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冯 写大冯 说大冯一一关于《天生我才:冯骥才传》的对话
马志林 ,资深媒体人,中老年时报原总编辑、高级记者
杜仲华,《天生我才:冯骥才传》作者
记述当代文化大家冯骥才人生故事的《天生我才:冯骥才传》(中国言实出版社)问世后,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热情关注。近日,资深媒体人马志林读后,与该书作者杜仲华进行了一次内容广泛的对话。现将对话内容摘录如下,供读者朋友深入了解冯骥才的艺术人生、社会贡献和给予人们的思想启示。
马志林:收到杜仲兄撰写的《天生我才:冯骥才传》,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这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远不止墨香,更多的是老兄多年心血的凝聚,对生活、对艺术、对文化那份深沉的热爱。 我对老兄文章的喜欢,不仅因文字朴实无华,主要是感情的纯粹而真挚。在你的笔下,文化名人冯骥才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血有肉、鲜活灵动。
开篇你便把我带入了一幅历史的画卷。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那场风暴,仍历历在目。人只有在惊心动魄的历史洪流中,心灵受到煎熬,才能启智、慧智,激发出无穷无尽力量。你写大冯那时的遭际,实质是社会的创伤。你是以大冯为主线展现出这一幕的,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苦难是一笔财富”,这在大冯身上体现了,转化了,是有其特殊性的。大冯的原籍是江南水乡,灵秀之地出灵透之人。他生于津长于津,天津东西文化交融的沃土滋养了他。和平区五大道这块风水宝地,是摇篮,是苗圃,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津味文化大家。最根本的一条,还在于大冯的自学能力,不负韶华,紧握孜孜不倦地学习这把金钥匙,开启了“天生我才”的大门。
对你这部20多万字的大作,我阅读较慢,常常得回放、反刍。有些章节写得勾魂摄魄,一个时代背景徐徐铺开。大冯在人头攒动的时代洪流中,为了生计和前程,寻找栖身之地,十一次搬家易居,切身体会到生活的艰难不易。好在中国底层还是善良人多,津沽民风淳朴,小人物身上体现出善良的底色,平衡了社会的矛盾。街干部转业军人杨增、房管站“独眼老李”,虽然笔墨不多,活脱脱地彰显人性柔软善良的一面。
大冯与巴金
杜仲华:你的一番话语让我深受感动。如果不是同代人,很难体会那些曾经的辛酸和苦难。苦难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笔财富,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未必了。而大冯的成功恰恰是在逆境中奠定的。没有“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那场风暴”就没有他的“伤痕文学”和文化反思小说,也就没有他后来的文化遗产保护。你说的很对,他出生的地域、他的自学能力,是他成功的“金钥匙”。
大冯与文坛挚友王蒙
马志林:读着读着,我感到这是一部教科书式的传记。从延安进京的韦君宜老人慧眼识珠,成为大冯走上文坛的第一个贵人,成就了他最初的文学创作。继而,大冯的贵人一个接一个,无论是茅盾还是巴金,都是中国文坛的领路人。大冯小说《义和拳》的“瘦金体”书名,有刀劈斧斫之意,就是茅公题写的。当命运眷顾那些竹杖芒鞋走向文学之路的新人时,你想拦都拦不住。这是因为“命也,运也”!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文代会上发出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写什么和怎么写,要由文艺家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不要横加干涉!”中国文艺的春天来了!
在解决大冯住房问题上,市领导一锤定音。但是,对于深谙人情世故的大冯而言,从领导点头到具体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叫“县官不如现管。”这其中颇费周章。而大冯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将问题一一化解。你对大冯“老鼠搬家”的故事写得维妙维肖,太接地气、太有趣了!不惑之年的大冯,进入事业的高峰期,国内国外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要不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真顶不住。你写他在创作高潮期得了“心脏神经官能症”和“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这个病我有些了解。许多人得了这种病都跑医院,却忘了心智疗法。老天帮忙,不是每个患者都能帮得上,非得有那个精神基础不可,文化一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张大宁“心脑一体化”的中医认知,不知抚平了多少人的心病。大冯的两种病源于用力过猛,愈于文化底蕴。
大冯与挑山工
杜仲华:志林,读你的文字令我颇为感慨:你的知识见解,文字的幽默老辣,是我所不及的。你能从一本书的某些情节中,旁征博引,浮想联翩,侃侃聊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人物和故事。貌似“走题”,实则内在联系紧密;而且大多鲜为人知,带有“解秘"性质。由此也可见阁下头脑之清楚,记忆力之强悍。你对本书的评价也令我汗颜一一其实,我写大冯,首先得益于他的传奇经历,这些他本人都写过。我不过是以此为素材加以整理和提练而已。“教科书”的说法是对的,因为大冯的人生就是一本教科书。认真品读,会给人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冯骥才
