃的收尾工作。

伴随着科技小院建设,来自省内多家高校的师生,长期驻扎澄迈乡村振兴一线,用“一个院落”“几间农舍”,探索“科研与生产零距离”新模式,释放出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能量。


海南澄迈蔬菜种苗繁育科技小院内,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师生在观察种苗长势。受访者供图

研究生在田里“读研”

“我们最近忙着进行苗木管理,对沉香进行结香处理,测定培育沉香的土壤理化性质,还要整理实验中的各类数据。”3月25日,在澄迈县永续耕读园内,就读于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研究生禹颖说。

2024年,禹颖以学生院长的身份加入海南澄迈沉香科技小院,针对不同林龄沉香所需的土壤养分展开研究。

“每次来到小院总感觉很亲切。走在沉香园里,看着写在纸上的实验数据落实到土壤后,沉香树发生的细微变化,感觉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特有成就感。”谈起自己的实验过程时,禹颖晒得通红的脸上,总带着灿烂的微笑。

科技小院没有实验所需的精密设备,且距离学校60多公里,无法在种植现场及时做进一步数据分析,但禹颖觉得没关系,在往返2个多小时的车程内,她正好能厘清头绪,想好实验方法。

回到实验室,禹颖就沉下心,分析土壤样品,结合参考文献,制定配比方案,试验出最能适应海南沉香的可持续施肥方案;再次返回小院后,以土地做“黑板”,把作物当“作业本”,按照实验结果给土壤增肥或减肥,测量沉香生长指标,并自己打孔取香,得出最新数据。

看着学生们额头渗出的汗水和辛苦得来的一组组精确数据,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韩瑛很是欣慰。

“在科技小院,由于有大量一线数据支撑,我的学生顺利完成相关研究论文的撰写。”韩瑛很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如果科研和教学不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科技小院对同学们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同时也帮助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解决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需求脱钩等问题。


海南澄迈沉香科技小院内,参与科研的学生正在从沉香树取香。受访者供图

联农带企结硕果

一间简易板房,一个育苗大棚,三名高校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老城镇白莲居夏社村,看似不起眼的海南澄迈种苗繁育科技小院,在“本土公司+科技小院”模式推动下,收获了种苗研发、技术改进等新成果。

2024年,蔡晶来到这座科技小院,开始种苗相关课题的研究。眼下,她在育苗大棚、学校实验室两头跑,搞科研测数据。

“种苗的筛选,就像是解一道数学题,尝试不同解法后,才能找到最优解。因为不到最后一刻,我也不知道是成功还是失败,唯有一直努力,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在实践检验中提高,用科研成果切实帮助到农村和农民。”蔡晶说。

在派驻科技小院一年多的时间里,蔡晶最大的感触是,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因为在实验苗圃中,蔡晶需要做的是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生产痛点。这个科技小院更像是一个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将高校的科研力量与企业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经过一年多的大量实验,科技小院成功推动解决合作企业海南澄迈农之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面临的种苗嫁接、病虫害防治和种苗筛选等方面的问题。

“以前在育苗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控好果实的风味,有时还会出现品种退化等现象,因此我们要寻找出新的品种。”农之子公司创始人吴家元说,今年科技小院经过数据分析、田间观察、试种试育等多项筛选流程后,现已经筛选出密本南瓜、优质草莓番茄、耐热烧烤茄等多个优良新品种。

在科技小院加持下,该公司也有了扩大发展规模的底气,产品时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我们通过在田间地头的沟通,不断磨合,不仅双方都能长知识,技术操作等认知也能更加全面。”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教授成善汉说,在科技小院生产试验合作中,学生们的理论知识丰富,而种植户的实战经验充足,双方在相互交流学习中都得到提升,有助于科研并带动地方种业发展。

惠农成效更直接

暖阳下,青绿色的蜜柚长势正旺,而柚子树下成片的青草也很繁盛。

“这可不是杂草,而是能帮助柚子成长的益草!”3月26日,澄迈中兴镇柚子夫妇共享农庄内的海南澄迈蜜柚科技小院,记者见到了正在田里收集数据的学生蔡海金。

头戴遮阳帽,身穿防晒衣,手握测量尺,每次测量好数据后,蔡海金都要将农业性状逐一记录在册。“做实验嘛,就是要精确到每一毫米。”蔡海金告诉记者,她就读海南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2023年,因为课题研究需要,她和同学一起入驻蜜柚科技小院。

“这些是我去年3月份种的草,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利用益草为柚子树保水保肥,减少土壤板结情况,提升柚子的品质。”蔡海金摸着20厘米高的草向记者介绍。

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有所成效。“我将实验区分为两地块,一块是什么都不种的无草区,另一块是科学管理的青草区。仪器测糖数据显示,产自青草区柚子的糖度明显高于无草区。”蔡海金告诉记者,虽然只是在果实酸甜度上有一些变化,但也能说明实验有了正向的反馈,这条路走对了。

“很多柚农传统的种植观念是草越少越好。但其实如何种对草、管好草才是蜜柚科学生产的关键。”蔡海金笑着说。

要改变柚农们的种植观念并不容易。“那就做给柚农看!”蔡海金和同学在导师李新国教授指导下,在科技小院建立一块占地20亩的长期定位试验基地,持续开展试验,并时常请柚农现场观摩。

蔡海金的实验项目,只是这个科技小院即将开出的一朵小花。

“蜜柚科技小院已经培养5名研究生,在科研成果方面,已发表3个地方标准和10多篇科技论文。”李新国表示,研究生在科技小院,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专业研究课题,也要和周围的农户打交道,学习了解一些生产上的难题,并帮助农民解决,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小院用专业水准、科学种植,在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澄迈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县科技小院聚焦地方特色农产品进行建设,通过建立“高校—政府—企业—农民”多元主体协作机制,实现“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探寻出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海南日报金江3月27日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