马志林:杜兄,大冯多才多艺,文学、绘画相互交替,铺就人生的辉煌旅途。他背着画卷走四方,又要画,又要展,还要把作品捐献出去保护文物,这种文化传承人和保护者双重身份,与商人形成了严格的分野。他对文化的痴迷,达到了宗教的虔诚。迈开大步走四方,无论他乡与故乡。罗马、巴黎、佛罗伦萨、威尼斯、俄罗斯,我也蹦蹦跶跶地去过,只是浮光掠影,看看热闹而已。这些西方文化宝库,却成为大冯保护东方文化遗产的力量源泉和交流互鉴。他要将天津老城厢、码头商埠、宫南宫北、河东水西等这些津门文化遗产的根留住,真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心力交瘁了。看着你写的大冯奔波劳累、大声疾呼的细节,越看越有味道,似乎有血脉相通之感。学者,真不是单一的,特别是人文学者的文学、民俗、美学、心理,都融会贯通,浑然天成。可惜我们的媒体对他的宣传多是零敲碎打,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天生我才:冯骥才传》作者杜仲华采访大冯
杜仲华:关于大冯对文化抢救的贡献,河南某市副市长看了采访我的视频后,发表了与你类似的观点:我们的社会对大冯的评价,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其实,大冯每次重大文化抢救活动,都有媒体在场,报上也发表了不少,包括他的观点,他的呼吁,他的行动。但毕竟是零散的,非持续性的,没有形成强大與论氛围。传记的好处在于:将他的这些思想行动连续起来,贯穿起来,于是有了一个相对完整和较深的印象。
雨中行
马志林:杜兄,看着大冯的脚印,我都替他累得慌。他用脚和心在祖国大地上丈量江南水乡、山西陕西、长城内外、探幽寻宝,用欧罗巴“他山之石”,发掘和抢救我们的文化遗存。这种历史责任和独特眼光,也只有大冯这样的大学者才胸中有数。对于全社会来讲,大干快上、时间就是金钱,是那个时代的共识。掩卷沉思,要不是大冯力挺“保护民园”,也许早就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肥肉,与黄家花园的高层如悬崖峭壁一般,破坏掉五大道的历史文化风情。大冯义无反顾踏上这条艰辛的路,以年近古稀之躯,冒着大风大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乡村的泥地里,进行田野考察。使读者感到, “抢救”并不那么好玩,是苍凉而悲壮的,有时甚至是无助的。你能把这些经历写得如此细致入微,深深地感动了我。
杜仲华:都说现在读书人少了,年轻人尤甚。的确,如今人们的阅读方式变了,纸质书、纸质媒体都面临着空前严竣的考验。一部手机,似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近日我向天大冯研院师生赠送《天生我才:冯骥才传》时,看到青年学子们认真聆听我的发言,与我进行对话交流时,感到在年轻群体中,爱学习、爱读书的人还是不少的。
相濡以沫一一大冯与夫人
马志林:不知不觉看到收尾的第12章《第二次文学浪潮》,感觉好像三级跳远的最后发力,寓意无穷。沿着上一章庄严灵动“抱珠楼”的文脉,展现出大冯传道授业立体化的课堂。灵光不是随时随地都会闪现,稍纵即逝,必须随处可见地定格。作家,就是靠勤奋和静思连缀起形形色色的画面。作家,首先是思想者,每一部作品都是灵感的结晶和胸中的呐喊。看着你的叙述,如同讲议和课件,我仿佛站在大冯写作课的教室门口旁听,享受他心灵的激情、温情和时而爆发、时而含蓄的快感。
大冯的作品是灵动而宽阔的,同时也是严肃又让人敬畏的。一度,文学中的“戏说”“戏耍”“戏弄”甚嚣尘上,玷污了文学的神圣。特别是出现“电子鸦片”后,不仅耽误了一代青少年,也让许多文字工作者误入歧路。他们以为把毫不相干的华丽词藻堆砌在一起,就是“美文”。实际上,它毁了大脑的思维功能,把人的创造力弱化并退化了。电子产品闯入人们的生活,只是工具的升级,绝不是人类灵魂的升华。大冯说得多么生动而贴切啊!“你写一个’爱’字,是有情感蕴含其中的,是电脑这种机械手段无法表达的。……手写的东西是不能复制的。”这也符合中医理论“十指连心”的说法,手指是心和脑的延伸。钢琴家脑子开发,无论如何是不能用机械手的。文化,大都是靠青铜、杀青后的竹片、锦帛和纸制品传承下来的,才有了“千年的文字会说话”这个真理。
大冯写《俗世奇人》
杜仲华:有趣的是,大冯虽然是个“手写主义者”,却也很快接受了新鲜事物:学会了在电脑上看新闻、查资料,在微信上与友人交流,用笔记本电脑写文章。
杜仲华向非洲友人赠书
马志林:是的,能人放到哪里都行。大冯的人生是艰辛的,更是幸福美满的。他的每一步踩得都是那样的坚实。带着盐碱味的《俗世奇人》也好,《大话美林》也罢,都体现了“文学即人学”的道理。他与韩美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却成了文化翘楚,各领风骚。这仅仅是苦难的成就吗?答案是否定的。成就他们的是文化。大冯中老年后的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敞亮,老而弥坚,能驾着“四套马车”迅跑。这除了他的天赋异禀、“挑夫不言”以外,我觉得他身上还有两处耀眼的闪光点:一是“大孝必有大福”。家有老母就是佛,何必四处去烧香。二是家有贤妻作依托,压舱稳舵避灾祸。福气,是他的人心和人品修行而来的。可以无愧地说,在这方面大冯堪称文化界的楷模、大众眼中一座文化丰碑。
杜仲华向刘晓庆赠书
杜仲华:你说得很对,真正的文化大家,可以从大学里走出,也可以从社会上走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的这个千古名句,不仅适用于大冯,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只是,“材”有大小,“用”有不同罢了。但最终能否成材,还要看你有无像大冯这样的奋斗精神。这就是《天生我才:冯骥才传》要表达的主题和给读者的启示。